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66214309263

    DNA是由許多脫氧單核苷酸組成的線形雙螺旋大分子,是細胞內重要的遺傳物質,主要分佈在細胞核內。近年的研究發現,機體細胞核內DNA的平均含量在同一物種的細胞內是恆定的,並於死後發生變性降解,且隨死亡時間的延長逐漸下降。由於正常人體染色體數目是恆定的,細胞核DNA的含量也相對恆定,且不同組織細胞核中DNA平均含量基本一致。機體死亡後,組織細胞對自身酶的屏障保護機能消失,細胞內的溶酶體膜破裂,釋放出各種水解酶,使細胞成分水解,細胞形態結構因自溶而崩解,該過程中細胞核可出現核濃縮、核碎裂、核溶解,在脫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核染色質雙螺旋結構的DNA崩解為小碎片,由於核膜破裂, DNA碎片分散於胞漿中,最後染色質中殘餘蛋白質被溶蛋白酶溶解,核便完全消失,故機體死後一段時間,細胞核DNA會發生分解、減少直至消失,即細胞內的DNA含量隨死亡時間的延長而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基於上述原理,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國內外法醫學工作者對死後DNA含量變化與死亡時間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性研究,證實死後細胞核DNA含量與死亡時間呈負相關係。而骨髓組織受外層堅固的骨皮質包繞,處於相對密閉的環境,受外界條件變化的影響較小,腐敗過程亦較為緩慢。因此,可望透過對人死後不同時間骨髓細胞核DNA含量的測定來推斷較晚期屍體死亡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桂圓乾的皮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