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秉燭讀春秋
武則天做了女皇后,他的三個兒子被她"廢立"了一個遍,哪個也達不到她的滿意,武則天對她的兒子基本死心了,"一個個都不是當皇帝的料。"武則天肯定心裡這樣想的。
與此相反的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卻表現的很突出,二人為姑母稱帝不遺餘力的造勢,武則天對二個侄子也特別寵愛。
聖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讓人傳話姑母說:“自古太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她的兩個侄子意思是說,姑母是女皇,這是武家的天下,豈能讓姓李的做太子呢?(此時李旦還是名義上的太子)。
武則天聽了猶豫未決,於是就問計於丞相狄仁傑,狄仁傑對武后說:
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引自《狄仁傑傳》武則天聽後很受觸動,這也是狄仁傑敢於犯顏直諫的結果,假如狄仁傑順情說好話,武則天可能就立侄子為太子了。狄仁傑乘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自此後,武則天再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同時把李顯秘密接回洛陽。最後武則天權衡再三,立李顯為太子。
-
3 # 科壇春秋精選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還把李唐的國號改成了武周,但是在封建社會中是男權制,武則天雖然可以做一時的女皇帝,但是她卻無法撼動男權制的社會局面,不可能翻天覆地,打造一個母系社會。在她的朝廷裡,肱骨大臣和重要將領還都是男性。
在武則天年老時,傳位問題就開始凸顯出來,她可以傳給自己的女兒,也可以傳給自己的兒子,還可以傳給自己的侄子。武則天猶豫不決,武則天還健在的二個兒子李顯、李旦,武則天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武則天的三個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緒都有繼承皇位的可能。這樣的情況就非常複雜,如果武則天死前沒有確立好繼承人,死後這六個繼承人有可能組成六支隊伍開始廝殺,爭奪皇位。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中,皇位爭奪戰都是很殘酷的,殺戮是經常的。不過武則天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她的辦法是讓武家和李家通婚,大家成為一家人,就可以避免殺戮。比如太平公主就嫁給了武攸暨,這位是武則天伯父的孫子。不過皇位的爭奪不可能透過區區通婚就可以解決的。
武則天有一位名相,叫狄仁傑,這位宰相不僅做官做得口碑好,同樣也是破案的高手。狄仁傑是武則天很信任的人,他的話在武則天心中的份量特別重。狄仁傑死前就和武則天說了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讓她在生前就要把皇位還給自己的親兒子李顯,不要給侄子武承嗣。為什麼呢?因為在男性權力至上的社會里,在祖廟裡,每年子子孫孫會為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供奉香火,誰會給姑母供奉香火。武則天還是聽了狄仁傑的建議,把兒子李顯接回了皇宮,立為了太子。但是武則天的二位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是有政治想法的,後來丞相張柬之聯合其他幾位宰相,與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一起發動神龍政變,把武則天趕下了臺,李顯重新登基。
-
4 # 久淺一深
武則天登基之後,她已經沒有不敢做的事情了。大大方方的,搞男性寵妃。所以不存在,她不敢立武氏後代為太子的事。
武則天是個英明的政治家,考慮問題比較長遠。善於納諫,狄仁傑是個很受她倚重的大臣,在將來由誰繼承皇位的問題上,給出過啟發,那就是如果傳位給兒子,將來會有香火祭祀。而傳位給侄子,真沒聽過會把姑母排位放在太廟供奉。武則天經過生思熟慮,到底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其實她要傳位給武氏後人那也是能做到的,但必將激起李氏的反抗,於國於民內亂都將是災難。相較於武氏,李氏繼位更合民意。深謀遠慮的武則天在考慮國家長遠的問題上還是清醒的…
回覆列表
武則天不是不敢立武氏後代為太子,武則天為了當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世上就沒有她不敢做的。
(范冰冰扮演武則天)
也不是武則天的侄兒不優秀。武則天的兩個重要的侄兒武承嗣和武三思,他們被武則天提拔起來後,政績怎麼樣,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事實上,以李唐為正朔的史書,也不可能去記載表揚這兩個人的事情),不過,這兩個人的政治智商倒是不低的。
武承嗣為了幫助武則天當皇帝,以及為了讓自己得到武則天的青睞,做了大量的工作。史書上說他極力建議武則天“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史書上還說他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對薛懷義“皆執僮僕之禮以事之”。對武則天后期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爭為執轡,謂易之為五郞,昌宗為六郎”。史書上的說法不無調笑鄙薄的意味。但是,武承嗣確實透過這樣做,殺開一條血路,獲得了武則天及不少人的支援。武三思更是在武則天去世,武氏倒臺的時候,還能夠在政治上堅挺不倒,如魚得水。
可以說,武承嗣和武三思的政治能力,是絕對不比武則天的四個兒子低的。被武則天殺掉(或者說疑似殺掉)的前兩個兒子李弘和李賢,他們被史書評價很高。不管這個評價(尤其是《新唐書》和《唐會要》的評價)是否屬實,但他們沒能保護住自己,其實就是失敗。第三個兒子李顯顯然是個昏君。第四個兒子李旦靠裝聾作啞,挺到了最後,算得上是四個兒子中最優秀的。總之,要真正比較,二武的能力絕對不比這四李弱。
(武承嗣,影視配圖)
武則天最終沒立武氏後代,也不是她對武氏後代的印象不好。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因為二武不斷巴結武則天,同時在武則天登基當皇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武則天非常喜歡兩個人。(史書上記載,武則天曾評價二武:“我自有聖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癬。”這是武則天在決定立兒子為太子時說的話,不足為據)
那麼,既然如此,武則天為何最終沒有立武氏後代為太子呢?
其實,對於武則天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
如果武則天把皇位傳給兒子們,就意味和她把江山還給李唐。這對於她來說,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她當皇帝后,把“唐”改為“周”,就是與李唐決裂的表現。讓她把皇位還給李唐,那不是表明她的失敗嗎?誰願意把奪過來的江山還回去呀?
但是,如果把皇位傳給侄兒,那也是事實上把皇位傳給了別人。因為,侄兒雖然和她是一個姓,但僅僅是一個姓而已,血緣關係上,侄兒和自己要遠許多。畢竟兒子是自己親生下來的,而侄兒不是。
也就是說,不管武則天把皇位傳給兒子,還是傳給侄兒,都意味著自己好不容易到手的江山,在傳出去的那一刻,就失去了。
這不僅僅是武則天的悲哀,還是整個封建社會女人的悲哀。因為封建社會是男權社會,女人是從屬於男人的。就算是好強的武則天,她也只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當皇帝,不能改變女人們的命運,更不能改變整個社會。
(狄仁傑畫像)
所以,表面看來,武則天最終沒有立武氏後代為太子,是因為朝臣狄仁傑等人的反對,是因為他在準備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時候做了一個夢,狄仁傑在給她解夢的時候,讓她明白兒子最終比侄兒更親。但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她認識到她無法根本改變整個男權社會的悲劇。
既然無法改變男權社會,不如順應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畢竟皇位最終是要失去的,順應眾望,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