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47305450975

      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孔雀象徵著吉祥如意,大象象徵五穀豐收,尤其是大象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自古就有養象的歷史。元、明時代,傣族人民用象和象牙作為重要貢品。歷史上傣族各部落酋長也大量養象,外出遊玩要乘坐配有銀鞍的大象。   明清時期,緬甸、寮國、越南等國和雲南邊疆的傣族土司等經常向中國皇帝貢象。大象千里迢迢來到昆明,從西門或南門進了城,要領到位於東城根腳大德山麓報國寺前(今經貿賓館附近)的象房去住,就會經過位於當時昆明城中心的這條街。據說清代某年緬甸貢象,大象行至此街中段勸學巷的岔口處,忽然跪下,很久才起來。後人為了紀念此事,遂在象下跪之處用石塊鑲嵌了一個象頭的形象,象眼街也就此得名。這個象頭約莫三尺見方,用淺紅、淡黑和灰白色的三種石塊鑲成,大額頭,大耳朵,長鼻子,小眼睛,很是傳神可愛。大象在昆明象房住上幾天,休整休整,就重新起身,出大東門(在今青年路小花園)到北京去了。明末崇禎年間,旅行家徐霞客在貴州盤江東面驛道上的一座道觀休息時,就遇到兩大兩小共四頭進京的大象也經過這裡。休息飲水時,馴良的大象會先跪下後足,再跪下前足,方便驅象的“象奴”上下象身。   大象萬里迢迢到了北京,北方人少見這種南方的巨獸,往往萬人空巷地上街觀看。因此北京人也就把象來時必經的一條街叫做“象來街”,與昆明“象眼街”得名的原因異曲同工。大象隸屬於內府御馬監,由“象房掌房太監”管理。初到北京的象先住“外象房”,算是“候補”;等到補上了“馴象”的缺額,才能升格住進皇城內專設的象房。這種正式馴象的名額一共九頭,有雄有雌,每頭各住一房。它們冬天燒火爐取暖,夏天到宣武門外的河裡去洗澡,和其他官員一樣“食俸祿”,享受一定級別的待遇。馴象的工作主要是擺儀仗。每逢皇帝舉行大典,就讓大象披上綴滿纓絡和鈴鐺的象毯,背上架一個金瓶,一對一對地站在太和殿前的廣場上,讓下跪就下跪,讓起立就起立。在皇帝看來,遠方進貢來的巨獸這麼馴服聽話,象徵著它原來主人的臣服,自然得意萬分了。   雲南的少數民族養象馴象役象早有傳統。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十月二十六日,唐王朝派來雲南冊封南詔的特使袁滋到達南詔都城陽苴咩城(舊址在今大理古城)外,南詔王異牟尋出城五里迎接,儀仗隊的最前面就是十二頭裝飾華麗的大象,後面才是騎兵、軍樂隊、近衛隊和步兵。雲南傣族地區是大象的原產地,那裡的傣族很早就養象用來耕田。明代初年,麓川(在今德宏地區)的傣族土司出行時,象和馬把道路都塞滿了。象身的鞍轡上飾滿了銀鏡、銀釘和銅鈴,鞍座上是一把有欄杆的交椅,鋪墊著講究的褥子,上面有錦緞製成的傘蓋。土司高高在上地坐在小亭子似的交椅上,既非常舒適,更是威風凜凜。鞍座後面,再坐一個驅象的“象奴”,手執一把長鉤指揮,要行要住,或左或右,想快想慢,都用鉤子示意;偶然遇到象發了倔脾氣,不肯聽指揮,就用鉤子在象耳朵上鉤一鉤,據說象的耳朵最嬌嫩,被鉤疼痛,只得聽話。傣族的“象奴”從前又被叫做“象蠻子”,平時飼養照料大象,關懷備至,所以大象只聽從他們的指揮。傣族有文身的習俗,“象奴”的雙腿都刺滿了青色的花紋,故稱“青腿象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給雲南的官員下命令,提到需要馴象若干頭,就特別註明必須配備相應數量的“青腿象奴”。傣族還用象來作戰。明初洪武年間,麓川土司進犯定邊(在今大理州南澗縣),軍中就有一百多頭戰象。這些戰象身披鎧甲,背上有一個設有防護欄的“戰樓”,兩旁掛有許多竹筒,中間裝滿了短槍,傣族戰士坐在戰樓中,從竹筒裡拔出短槍來擊刺戰鬥。戰象怒吼著向敵陣衝鋒,對於從未見過這種巨獸的內地士兵確實是很大的威脅。

  • 2 # 微笑的水歲月薄荷微

    飼養孔雀的習慣。傣族人民認為孔雀美麗、善良、聰穎,是吉祥的象徵,對它很有崇敬的感情。他們常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徵,並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歌頌美好的生活。因而,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

    傣族的每個村寨都有擅長跳孔雀舞的人。過去跳舞的多是男子,舞時一人或兩人,在身上套著孔雀形狀的道具。而現在的孔雀舞,女子多於男子,都不帶孔雀的道具,而是穿上漂亮的孔雀服裝,有群舞也有獨舞,舞姿多模仿孔雀的形象,如: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曬翅、展翅、抖翅、亮翅、點水、蹬枝、開屏、飛翔等等,表演得惟妙惟肖。女子集體舞蹈《孔雀舞》和《雙人孔雀舞》都在國際上獲金質、銀質獎章。為我們的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

    在第十一屆亞運會閉幕式上,中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表演的孔雀舞,使中外觀眾讚不絕口,為中國的民族藝術增添了光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知當美國的小弟沒有好果子吃,為什麼還有人願做馬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