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龍江邊一石子

    漢陽造原型是1888委員會式步槍,這玩意比起正兒八經的毛瑟槍機差遠了,而本子的三八大蓋確是正經毛瑟血統。

    看這個粗壯的約束式抓殼鉤,抽殼拋殼非常可靠,前段兩瓣對稱的大閉鎖突筍可以承受極高的膛壓、後端的單個保險突筍可以防止炸膛的時候槍機向後飛,致傷射手。

    而1888的槍機還是抄夏利曼的,屬於第一批無煙火藥的槍機,比較落後。

    還有這個漏夾,不打完還不方便換。三八已經用上橋夾了。

    從長度來說,兩者其實差不多,漢陽1250,三八1275,半斤八兩。所以說,從槍機效能而言,三八的精度、射程肯定比漢陽要好的多。

    當然,我估計大多人都會對兩者的殺傷有疑問。通常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口徑就是正義,而漢陽是7.92mm,三八隻有6.5mm,那是不是漢陽殺傷比三八強呢?不一定。漢陽打的是7.92x57mm毛瑟圓頭彈,這種彈在20世紀初就被歐洲各國淘汰。

    原因是啥?咱們可以從達姆彈去考慮,為啥當時有達姆彈?因為自打黑火藥變成了無煙火藥之後。膛壓大大增加,子彈的口徑和質量也相應縮小,否則無法承受後坐力。而且為了防止鉛掛膛,人們還在彈頭上覆銅,但這樣一來子彈就太硬。早期的圓頭彈初速就600出頭,加上彈頭太硬,射入人體之後不容易碎裂和翻滾,所以彈道傷害很差。因此英華人開始在彈頭上刻槽,讓彈丸能在射入人體之後變形擴張,以增加其傷害。

    後來達姆彈被禁止並不是因為太殘忍,而是人們發現尖頭彈不但可以降低風阻,使得子彈存速大大增加,彈道更平直。而且高速和質心靠後的彈頭構造可以讓子彈在射入人體之後翻滾+碎裂,效果不比達姆彈差,而彈道比達姆彈又要好的多。

    鬼子的6.5x50SR彈其實就是玩這個套路,而且它的彈頭長徑比很大,翻滾起來造成的傷害一點不弱。但它需要一定的存速,按照美軍當時的報告而言,三八發射的子彈在50米內可以讓彈頭碎裂,造成巨大傷害。200米內可以翻滾,傷害也不弱於主流軍用步槍彈。只有在更遠的距離下,因為6.5彈的存速不足,不足以翻滾,才會出現一槍兩眼的情況。

  • 2 # 正義使者III

    漢陽造優點是子彈威力大,射程遠,造價低,易於生產。缺點是壽命短,精度低,故障率高。

    日本三八步槍優點是精度高,重量輕,後坐力小,上刺刀後全槍長度長。缺點是射程近,子彈威力小。

  • 3 # 軍靈天下

    你好噠!盆友

    問題是槍支“汗陽造”與“38大蓋”的比較以及優缺點:

    第一,漢陽造

    此槍是中外聯合德國設計中國製造。說起“漢陽造”

    1,汗陽造–創造

    漢陽兵工廠從1896年開始正式仿製生產1888式步槍,當時定名為“八八式步槍”,但人們都習慣將其稱為“漢陽造”。

    2,汗陽造–優點

    生產量高,直到1944年停產,“漢陽造”前後生產了將近半個世紀,總產量約在108萬支以上,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用量最大的槍支型號,可謂是抗戰槍械中的第一功臣。有效射程和同時代的毛瑟98K都是800米,三八大蓋的有效射程很多資料說是460

    3汗陽造–弱點

    初期生產的“漢陽造”,在槍管外加裝一個隔熱護手的套筒,因此被稱為“老套筒”。從1904年起,漢陽兵工廠去除了這個實用價值不大的套筒,並將槍管加粗。精度和實際有效射程都不是很好。

    第二,“汗陽造”與“38大蓋”對比

    1,漢陽造步槍和三八大蓋相比,前者威力大,但工藝粗糙,精度很差,可靠性也很差,槍身和刺刀都較短,不利於拼刺。對於“漢陽造”步槍的品質,“漢陽造”的質量出現起伏主要是由於戰亂導致熟練技術工人大量失散,且優質鋼材嚴重缺乏,槍的質量自然上不去。另外,許多“漢陽造”的使用時間長達半個世紀,槍支機件和膛線嚴重磨損,導致射擊精度下降和故障增多。後者精度高,但6.5毫米彈穿透性過強殺傷力差,槍身和刺刀都較長,利於拼刺。彈藥體積重量小、後坐力小、射擊隱蔽性強也算是一種優勢。

    2,事實上,整個抗戰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使用的步槍主要是“漢陽造”,特別是在抗戰初期,八路軍三個主力師使用的步槍幾乎全是“漢陽造”。在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第115師就是用“漢陽造”伏擊了裝備三八式步槍的日軍,也就是從那時起,八路軍才開始接觸到日製三八式步槍。所以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戰中後期只有部分一線主力部隊裝備了日製步槍,大多數人民武裝仍以“漢陽造”為主。此外,“漢陽造”還是抗戰期間唯一能在白刃戰中與日軍三八式抗衡的步槍,“漢陽造”的制式刺刀產量只有槍支產量的九分之一,結果在戰場上主要使用的還是各類雜牌刺刀。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吧!

    在此祝你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 4 # 大衛思想

    “漢陽造”屬88式德國“委員會”步槍,為進入中國市場,說是毛瑟步槍,由於有猶太人參與,德國軍方不願接受,只少量裝備,主要使用的是1898毛瑟步槍。(在中國叫“中正式”)中國受騙接受此槍,但槍管外漏(應有護木部分),射擊後做戰術動做時,很燙手,極不方便。中國進行改進,加裝鋁製套筒,俗稱“老套筒”,而後又進行改進,去掉套筒,加裝上護木,稱為“漢陽造”。口徑7.92mm圓頭彈。

    日本“三八”式步槍是世界第一個採用無煙火藥的步槍,口徑6.5mm,彈道低伸,瞄準性極好,子彈旋轉穩定,尖頭,看過一些資料說被八路稱為“人道彈”,由於過於穩定,導致殺傷力不足,又由於口徑小,遠距動能存量不足,後改用7.7mm。

    比較而言,在陣地戰中,由於“漢陽造”槍短,佔優。“三八式”由於子彈設計好,裝藥少,後座力小,射擊精度佔優。由於採用圓頭彈,“漢陽造”穿透力不足,但也由此增加了對人體的殺傷力。

    如不考慮拼刺,槍械保管等因素,個人認為就殺傷機制而言,“漢陽造”略優。

  • 5 # 歷史笑春風

    “漢陽造”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ehr 88或簡稱Gew 88),由於該槍存在著裝彈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1898年德國軍方採用毛瑟1898式步槍將其取代。該型步槍遂轉售給土耳其、非洲一些國家和中國的清政府。基於清政府的洋務派對“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國商人謊稱1888式步槍為毛瑟步槍,成功地將設計資料和生產機械賣給了清政府。故從1896年開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

    儘管“M1888式”有設計缺陷,在擊發達到一定數量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炸膛。但採用了無煙火藥和金屬包裹彈頭等技術,使初速度大大提高,加強了殺傷力,這在當時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列強仍以“單發黑火藥槍彈”步槍為主的背景下,“M1888式”步槍亦可謂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之一。漢陽造多次修改主要是為了修復炸膛的問題,這個問題使很多士兵失去了一隻手。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三十年式步槍仿造自德國毛瑟步槍,設計師是有坂成章大佐,後由南部麒次郎將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故被稱為“三八大蓋”。1910年後,三八式歩槍成為部隊的標準配備。

    兩種槍械的基本引數如下:

    漢陽造口徑:7.92mm,全長:955mm,全重:3.166kg (不含刺刀),有效射程大約300米。

    “三八式”口徑6.5mm,全長1275mm,全重4.1kg(不含刺刀),有效射程460米.

    按照引數對比,由於漢陽造只能使用圓頭彈,因此使用尖頭彈的“三八式”在射程、精度等方面佔優,但“漢陽造”7.92毫米口徑子彈的強大殺傷力令“三八式”自慚形穢。同時,“漢陽造”子彈擊中人體後的翻滾效果明顯,造成的損傷大於使用尖頭彈,貫穿性強的“三八大蓋”。

    在拼刺方面,漢陽造”刺刀刀身長近400mm,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唯一一種在白刃格鬥時刺刀長度能與日軍“三八式”刺刀相抗衡的步槍。

    漢陽造和“三八大蓋”是兩種存在代差的步槍。總體上,“三八大蓋”要強過漢陽造很多。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就是用落後的武器,用鮮血和生命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者。

  • 6 # 瘋狗的輕武

    漢陽造原型是1888委員會式步槍,這玩意比起正兒八經的毛瑟槍機差遠了,而本子的三八大蓋確是正經毛瑟血統。

    看這個粗壯的約束式抓殼鉤,抽殼拋殼非常可靠,前段兩瓣對稱的大閉鎖突筍可以承受極高的膛壓、後端的單個保險突筍可以防止炸膛的時候槍機向後飛,致傷射手。

    而1888的槍機還是抄夏利曼的,屬於第一批無煙火藥的槍機,比較落後。

    還有這個漏夾,不打完還不方便換。三八已經用上橋夾了。

    從長度來說,兩者其實差不多,漢陽1250,三八1275,半斤八兩。所以說,從槍機效能而言,三八的精度、射程肯定比漢陽要好的多。

    當然,我估計大多人都會對兩者的殺傷有疑問。通常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口徑就是正義,而漢陽是7.92mm,三八隻有6.5mm,那是不是漢陽殺傷比三八強呢?不一定。漢陽打的是7.92x57mm毛瑟圓頭彈,這種彈在20世紀初就被歐洲各國淘汰。

    原因是啥?咱們可以從達姆彈去考慮,為啥當時有達姆彈?因為自打黑火藥變成了無煙火藥之後。膛壓大大增加,子彈的口徑和質量也相應縮小,否則無法承受後坐力。而且為了防止鉛掛膛,人們還在彈頭上覆銅,但這樣一來子彈就太硬。早期的圓頭彈初速就600出頭,加上彈頭太硬,射入人體之後不容易碎裂和翻滾,所以彈道傷害很差。因此英華人開始在彈頭上刻槽,讓彈丸能在射入人體之後變形擴張,以增加其傷害。

    後來達姆彈被禁止並不是因為太殘忍,而是人們發現尖頭彈不但可以降低風阻,使得子彈存速大大增加,彈道更平直。而且高速和質心靠後的彈頭構造可以讓子彈在射入人體之後翻滾+碎裂,效果不比達姆彈差,而彈道比達姆彈又要好的多。

    鬼子的6.5x50SR彈其實就是玩這個套路,而且它的彈頭長徑比很大,翻滾起來造成的傷害一點不弱。但它需要一定的存速,按照美軍當時的報告而言,三八發射的子彈在50米內可以讓彈頭碎裂,造成巨大傷害。200米內可以翻滾,傷害也不弱於主流軍用步槍彈。只有在更遠的距離下,因為6.5彈的存速不足,不足以翻滾,才會出現一槍兩眼的情況。

    我的想法是,200米開外或許漢陽的7.92圓頭彈因為質量重,存能和傷害要高於三八。但漢陽的初速、彈頭質量、加工水平在200米外還能打的準是個問題....

  • 7 # 米曹說事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中,中日兩國軍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上,日本陸軍的機械化裝備,炮兵、坦克等絕對碾壓中國軍隊,更別說空軍和海軍,但在陸戰武器上,中國軍隊尤其是八路軍常用的漢陽造,與日本侵略軍手裡的三八大蓋PK,應該還是有得一拼,尤其是在殺傷力上。下面我們就分別看一下漢陽造和三八大蓋都有哪些優缺點:

    漢陽造最早由張之洞建立的漢陽兵工廠即後來的湖北兵工廠從1896年開始生產,仿製於德國的1888式步槍,故又稱“88”式步槍。1899年,江南製造總局也開始生產漢陽造。從1896年投產到1944年停產,中國各個兵工廠大約生產了110萬支漢陽造步槍。

    三八式因其槍機上有一個防塵蓋,和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幾個字,又被中國軍隊稱之為“三八大蓋”,身上也有德國毛瑟步槍的血統,由日本小石川炮兵工廠研究所所長南部麒次郎,在明治天皇三十八年,即1905年研製成功,故日本人稱其為三八式。1907年,三八式開始量產,隨後成為日本軍隊標配,到1910年全面換裝。

    從技術引數上看,漢陽造與三八式相差不是很大。漢陽造口徑7.92毫米,全長955毫米,不含刺刀全重3.166公斤,槍管長442毫米,槍口初速639.78米每秒,有效射程300米。三八式口徑6.5毫米,全長1275毫米,全重4.1公斤,槍管長797毫米,槍口初速765米每秒,有效射程460米。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漢陽造的有效射程300米,小於三八式的460米,且射擊精度上不如三八式,但其所使用7.92毫米口徑子彈的殺傷力卻絕對碾壓三八式,幾乎是一打一個窟窿。其實平心而論,漢陽造強大的殺傷力是工藝設計上的一種缺陷,是在設計中誤打誤撞形成的。由於當時中國兵工廠製造槍械的工藝不夠精細,漢陽造的彈道不夠穩當,有些搖晃,射出去不直。子彈打出去後,一直處於搖晃飛行狀態,準頭不夠。但只要打中敵人,子彈就會在敵人人體組織裡面亂飛。表面上看是打了一個眼,實際上卻由於子彈在身體裡亂竄,形成的卻是一個大窟窿。這樣一發子彈下去,就是一個血窟窿,根本止不住血。

    還有一點,漢陽造步槍和三八大蓋相比,前者威力大,但工藝粗糙,精度很差,可靠性也很差,槍身和刺刀都較短,不利於拼刺。對於“漢陽造”步槍的品質,“漢陽造”的質量出現起伏主要是由於戰亂導致熟練技術工人大量失散,且優質鋼材嚴重缺乏,槍的質量自然上不去。另外,許多“漢陽造”的使用時間長達半個世紀,槍支機件和膛線嚴重磨損,導致射擊精度下降和故障增多,在抗日戰爭中,很多戰士都是吃了這方面的虧。

    事實上,整個抗戰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使用的步槍主要是“漢陽造”,特別是在抗戰初期,八路軍三個主力師使用的步槍幾乎全是“漢陽造”。在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第115師就是用“漢陽造”伏擊了裝備三八式步槍的日軍,也就是從那時起,八路軍才開始接觸到日製三八式步槍。不過,要想從日軍手中繳獲三八式步槍很困難,因為日軍往往在戰敗時破壞手中武器,所以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戰中後期只有部分一線主力部隊裝備了日製步槍,大多數人民武裝仍以“漢陽造”為主。

    此外,“漢陽造”還是抗戰期間唯一能在白刃戰中與日軍三八式抗衡的步槍,這是因為該槍較長,而且所配的制式刺刀全長51.8釐米(刀身39.5釐米),重約0.566千克,刺刀式樣為單刃偏鋒。可惜的是,“漢陽造”的制式刺刀產量只有槍支產量的九分之一,結果在戰場上主要使用的還是各類雜牌刺刀。

    綜上所述,漢陽造和三八大蓋比起來,三八大蓋優勢更大,精度高,槍身和刺刀都較長,利於拼刺彈藥體積重量小、後坐力小、射擊隱蔽性強,比漢陽造的確是要好不少,武器上的落後,讓當時很多的中國士兵白白增添了不少傷亡,但是中國軍民萬眾一心,克服艱難,最終就是靠著小米加步槍,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向我們的前輩們致敬。

  • 8 # 紅色手電筒

    應該說漢陽造和三八式之間已經是有了一點代差,日本方面和漢陽造對應的是30式步槍,而38式步槍是30式步槍的改進型號。這兩種步槍是同一個時代的武器。

    漢陽造是仿製的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屬於第一批使用無煙火藥作為發射藥的步槍,在這種步槍還是有很多上一代步槍的痕跡。由於使用黑火藥,步槍的閉鎖不用很結實,黑火藥的膛壓可沒有無煙火藥大,而子彈還是圓頭子彈,這種子彈空氣阻力比較大,初速也不快。一般就是600米/秒的水平。而尖頭彈的初速一般都是800米/秒的水平,這樣槍口動能尖頭彈可就要高的多。也是毛瑟7.92步槍彈,原來是圓頭彈,後來的是尖頭彈,漢陽造用的就是左邊這種子彈。而三八式的子彈類似於右邊的。漢陽造用的是這種漏夾,只能是全部打完以後才能補充彈藥,後來美國的迦藍德半自動步槍也是用漏夾。而三八式是用的橋式彈夾。

    作為比較早期的使用無煙火藥作為子彈發射藥的步槍,漢陽造一開始的問題很多,諸如抽殼鉤不夠結實等等。不過在中國漢陽造並不是不變的,而且經過不斷的改善,最終還是可以用的武器,不過彈藥沒有改用尖頭彈最終限制了漢陽造的效能,尤其是遠射能力。而後來大名鼎鼎的毛瑟1898就是在漢陽造的原型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進以後的產品,但是中國沒有能力做這個改進,只能是小修小補。漢陽造拆掉了防塵蓋的三八大蓋。

    三八式步槍則是在30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而30式步槍也是在委員會步槍的基礎上研製而成,可以說是和漢陽造是同胞兄弟,不過日本人對於30式步槍的改進比較成功,尤其是使用了類似毛瑟的槍機系統,這使三八式步槍極大改善了原來的設計缺陷,而改用尖頭彈使彈頭初速達到了760米/秒。

    由於彈頭初速的提高,不但是彈頭動能的提高,同時也是彈道更加低伸提高了命中率。這一點和後來小口徑步槍彈與中間型威力彈對比的優勢一樣。

    可以說彈藥的落後導致漢陽造落後於三八式一代,加上日軍對於步兵的訓練遠遠要嚴格於中國軍隊,抗戰初期日軍在正規作戰中佔有相當大的優勢,尤其是日軍的重武器又佔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所以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傷亡大而且十分被動。

    不過步槍一代的差距並沒有像飛機一代的差距那麼明顯,漢陽造和三八式在步兵通常的作戰距離400米中,效能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是日軍步兵的素質壓倒了中國軍隊,加上中國當時工業落後,紙面上的不落後,到了實際生產出來的產品就不一定了,同時日常的保養又很差,所以中國軍隊在步槍上還是吃虧的,不過當時中國步槍的種類很多,除了漢陽造還有大量的捷克步槍,以及其他步槍但是都是使用7.92毛瑟步槍彈,不過隨著中國海岸線被日軍封鎖,這些進口步槍得不到補充,慢慢消耗掉了。

  • 9 # 戰鬥機解說家

    實際上問題裡的漢陽造和三八大蓋已經有很大差距了。漢陽造,顧名思義,是由當時全中國可以說最有名的漢陽兵工廠出品,其主要仿製自德國M1888委員會步槍,當時德國奸商騙清廷,說這是毛瑟最新款步槍,但是這根本不是毛瑟出品,於是被騙了的清廷開始購買了全套圖紙和生產裝置開始生產這款步槍,從1899年到1944年,生產了將近五十年,並且其由於使用全長式槍管套筒,也被稱之為“老套筒”。

    這款步槍的優點實際上可說的也就是在當時的中國製造難度較低,因為當時清廷引進了全套生產器械和圖紙資料,生產就非常簡單了,而且其使用的7.92x54mm圓頭彈,並採用漏夾裝填,殺傷力一般,而且其基本上無法使用1905年德國改進而來的S型彈(輕尖彈)會有使步槍炸膛的風險。

    其缺點也是較為明顯,漢陽造在十九世紀末還算是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無煙火藥步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抗戰時期,其相比國民政府從德華人手上搞來的毛瑟M1924標準型步槍所仿製得來的中正式步槍已經落後了兩代,對比侵華日軍裝備的主力武器三八式步槍來說也是差了整整一代,並且其裝彈退彈困難,抽殼鉤的可靠性也不好等更是使其用起來反而不如日軍的三八大蓋甚至是老式的三十年式步槍。

    下面說說日軍的主力武器,三八大蓋,全名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槍,在日俄戰爭後開始列裝日軍,以替代老式的三十年式步槍,至於為什麼叫三八大蓋,是因為日本人在上面槍機上加了一個可以隨槍機運動的防塵蓋,故而得名三八大蓋。其使用6.5x50mm友坂步槍彈,其使用的彈種多樣,前期使用圓頭彈,後期和九九式步槍,九七式狙擊步槍一樣使用尖頭彈。

    下面說說優點,三八式步槍使用了當時歐洲較為少見的6.5mm小口徑步槍彈,當時除了日本也僅有義大利的卡爾卡諾使用這種口徑,其威力相比其他國家的全口徑步槍彈比自然是小了一些,但是在同口徑步槍彈裡,是最優秀的,其表尺射程高達2400米,不過有效射程明顯沒有這麼低,僅有460米,經驗熟練的射手一般能提高到600米。其加上刺刀全長可達1.7米,這給擅長拼刺的日軍帶來了很大的近戰優勢。其製造難度也不高,適用於大規模生產。

    三八式步槍的缺點恰恰也是和其彈藥有關,其早期使用的圓頭彈,殺傷力還不錯,但是在使用了尖頭彈後,口徑小的缺點暴露無遺,首先就是侵徹力,其傷害往往是子彈直接穿透過去留下一個眼,戰場上也有士兵連著捱了十幾發子彈但是到野戰醫院才發現自己中了十幾發子彈的事情發生。

  • 10 # 歷史軍魂

    “漢陽造”是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從德國引進的生產線,其實中國購買的並不是德國真正的毛瑟步槍而是步槍委員會設計的M1888式步槍。該步槍使用無煙火藥和銅被甲彈頭,在當時算是很先進的技術。德國軍方裝備該步槍後,發現經常炸膛,就沒有采購該步槍。

    德國原裝的M1888式步槍在槍管外有一個套筒,中國稱之為“老套筒”。後來中國對其進行了改進,去掉了外面的套筒,將槍管加粗,同時改良了弧形標尺。“漢陽造”步槍的口徑為7.92毫米,槍長1250毫米,使用5發漏夾供彈。“漢陽造”的生產線直到1944年才停產,前後50年間大約生產了100萬支以上,是近代中國生產量最大型號的步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仍然是中國軍隊的主力步槍。“漢陽造”步槍比“中正”式步槍落後了兩代,比日本的三八大蓋落後了一代。

    “漢陽造”的最大缺點就是它的供彈方式,由於採用的是漏夾裝彈,如果漏夾沒有裝滿,就無法向彈倉裝彈。而且漏夾的彈倉比較複雜,製造上增加了難度。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是在三十年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制式步槍,因其槍擊上有一個防塵蓋,被中國軍民稱為“三八大蓋”。三八式步槍採用6.5毫米有坂步槍彈,槍長1275毫米,加上日軍的刺刀,全槍長度可以達到1.6米,這比日軍的平均身高還高,日軍在拼刺刀中往往佔據一定的優勢。加上該槍使用的是6.5毫米口徑,後坐力較小,射擊精度較高,缺點是殺傷力沒有7.92口徑的子彈大。

  • 11 # 紙上的宣仔

    漢陽造又叫老套筒,是德國步槍委員會1888年研發的Gewehr 88,或者叫1888式“委員會”步槍,當時清朝受到德國奸商的忽悠,以為是毛瑟兵工廠生產的,其實跟毛瑟沒有一毛錢關係。不過漢陽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款中國產的旋轉後拉槍機的步槍,歷經清朝、北洋、國府而不衰,產量巨大對中國陸軍近代化有非常重要的推進意義。

    而日本的三八式是1905年才定型的,所以和漢陽造已經不是同時代的步槍了。漢陽造和三八式優點幾乎找不出來,缺點能找出一堆。因為這把槍的質量和效能實在不怎麼樣,服役早期經常出現炸膛事故,抽殼也不順。Gewehr 88雖然在德軍中服役,但時間不長,到1915年Gewehr 98大批次生產後基本就退出了一線部隊。它在德軍中的服役經歷也側面證明了這把槍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把上了刺刀的Gewehr 88/漢陽造,注意它是側面安裝的刺刀

    不過Gewehr 88效能不好,倒不是因為德國軍工粗製濫造,而純粹是因為Gewehr 88是一款重大變革的作品,結果創新太多反而導致其不夠成熟。Gewehr 88重要的創新就是使用了無煙發射藥的圓頭M/88彈藥。除此之外,它還首次使用了曼利夏發明的漏夾(enblock clip)裝填。漏夾是採用一個兩側鏤空的彈夾,可以讓士兵提前將5發子彈裝填在彈夾中,使用時直接將彈夾塞入彈倉中。發射時彈夾一直在彈倉中,直到最後一發子彈發射出去後,彈夾會自動彈出。Gewehr 88的這個漏夾並不太可靠,會出現裝彈退彈困難。德國後來甚至把一部分Gewehr 88改成了條夾裝填。不過能能提醒士兵子彈打光了這一點倒是個優點。

    Gewehr 88/漢陽造步槍

    Gewehr 88使用的M/88圓頭彈和Mannlicher式漏夾

    曼利夏漏夾裝填的原理(動圖演示的是曼利夏M1895,不是漢陽造)

    漏夾在打完最後一發子彈後會飛出來(動圖為M1 加蘭德)

    所以曼利夏漏彈夾後來並沒有成為旋轉後拉槍機步槍的主流,後面的步槍以條夾(stripper clip)裝填為主。三八式採用的就是條形鋼彈夾,在裝填完畢後,弧形的鋼條不用留在彈倉裡,而是直接拔走,要比漏夾裝填可靠的多。而且橋夾在戰鬥中也可以回收,不像漏夾那樣彈出去後沒工夫撿。

    三八式步槍採用的是條夾裝填

    條夾裝填的方式

    作為德國第一款同時採用無煙發射藥、彈夾式裝填的步槍,儘管有諸多創新,但Gewehr 88的成熟度確實不高,在德國扮演的只是承前啟後的作用。在短短10年後,更為成熟的毛瑟M1898(即Gewehr 98)問世,使用毛瑟7.92mm尖頭子彈的M1898效能更佳,殺傷力更強,也更為可靠。

    而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是南部麟次郎設計,深度改進自三十年式步槍。由於三十年式步槍有部分技術參考過Gewehr 98,所以三八式相當於已經繞過了Gewehr 98的很多坑,效能、可靠性都要比它好得多。本來就不如三八式,抗戰時期的中國士兵裝備的很多漢陽造又是幾十年的老貨,膛線可能都磨平了,所以實際表現和三八式已經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一·二八事變中使用漢陽造的中國士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藥川牛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