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開啟背景資料之窗,聯絡詩人生平,時代背景,個人抱負等,開啟學生智慧之門;讓生在聯絡生活實際,讀中想象,感悟詩情,與詩人產生共鳴,讓學生讀懂詩人、詩意、詩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默寫古詩。
2.學習透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的意思。
3.聯絡作者背景資料,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4.以“綠”字為例,體會詩人用詩準確,借物抒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透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的意思。
2.聯絡作者背景資料,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
1.王安石寫這首詩時的背景資料及王安石的個人簡介;
2.複習李白的《靜夜思》;
3.《泊船瓜洲》古詩PPT加感傷的音樂背景。
教學過程:
一、聯絡舊知,引讀古詩
(一)齊背李白的《靜夜思》。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思鄉)是什麼勾起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的呢?(月亮)
(二)月光象徵團圓之意,所以詩人寫的思鄉詩中,常常提到月亮,這月亮經常能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
(三)出示古詩,聽錄音或師範讀。
(四)過渡:詩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寫這首詩的呢?是什麼勾起作者的鄉愁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泊船瓜洲》。
(運用一首學生已經學過的《靜夜思》與新授詩情感相融匯入新課,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泊船瓜洲》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為學新詩作了一個堅實的鋪墊。)
二、通讀詩文,整體感知
(一)學生自讀詩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讀了詩文,你能說說這首古詩寫了一件什麼事嗎?
(要知詩意,悟詩情,必須要把詩讀通、讀順,整體掌握其大意。)
三、學文解詩,感受鄉情
(一)遠離家鄉,總帶著一份思念和淡淡的傷感,讀詩,你從哪些詞句能體會到這樣的情感?
(二)學生自讀詩文,畫出相關詞句,關在旁寫下自己的感受。
(三)學生交流讀詩感受。
1、以“實距、心距”悟鄉情。
(品悟“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1)對照註釋說說“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的大意。
(2)詩人的家鄉在哪?(鐘山)
(3)以當今的交通條件來看,詩人從瓜洲到鐘山遠嗎?(不遠,相當近)為什麼在我們認為如此近的家鄉(板“一水間、只隔”近),詩人如此思念卻又不回去呢?為什麼呢?
(4)請看詩人的背景資料,PPT出示:“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的父親一生只做了幾任地方州縣官吏,最後死於通判江寧(今江蘇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度過,因此,他視南京為第二故鄉。年輕時,中進士。宋神宗時,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舊派的反對,被迫離職回到江寧,最後憂憤而死。據說這首詩是詩人應召自江寧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從這資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麼呢?
(5)學生談感受後,師引導學生讀詩,讀出淡淡的鄉愁及思鄉之情。
(6)詩人與家鄉的距離在交通發達的今天看起來確是很近,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謂山高水長,究竟是近還是遠呢?(板“實際距離遠”)為什麼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7)學生談感受,師相機點撥: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產生巨大的反差,正好說明了詩人人在途中,卻心繫家鄉、戀鄉之情躍然紙上。
(8)配樂,生練習感情朗讀古詩。(個讀、比賽讀、齊讀)
2、以“春風、明月”寄鄉情。
(品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對照註釋說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大意。
(2)除在“距離”上寄託鄉情外,還能從哪些景物的描寫寄託鄉情?(春風、明月)
(3)生讀此詩句,邊讀邊想詩人在離家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從哪可看出,為什麼?
(4)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5)生四人小組交流,全班彙報交流。
(6)師相機點撥(配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點明瞭詩人離鄉的時間,正是草長鶯飛的春天。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麼時候再回來呢?這一思鄉的愁緒像春天的草一樣,很快地滋生、蔓延起來,當春風吹綠江南的時候,詩人的心裡也充滿了鄉愁。詩人的思鄉情從離開家鄉的時候就開始時了,剛剛離開,就在已經想著回來,更見其之情濃烈。詩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為詩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蘊涵著團圓之意。”
(7)引導感情誦讀。師:“春天的夜晚,詩人在瓜洲藉著皎潔的月光眺望家鄉,面對一江浩蕩的春水,重重的山巒,詩人的心情異常激動,鄉愁頓生,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課件配樂出示整首古詩,引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個別讀、練習讀、比賽讀、小組合作讀)並達熟讀成誦。
(8)生練習默寫古詩。
(透過補充詩人的背景資料,搭建品詩、想象意境的平臺,學生更加親近詩人,深知文字背後的特殊含義,其要表達的東西不言而喻。文以傳承,詩以載道,在和學生一起解讀詩詞的同時,詩人的人生經歷和個人抱負被學生所瞭解,思想上引起共鳴。)
四、以“綠”為引,揣摩寫法
(一)閱讀課後“資料袋”,說說從“綠”字多次的修改中你學到了什麼?
(二)詩中詩人是憑什麼來抒發思鄉之情的?(借物抒情)
(其詩雖短,但卻蘊含豐富的寫作知識,有必要讓五年級學生作一個感性的認識。)
五、課外延伸,昇華情感(作業)
蒐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或歌曲,讀一讀或者唱一唱。
設計理念:
開啟背景資料之窗,聯絡詩人生平,時代背景,個人抱負等,開啟學生智慧之門;讓生在聯絡生活實際,讀中想象,感悟詩情,與詩人產生共鳴,讓學生讀懂詩人、詩意、詩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默寫古詩。
2.學習透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的意思。
3.聯絡作者背景資料,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4.以“綠”字為例,體會詩人用詩準確,借物抒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透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的意思。
2.聯絡作者背景資料,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
1.王安石寫這首詩時的背景資料及王安石的個人簡介;
2.複習李白的《靜夜思》;
3.《泊船瓜洲》古詩PPT加感傷的音樂背景。
教學過程:
一、聯絡舊知,引讀古詩
(一)齊背李白的《靜夜思》。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思鄉)是什麼勾起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的呢?(月亮)
(二)月光象徵團圓之意,所以詩人寫的思鄉詩中,常常提到月亮,這月亮經常能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
(三)出示古詩,聽錄音或師範讀。
(四)過渡:詩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寫這首詩的呢?是什麼勾起作者的鄉愁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泊船瓜洲》。
(運用一首學生已經學過的《靜夜思》與新授詩情感相融匯入新課,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泊船瓜洲》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為學新詩作了一個堅實的鋪墊。)
二、通讀詩文,整體感知
(一)學生自讀詩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讀了詩文,你能說說這首古詩寫了一件什麼事嗎?
(要知詩意,悟詩情,必須要把詩讀通、讀順,整體掌握其大意。)
三、學文解詩,感受鄉情
(一)遠離家鄉,總帶著一份思念和淡淡的傷感,讀詩,你從哪些詞句能體會到這樣的情感?
(二)學生自讀詩文,畫出相關詞句,關在旁寫下自己的感受。
(三)學生交流讀詩感受。
1、以“實距、心距”悟鄉情。
(品悟“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1)對照註釋說說“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的大意。
(2)詩人的家鄉在哪?(鐘山)
(3)以當今的交通條件來看,詩人從瓜洲到鐘山遠嗎?(不遠,相當近)為什麼在我們認為如此近的家鄉(板“一水間、只隔”近),詩人如此思念卻又不回去呢?為什麼呢?
(4)請看詩人的背景資料,PPT出示:“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的父親一生只做了幾任地方州縣官吏,最後死於通判江寧(今江蘇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度過,因此,他視南京為第二故鄉。年輕時,中進士。宋神宗時,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舊派的反對,被迫離職回到江寧,最後憂憤而死。據說這首詩是詩人應召自江寧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從這資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麼呢?
(5)學生談感受後,師引導學生讀詩,讀出淡淡的鄉愁及思鄉之情。
(6)詩人與家鄉的距離在交通發達的今天看起來確是很近,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謂山高水長,究竟是近還是遠呢?(板“實際距離遠”)為什麼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7)學生談感受,師相機點撥: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產生巨大的反差,正好說明了詩人人在途中,卻心繫家鄉、戀鄉之情躍然紙上。
(8)配樂,生練習感情朗讀古詩。(個讀、比賽讀、齊讀)
2、以“春風、明月”寄鄉情。
(品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對照註釋說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大意。
(2)除在“距離”上寄託鄉情外,還能從哪些景物的描寫寄託鄉情?(春風、明月)
(3)生讀此詩句,邊讀邊想詩人在離家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從哪可看出,為什麼?
(4)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5)生四人小組交流,全班彙報交流。
(6)師相機點撥(配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點明瞭詩人離鄉的時間,正是草長鶯飛的春天。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麼時候再回來呢?這一思鄉的愁緒像春天的草一樣,很快地滋生、蔓延起來,當春風吹綠江南的時候,詩人的心裡也充滿了鄉愁。詩人的思鄉情從離開家鄉的時候就開始時了,剛剛離開,就在已經想著回來,更見其之情濃烈。詩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為詩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蘊涵著團圓之意。”
(7)引導感情誦讀。師:“春天的夜晚,詩人在瓜洲藉著皎潔的月光眺望家鄉,面對一江浩蕩的春水,重重的山巒,詩人的心情異常激動,鄉愁頓生,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課件配樂出示整首古詩,引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個別讀、練習讀、比賽讀、小組合作讀)並達熟讀成誦。
(8)生練習默寫古詩。
(透過補充詩人的背景資料,搭建品詩、想象意境的平臺,學生更加親近詩人,深知文字背後的特殊含義,其要表達的東西不言而喻。文以傳承,詩以載道,在和學生一起解讀詩詞的同時,詩人的人生經歷和個人抱負被學生所瞭解,思想上引起共鳴。)
四、以“綠”為引,揣摩寫法
(一)閱讀課後“資料袋”,說說從“綠”字多次的修改中你學到了什麼?
(二)詩中詩人是憑什麼來抒發思鄉之情的?(借物抒情)
(其詩雖短,但卻蘊含豐富的寫作知識,有必要讓五年級學生作一個感性的認識。)
五、課外延伸,昇華情感(作業)
蒐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或歌曲,讀一讀或者唱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