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獸山

    一、消費升級是需求結構的改變,低消費者升級和定倍率無關

    消費升級不是簡單的從2000元的小米換成了5000元的華為,而是從基礎需求向更高需求的改變。比如改革開放到92年的食品和日用品,以及黑白電視的需求,向01年的空調、手機和電腦、教育的需求轉變。現在是從住房和汽車等向智慧家居、服務型需求轉型,這有點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低消費者和高消費者雖然在不同的消費層次,但定倍率不會因為低消費者升級而有所改變。一是消費需求的轉變延伸為不同領域,二是行業定倍率的相對穩定,KAPPA不會因為購買的是500元還是1000元的服裝,定倍率有所變化。

    理順清楚定倍率和低消費者升級有無關聯,有助於後面理解定倍率定價法的運用。

    二、定倍率的定價方法取決於產品的核心能力和市場競爭環境

    利用改變定倍率來定價,目的是取得競爭優勢,但要有顛覆式的商業模式或者產品,從而能夠重新制定遊戲規則。眾所周知的就是電商對實體店的顛覆,因為電商將實體店原來的商品資訊和價格比較、貨款支付和物流配送都整合到了線上,又沒有房租成本售價很低,直接導致了實體店的困局。

    蘋果手機創新雖然不如以前了,但賣的貴可是很久了,什麼原因?因為早期包括多點觸控技術的運用,IOS系統的生態,易操控性、以及全球應用開發者的技術支援等。蘋果的核心能力在於創新,獨一無二的創新使蘋果取得了競爭優勢和定價權,而其他競爭對手只能跟著跑。

    三、具有整合供應鏈和去中間化能力,定倍率的定價方法才行得通

    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定倍率和去中間化是分不開的,同樣也和價值鏈息息相關。以名創優品為例,其定倍率僅為1倍,而日用品行業的定倍率在13倍。這個定倍率是如何形成的?因為其從生產源頭開始整合,用大規模訂單獲得最有競爭力的成本,並用最低的毛利率完成競爭優勢的構建。

    這些年有點風口感覺的社交電商也是典型的例子,其中社群團購直接面對消費者,其訂單貨款提前預付,再透過彙總整合源頭供應鏈,也是去中間化的一種方式,避開了經銷商代理商環節,尤其生鮮領域效率很高,價格優勢明顯,定倍率也大大提高。

    具有去中間化並能對價值鏈最佳化的能力,可以透過改變定倍率獲得行業定價權。

    四、思考與結語

    用定倍率的定價方法改變遊戲規則,是為了獲取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從本質上看和消費者消費層次的高低無關,和市場需求規模有關。

    定倍率也是定價策略的一部分,較低毛利的定倍率往往是依賴銷量取勝,這是一種價量邏輯。最後,所謂升級的低消費者其實是一個消費階層,並不會因為成為有錢人,定倍率定價法就對其失去影響,前提是有改變定倍率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時代最難背的文章是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