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子監呆博士
-
2 # 穀神不死
《道德經》這五味,和中醫的五味酸、甜、苦、辛、鹹,是不同涵義的。
前者單指飲食的五味。而後者指藥性。
五味令人口爽,大體意思是,過度追求美食的享受,會讓人很快失去靈敏的味覺。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會有體會,味道鮮美的菜餚,只是吃前幾口用來感受味道,以後就是純粹為了吃飽而已,味覺就逐漸失去作用了!當然,前幾口感覺不好吃,一般就不會再吃了。
而中醫的五味,是用來描述中藥的藥性的。比如說酸味入肝,收斂的作用。意思是此藥會作用於肝,增強肝功能,讓肝更容易藏血解毒,以收斂氣血。
總之,不要隨便把道家和醫家的語句相聯絡。雖然字相同,可意思會大不一樣!
-
3 # 健康是真理
《道德經》裡“五味另人口爽”和中醫裡食療“五味”是不同。《道德經》裡的“五味另人口爽”是指過失的意思,五味陳雜雖然口爽,但是利口不利身,過多的五味損害身體脾胃,使脾胃積滯慢慢失去功能也為之一種過失。而中醫的食療“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也是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來區分的,這主要是食品本來的滋味。辛味有散寒、發汗、行氣等功能,大多數食品含有揮發油,辛味入肺,如風寒入肺咳嗽,多吃辛味散寒發汗;甘味具有滋補緩和作用,這類食品含糖多,甘味入脾,食太多影響脾執行。酸味能夠收斂、固澀、讓汗止瀉的功能,其食品含有機酸,酸味入肝,夏天流汗太多,不妨吃些酸性食品生津止渴,止汗;苦味有清熱,燥溼,通便,瀉下的作用,其食品含有生物鹼,苦味質,苦味入心,夏天心火太盛,吃些苦味去心火,睡眠也會好些;鹹味有軟堅散結,瀉下作用。最主要鹹味入腎,如鹽焗食物就有補腎作用。
雖然字眼差不多,但是作用相差甚遠。
-
4 # 甘戈
生活在3000年前的蠻荒年代的老子沒有那麼“思想複雜”和“高深莫測",他的意思就是說:
食物,因為有了各種味道才稱其為美食,才能讓人味口大開。
而“藥食月源”,飲食文化和中醫文華是欒孿生姊妹,所以,
中醫不可能有什麼另類的、稀奇古怪的解讀。
回覆列表
道德經“五味令人口爽”,爽,失,有錯過的意思。
五味雜陳,這使得五味都失去了一定的效用。
曹庭棟《養生隨筆》中有這麼一段:
“水陸之味,雖珍美畢備,每食忌雜。雜則五味相撓,定為胃患”。而且還解釋了《道德經》的曰“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謂口失正味也。
那麼過年了該吃吃該喝喝的時候,席上滿是山珍海味,牛羊鮮肉,龍蝦鮑魚,都在你眼前。怎麼吃?就問你能控制得住自己不?
控制不住,那就該咋吃咋吃。
如果能懂得節制的,你挑一些吃吃,別吃太早雜了,非得桌子上就什麼,每一樣必須過筷子,這樣的話就是犯了五味雜陳的忌了。“不若次第分頓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適於口,亦適於胃”。這樣做感情最好了,就怕人控制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