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令承教”指遵從命令。此典出自《史記?樂毅列傳》:“臣竊不自如,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命而不辭。”戰國時,燕國有一個大將叫樂毅,中山國靈壽(今屬河北)人,是燕國著名的大將樂羊的後代,祖上世代為將。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樂毅率軍打敗齊國,先後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因為有功被封於昌國(今山東淄博東南),號昌國君。樂毅率軍攻破齊國以後,將齊軍孤守的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整整圍困了三年,並想以收服人心的辦法,攻佔這兩座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齊將田單施用了反間計,導致燕惠王用大將騎劫代替了樂毅,樂毅擔心回國後會被燕惠王殺掉,便逃到趙國。騎劫取代了樂毅以後,完全改變了樂毅的戰略方針,準備一舉攻下即墨。但事與願違,反而被田單用“火牛陣”打敗,齊軍一舉收復了七十多座城池。騎劫大敗以後,燕惠王又想起了樂毅,便寫了一封信,請樂毅回來。樂毅給燕惠王回了一封信,說明他不能回來。信中寫道:賢聖之君不以爵祿私自賞給親信的人,而是有功者賞。能勝任某種職務的,就使他擔任某種官職。先王(指燕昭王)待我恩情很深,重用封為亞卿。我也認為,只要遵從命令,盡心盡職,便可報答先王了,因此欣然接受了先王的重託並已完成了。我和先王的交情已是有始有終了,還是不回燕國為好。燕惠王見請不回樂毅,非常後悔自己當初的草率行為,就把樂毅的兒子樂閒封為昌國君。後來,樂毅死在了趙國。
“奉令承教”指遵從命令。此典出自《史記?樂毅列傳》:“臣竊不自如,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命而不辭。”戰國時,燕國有一個大將叫樂毅,中山國靈壽(今屬河北)人,是燕國著名的大將樂羊的後代,祖上世代為將。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樂毅率軍打敗齊國,先後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因為有功被封於昌國(今山東淄博東南),號昌國君。樂毅率軍攻破齊國以後,將齊軍孤守的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整整圍困了三年,並想以收服人心的辦法,攻佔這兩座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齊將田單施用了反間計,導致燕惠王用大將騎劫代替了樂毅,樂毅擔心回國後會被燕惠王殺掉,便逃到趙國。騎劫取代了樂毅以後,完全改變了樂毅的戰略方針,準備一舉攻下即墨。但事與願違,反而被田單用“火牛陣”打敗,齊軍一舉收復了七十多座城池。騎劫大敗以後,燕惠王又想起了樂毅,便寫了一封信,請樂毅回來。樂毅給燕惠王回了一封信,說明他不能回來。信中寫道:賢聖之君不以爵祿私自賞給親信的人,而是有功者賞。能勝任某種職務的,就使他擔任某種官職。先王(指燕昭王)待我恩情很深,重用封為亞卿。我也認為,只要遵從命令,盡心盡職,便可報答先王了,因此欣然接受了先王的重託並已完成了。我和先王的交情已是有始有終了,還是不回燕國為好。燕惠王見請不回樂毅,非常後悔自己當初的草率行為,就把樂毅的兒子樂閒封為昌國君。後來,樂毅死在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