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沙趣說歷史
-
2 # 柯南泡妞
不知道答主問的是不想娶公主做駙馬的,還是不想和別國聯姻娶公主的?
如果是不想娶公主做駙馬的。在古代是沒有這種事的,一般娶公主都是皇帝的意思,一般人是不敢違抗的,不然就是抗旨,要誅九族的。而一些電視劇裡的陳世美那些,都是虛構的,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歷史上只出現過一個狀元駙馬,這個“狀元駙馬”是唐宣宗時期的鄭顥。
如果是不想聯姻娶公主的。這個也是少之又少,士族最不想娶公主的朝代是在唐朝,在《舊唐書·杜佑傳》附《杜傳》中寫道:“(憲宗為長女岐陽公主選駙馬)令宰臣於卿士家選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於文學後進中選擇,皆辭疾不應。”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有皇室的文化傳統和家法作風問題。
-
3 # 葉子評論
別說不願意娶公主的人了,有個朝代的人普遍不願意娶公主,那就是唐代。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能有資格娶到公主的,還都是高門大族,有權有勢,一般人還沒資格害怕娶公主,這些高門大族不敢娶公主,主要是由於四個原因:公主身份尊貴壓制夫家讓丈夫不舒服;公主生活方式和夫婿不同;公主容易捲入政治鬥爭造成災禍;公主品行不端,甚至會給夫婿戴綠帽子。
先說第一條,公主身份尊貴壓制夫家讓丈夫不舒服。本來丈夫就出自高門大族,從小沒受什麼委屈,娶公主卻得在禮節上處處受限:娶公主為妻則曰尚XX公主, 公主出嫁則是降XX, “ 尚” 、“ 降” 二字,雙方的尊卑一目瞭然。而且唐朝一段時間還有規定,公主死了,丈夫得為她守孝三年;如果只是普通人家的女兒做妻子死了,丈夫只需要守孝一年。這讓嬌生慣養的公子哥怎麼受得了啊。
再說公主生活方式和夫婿不同。公主可以任性,可以在丈夫的兄弟姐妹行禮的時候不答謝禮。更有甚者,公主生活奢侈,往往別處營建別墅,在別墅裡狂開party,讓夫婿不大放心。高門大姓的家風嚴謹,公主這麼壞規矩,他們又不敢把公主怎樣,只能害怕娶公主了。
第三,公主容易捲入政治鬥爭。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嫁給了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高陽公主曾經受到太宗的責罵,不許再進宮,於是心裡不高興,等到唐高宗即位以後,高陽公主、房遺愛就謀劃造反,被唐高宗殺了。這種事情一多,娶公主就像定時炸彈,誰還敢娶?
第四,公主往往嬌生慣養,品行不端,加上唐朝風氣開放,往往給夫婿戴綠帽子。上面的高陽公主為啥被唐太宗責罵?因為他私通僧人辯機,給丈夫戴綠帽。房遺愛之後還跟著他謀反,只能說他心大,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啦。唐順宗女兒襄陽公主和薛樞、薛渾、李元本私通。這些事更是敗壞了公主的名聲。
電視劇《大唐情史》裡的辯機和高陽公主
所以唐朝高門大族都害怕娶公主,唐玄宗年間就由民間諺語“娶婦得公主,真可畏也”。唐憲宗想給女兒岐陽公主選個夫婿,找了一群文學素養高的小夥子,他們都稱病不出。那可是真害怕啊。
回覆列表
題目中的不願意娶公主可以做兩種解讀,一是不願主動娶公主,二是在皇帝下旨賜婚以後依舊不願娶公主,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很大,第一種的情況很普遍,尤其是在唐朝,而第二種幾乎沒有,因為這樣做就是不給皇帝面子,皇帝一生氣,不給你來個抄家滅族就已經很好了,誰有膽子違逆聖意?
在唐朝,由於風氣開放等原因,很多人並不願意娶公主,娶回家去就是一尊大神,而且還是一尊很可能給自己加點原諒色的大神,自己又沒辦法,只能默不作聲。今天就講一下唯一的狀元駙馬。
自隋朝開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狀元不少,成為駙馬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唐朝的鄭顥。作為千年以降唯一的狀元駙馬,鄭顥智商是沒得說的,文采斐然,長得也是一表人才,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出身名門,在唐朝,不論做官還是什麼,這個可是加分項。
鄭顥,字奉正,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中狀元。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他的生年,但是以鄭顥未婚和娶的公主來看,他的年齡不會太大,應該在二十出頭。
中狀元以後,鄭顥被任命為右拾遺,又授銀青光祿大夫,正式步入仕途。他在政壇最初的幾年表現不錯,快速升級為翰林學士,所以他就入了某位大人物的法眼,這為他的傳奇埋下了伏筆。
唐武宗李炎算是一位明主,在位期間被譽為“會昌中興”,但他迷通道教,最終因吞食丹藥而喪命。他死後,“忍王”李忱憑藉多年來的傻子形象被宦官擁立,是為唐宣宗。唐宣宗不僅不傻,還很英明,創造出“大中之治”。
然而明君也有頭疼的時候,可憐天下父母心,讓唐宣宗煩惱的就是女兒萬壽公主的婚事。皇帝的女兒也愁嫁,尤其在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公主又地位尊貴,男尊女卑你也尊不過公主啊,公主要是出個軌什麼的,駙馬好像也管不了,所以,一般人不願娶公主。
一來二去,萬壽公主竟然快成為剩女了。唐武宗在位時,唐宣宗並不受待見,萬壽公主(當時還不是公主)曾經有保護之功,所以唐宣宗對她分外疼愛,看女兒要成剩女了,唐宣宗趕緊把宰相找來,讓他推薦駙馬的人選。
唐朝的宰相是有好幾個的,其中一個就是詩魔白居易的從弟白敏中,這傢伙在幕後呆久了,迫不及待想要露一下臉,直接推薦了一個人選。這個人,便是鄭顥,他早就被宰相白敏中瞄上了。
唐宣宗沒有輕信白敏中一人之言,而是親自觀察起了鄭顥。經過諸多試探,所有的資料彙總起來,唐宣宗對鄭顥有了一個印象。一個年輕有為、風度翩翩的優秀官員,出身滎陽鄭氏,祖父是唐憲宗時期的宰相,唐宣宗越想越覺得不錯,這才是他的女婿嘛。
皇帝有了主意,那就開始準備吧,首先需要通知一下鄭顥,這事不能由皇帝來幹,那麼就只有宰相替皇帝分憂了。白敏中當即發下堂帖,將遠在楚州的鄭顥召回京師,擇日與萬壽公主完婚。
似乎這樣就結束了,有那麼簡單嗎?當然沒有,皇帝和宰相都忽略了一個他們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那就是鄭顥想娶公主嗎?答案是否定的。
鄭顥不想娶公主,非常不想,因為他已經有婚約了,對方是范陽盧氏,與他家同屬於名門望族,可謂門當戶對。而且鄭顥跟她是青梅竹馬,感情基礎深厚,他之所以離京,就是為了前去完婚。
人生有三大喜,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和他鄉遇故知,鄭顥得了一喜,等了幾年,卻在奔赴另一喜的路上被告知,喜還是有的,只是物件換了而已。
這對鄭顥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但是,他要承受,必須承受!因為他並不僅僅代表他自己,他還代表著滎陽鄭氏。家族的榮光,需要他來守護。
罷罷罷,為了家族,兒女情長隨他去吧。
鄭顥做出了艱難的抉擇,踏上了回京的路,遠離他所愛的那個人。
與公主完婚以後,鄭顥除了獲得駙馬的標配官職駙馬都尉以外,還被提拔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歷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河南尹,官運亨通。
然而鄭顥的順從只是表面的,在內心深處,他忘不了盧家小姐,但是事已至此,懷念是沒有用的,鄭顥透過努力,把懷念轉化成為仇恨,刻骨的仇恨。皇帝是不能恨的,恨了也白搭,甚至可能搭上家族;公主也是不能恨的,恨她跟恨皇帝沒區別,那麼,就只剩下元兇了。
白敏中,誰讓你多事?
此後十餘年,鄭顥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有事沒事就參白敏中一本。唐宣宗不愧是明君,聽了那麼多年的告狀,一次都沒信,白敏中的大位坐得挺穩,即便後來出京,也是大權在握,風光得很。
老天是很會捉弄人的,鄭顥因為白敏中的推薦,丟掉了自己理想的姻緣,還復了大半輩子的仇,結果“仇人“白敏中死於鹹通二年(861年),享壽七十,而他自己卻在前一年大中十四年(860年)就撒手人寰。
嗚呼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