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東雙
-
2 # 阿魯恩佐
自1840年英華人用堅船利炮開啟中國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東西方列強借此在中國攫取了太多的利益,也給廣大華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是一段在每一個華人心中都深感屈辱的歷史。但是,有人說,因為東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反而延續了清王朝的壽命,這是為什麼呢?
一、客觀與世界接軌,學習新事物,運用新事物
受到西方列強侵略的刺激,清朝統治者也被動的開始瞭解西方,學習西方。其中,尤以同治中興時期的洋務運動為代表。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建造了一系列中國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機器製造局等。北洋水師也曾一度為“亞洲最強大之水師”。對這些新事物的學習和運用,客觀上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清政府對國家和百姓的掌控和統治力度。
二、轉嫁國內矛盾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古代政權的更迭,有一定的歷史規律性。強大的大一統王朝,如漢、唐、明等,享國不過300年必有動亂。清朝自1644年順治入關,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也已經200多年了。政治僵化,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內部,白蓮教起義、捻軍、太平軍、義和團等反對現狀,要求以武力反抗的軍事集團,都有可能使清朝滅亡。但因為西方列強對中國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侵略,使得與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上升,國內階級矛盾下降。比如,義和團運動,就是因為西方傳教士深入基層,在經濟、政治上都有一定特權,又有文化上的衝突,最終激起山東、直隸等地百姓的反抗,最終釀成一場規模浩大的反帝運動。
三、利益驅使列強支援清王朝
其實,西方列強最初來到中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獲取經濟利益,可以透過平等的方式。在清朝後期,國力衰微,西方列強就透過軍事政治手段,透過不平等的方式來攫取利益。西方列強希望在中國有一個能維護自己的利益的政權做代理人。太平天國時期,因為太平天國自稱也是信“上帝”的,在上海的西方人曾跟洪秀全等人有過接觸,希望瞭解這個可能將來是中國合法政府,和歐洲有著同樣信仰的政權。但最終結果是,西方人瞭解到,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會”純粹是被一幫對基督教義一知半解的無知之人隨意篡改的,不倫不類的宗教。所以,歐洲人的軍艦和洋槍隊都在軍事和政治上站在一起,鎮壓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同樣因為八國聯軍的聯合入侵和清政府的倒戈,而最終失敗。
-
3 # 面壁青史圖破壁
列強對於清朝而言非但不是毒藥,反而是續命的法寶。之所以這麼說,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技術進步加速
作為小農經濟為支撐的農業帝國,清朝的科技水平雖說不是停滯不前,但進步是相當緩慢的。尤其是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工業革命後,清朝仍然在自給自足的世界裡自娛自樂,這使得清朝的技術水平不斷和西方拉開差距。
所以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捱打是必然的。
應該說,列強侵略清朝的客觀作用,就是讓清朝的地主階級看到了自身的巨大不足,進而開始了被動的近代化程序。
而同時期的地主階級起義仍然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冷兵器兵團,清朝在武器裝備水平上獲得了巨大優勢,想要推翻清朝變得更加困難。
更可怕的是,因為列強對清朝而言只要錢和土地不要命,這使得清朝在不斷出賣國家主權和尊嚴的同時,和列強勾結起
-
4 # 朕驚歷史
列強為什麼要幫助清朝?從1840開始一直到清朝覆滅,列強和清朝的關係戰戰和和,打打停停,列強甚至佔領了首都北京,滅掉清朝是有可能的。但為什麼列強們不滅了清朝後像在世界其他地方那樣建立殖民地,反而在還幫助清朝?
中國地大物博,對列強們來說,那就是一塊財富聖地,除了銀子多,還有他們工業生產的各種資源。但是,與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華人口多,圈地是容易的(列強多,對一方獨大也看不慣),但管理那麼多人就太難了,他們也沒有那麼多人可以完全制服自古就高傲的文明人(對外國夷人看不起的傳統),還有很多原因讓列強選擇維持清朝的統治。
清朝對列強來說就是一隻順服的羊,不服了就打到服。清朝和列強簽訂了那麼多條約,關係到它們的利益。賠款、租界割地、通商貿易、最惠國待遇等等,那是他們辛辛苦苦打來的。清朝滅亡了,或是新政權不承認之前的條約,那誰來維持他們的在華利益?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時,勢頭正大,清朝岌岌可危,列強便跑到南京,偷偷商議如果太平天國承認與清朝簽訂的條約,便援助太平天國。但太平天國不答應,讓面對它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滿清很為難,直到滿清遏制住了起義軍,它們的在華利益才得以繼續維持。
-
5 # 方草野原
列強名為清朝續命,實則以華治華,維護其在中國的核心利益罷了.沒有列強侵略,清朝會亡,會在農民起義浪潮中滅亡,但因為我們強大的文化根基,絕不可能淪落到任人擺佈,半殖民狀態.
首先,列強開啟中國的大門的出發點是尋求更大的貿易,接著是擺脫貿易的逆差追求貿易的順差,最好是能實現以華治華,長期維護既得利益的目的。
舉列:幫忙打擊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七國聯軍分華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所有的這些事看起來出錢出力,都不是白給的,錢是外國銀行高利貸的,派兵也只是協助震場子,最重要的是列強堅信只有統一的市場才能有更好的商品流通,還不如趁此機會一石二鳥幫你掃清內亂獲得好處,同時換得一個更大的市場。
為啥列強不侵略清也會亡呢, 檢視中國歷史程序你會發現一個有規律的資料,但凡大一統的王朝都接近300年的樣子,客觀的分析我們發現大一統都是打仗打出來的,每打一次幾百萬人不見了,戰死的,餓死的,逃亡的,國君新上臺第一件事就是休養生息,獎勵耕種,免除賦稅,鼓勵生育.可是你會發現皇帝后代到劉備那輩都只剩下賣草鞋的命,你刀耕火種的多生幾個最後不得要飯,流寇,造反?封建社會是農耕文明,土地就是命,不像我們今天有那麼多的商業模式,14億人放到古代農耕,換普京的話說就是你行你上,反正我不行。
列強侵華與否中國都不會亡,有的只是朝代更替,列強侵華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不管是經濟上,領土上還是民族精神上,同時也被迫捲入近代的文明中來,就如拿破崙的那句話中國是隻沉睡的雄獅,沒事不要去打擾他,希望他永遠也不要醒來.
回望過去,100年的恥辱,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我們銘記,展望明天,我們的國家是最安全的,國力蒸蒸日上,我相信每個人都為自己是華人而感到驕傲,感謝100年前的列強大開了我們的大門,感謝先烈和我們繼往開來的付出,明天會更好.
-
6 # 獨愛炸醬麵
清朝是華夏大地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得王朝帝國,整個清朝享國運276年,先後共有12位皇帝,清朝中,前期中央高度集權,實控疆域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的歷史空前規模。清朝後期開始,世界列強陸續將目光盯上了這個保守、封閉的富裕之地。
列強對清朝的侵略、瓜分加重了清廷的財政支出,加重了對民眾的榨取。也不利於清廷的統治。但是同時因為列強的侵略也變相的幫助清朝延續了國運。
乾隆皇帝號稱“十全老人”,一生做出了不少功績,但其人好大喜功,六下江南巡視對國庫造成了很大的虧空,再加上官員的貪汙,在乾隆駕崩後清朝就已經再走下坡路了。從嘉慶繼位開始陸續爆發了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運動,使得滿清朝廷已經是千瘡百孔,大廈將傾,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一陣風吹倒。此時,列強為了維護在華利益對清朝進行了侵略,也變相的延續了清朝統治。
一方面,面對列強的侵略,清朝國內的各種矛盾有了突破口,暫時轉向了列強。列強侵略清朝,國內本來準備起義的各農民軍迅速將目標轉向了列強,而列強為了繼續得到在華的利益,是不會允許清朝滅亡的,也會幫著對付起義軍,就像太平天國時期,列強就組織了洋槍隊幫助清朝鎮壓太平天國。
第二方面,列強的侵略打破了清朝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清朝的地主階級看到了自身的巨大不足,進而開始了被動的近代化程序,清朝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了洋務運動。同時期的農民起義還是沿用早期的冷兵器作戰,而清朝透過對列強的戰爭失敗在裝備水平上獲得了巨大優勢,想要推翻滿清更加的困難了。
第三方面,清朝入關200多年,八旗的老爺們早已經不是當年的八旗精銳了,綠營更是完全沒有了戰鬥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啟用漢臣,允許他們自行募兵組建團練與農民起義軍對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官僚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清朝後期的風雲人物。正式這些漢人官僚的支撐清朝統治才能堅持到了20世紀。
列強的侵略是華夏民族的屈辱史、破壞史,當也變相的維護了清朝統治,延續了清朝國運,當然著不是他們本意。
-
7 # 品味通鑑
首先從列強的角度來說。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列強為了尋求資本主義發展所必需的原料產地和商品與資本市場,不斷髮動對亞非拉落後國家與地區的侵略擴張,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從鴉片戰爭以後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會。中國的國情與其他東方國家不同,一個是疆域遼闊,再一個是人口眾多且人民反抗尤為強烈,所以即便是八國聯軍侵華,也不能實現它們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當時聯軍統帥瓦德西哀嘆:“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在這種情況下,列強不得不採取以華制華的策略,扶持清政府作為它們的代理人和工具,實現對中國的間接統治。其實,在面對華人民的反抗鬥爭的時候,列強實際上很多時候也是站在清政府一邊的,比如與清政府聯合鎮壓天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等。
其次,從清政府的角度來說。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也是迫使請政府自我調整的契機。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力圖挽救統治危機、鞏固統治秩序。鴉片戰爭後,林則徐睜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開展了長達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創辦近代企業、建立新式海軍、推動新式教育、辦理近代外交,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又開展了清末新政。這些活動從客觀上都增強了清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延緩了清政府滅亡的時間。
綜上所述,如果說列強的侵略為清政府續命,那也是出於以華制華策略的需要。此外,清政府自身的調整與變革也是重要的原因。
-
8 # 世界史圖鑑
列強當然給清朝續命了。很多人受到傳統的教育,清政府是賣國政府,這是基於階級鬥爭觀的政治表述,很多時候,清政府的所作所為其實就代表了文化的落後,不管清政府,還是明朝,到了那個時候都會如此。我們之所以討厭清政府是因為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但關鍵是那個條約是平等的,即便現在,貿易戰背景下的協議也都是不平等的,只不過是兩個政治實體之間相互妥協而已。
那為什麼清政府的就是不平等呢?其實這涉及到政治走向和基礎,在封建社會,清政府簽訂的條約放到那個朝代都是平等的,因為列強都訴求與封建王朝的訴求完全不搭邊,在封建王朝看來列強就是做生意的,對王朝的統治沒有威脅,而身處現在外交體系之下的我們一定會認為只是不平等的。我們經常說清政府是列強都代理人,依然是鬥爭史觀下的觀點,其實誰也不是誰的代理人,同樣就是利益妥協的產物。
其實不必過多埋怨清朝,雖然是滿人政權但是國家的統治基礎,包括國家系統的基礎都是漢人的,就連執政方針和思想也都是漢人的,在時代的發展下,這一套體系都是落後的,誰用都沒有用。清朝只不過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政權,所有的事都叫它趕上了而已。對於列強來說,除了與清朝相似的俄國,其他列強都是開拓殖民地,核心並不是索要領土,而是貿易支點,本質還是財富的索取,即便現在也沒有改變,這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為什麼列強會侵略,我們會和平發展,並不是兩者邪惡與正義的區別,而是客觀社會的發展規律。
因為列強最初的發展無法在將蛋糕做大,為了維持高發展只有侵略,一直持續到科技的真正發展,殖民才變得不重要,我們發展怎麼長時間,直接趕上的就是科技大發展,蛋糕可以不斷做大,只要發展社會就會穩定。而現在的西方也是如此,當蛋糕無法做大,我們依然能夠保持和平發展這才是真的和平。而19世紀列強就是這種情況,面對激烈的競爭和財富的索取,列強必然會維持清政府的統治,要說是代理人,清政府又代理誰?當時的殖民體系都是如此,又何必對自己人過不去。而清朝在於列強接觸的過程中,也有開啟國門的行動和思想,在整體看來進步還是很快的,內部保守勢力當然很強,但是不論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是接納西方科技,與當時的亞洲各國相比並不遜色,反而還很全面。
其實唯一的缺點就是封建體系太健全,這也決定了清政府無法完全拋開既得政策。我們要看到,清政府內部的保守派在反對革新時理論就是來自於傳承幾千年的傳統理論,這才是清政府轉向無法完成的原因,其他落後的封建國家或改革或小革命,而清政府的傳統政治慣性大,這一切都無法實現。列強應該看到這一點,所以開始並沒有不切實際的要推翻清政府,就是開啟國門,後期也沒有扶持新的代理人,要不然就完全是全殖民地了。而列強對於清政府是從來沒有小視的,在國際上清政府一直是列強之一,這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現實中清政府不是列強的代理人,當然如果作為階級鬥爭的政治環境之下,恐怕除了現在所有的政權都是列強的代理人了。在封建王朝中,某一方面來講也算趕上了好時候,歷代封建王朝在末年的矛盾都無法避免,無可挽回。而清末長達百年,財政上也有列強的幫助,在過去是從來沒有過的,明朝就是財政崩潰而滅亡。其實當時所有的戰敗國政府都是被迫簽訂條約的,不管民眾多麼不願意接受,因為別無選擇,結果並不會因為示威遊行而發生改變。國家的一切最終還是要靠政府,爛攤子還是政府還。有人會說新中國不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但是二戰後列強都放棄賠款,哪來的不平等條約,老大哥也沒提北方問題不是嗎?
反而改革開放時,被迫與世界各國妥協。稀土,洋垃圾都是妥協的產物。國際政治沒有平等與不平等,只有利益的妥協,除非自外與世界,才可以不顧一切國家關係全部否定,但事實證明行不通。
-
9 # 青史精蘊
八國聯軍侵華,加速了大清王朝的滅亡,怎麼能說是為大清續命呢?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慈禧出逃。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權威徹底淪喪,這為大清的滅亡埋下了重要伏筆。
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犯下累累罪行。不僅使普通百姓遭受劫難,連皇親國戚、高官達貴也無一倖免,同治皇后的父親崇綺一家,不堪妻女被辱,全家自盡。這些暴行極大得引起了社會各階層對大清無能的不滿和憤慨,人們對朝廷的依賴漸漸消弱並傾向其他政治力量,社會加劇分裂。
1901年9月7日。清王朝與列強簽署了《辛丑條約》,清廷向各國賠償共計4億5千萬量白銀。大清國庫空虛,百姓生活舉步維艱,鉅額賠償不但摧毀了大清的經濟命脈,更讓整個社會,陷入不可逆轉的跌蕩狀態。
清廷權利的弱化和經濟的崩潰,促使漢民族領導的政治力量愈漸強大。為後來的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所以,《辛丑條約》的簽訂,雖然保住了清廷的統治地位,但列強的這次入侵,卻是直接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這是毋庸置疑的。至於為清朝續命一說,純屬歪理邪說,不知來自何方神聖之口。
-
10 # 真誠地看著你
列強入侵加劇了清朝國內矛盾激化,奏響了清廷滅亡的喪鐘。(之前的朝代,這個活兒一般是天災乾的。)不過,因為太平天國運動,讓列強意識到中國民間反抗力量不是他們能輕易降伏的,透過清廷實現對中國的掠奪和對華人民的剝削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所以,他們轉而扶持清廷及其他代理人。
-
11 # 春秋正義
這種說法是建立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徹底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由此認定列強在扶持清政府,畢竟一個軟弱無能的中國代言人,比各地分裂、混戰的軍閥要方便控制的多,也更能保障列強在華利益。
但這種說法其實是片面的,它沒有看到清朝的國力衰弱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也忽視了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實際上列強侵略反而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1.鴉片戰爭前夕,大清國剛剛步入中年,氣數未盡
大清建立於1636年,若從1644年入主中原起算,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也才不到兩百年,對於一個王朝來說,剛剛步入中期,土地兼併、流民、貪腐等王朝病才漸漸凸顯。以明朝為模板,建國200年,剛好是嘉靖皇帝去世,繼承大統的隆慶皇帝十分平庸,大事基本交由大臣去做,在東南開放了月港,有條件地放開了民間海外貿易。
與明朝主動開放不同,200歲的大清面臨千古未有之變局,西方人憑藉船堅炮利,很快就讓節儉中庸的道光皇帝賠了2100萬銀元,還割了香港島。但是對比同等年紀下的大明,葡萄牙人、荷蘭人在澳門、臺灣站穩了腳跟,北部邊患嚴重,大清的這點小危機顯然無法喚醒沉睡的雄獅。
2.列強對華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清政府被迫發動洋務運動謀求自強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首都要地被攻破,第一次被打疼了,於是任用奕訢、李鴻章等大臣發起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的熱潮,但仍保留中國的封建制度。此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江南,並大有直驅京津推翻清朝之勢,清王朝內外交困,開始顯露亡國之氣。
但太平天國起義是由於清朝治下官吏腐朽、人民生活困苦引起的,是內部矛盾,算是王朝正常的陣痛,對比明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這並不算什麼,清朝只需放手讓漢族士紳發展團練,暫時飲鴆止渴(削弱了中央軍權),度過了這次難關。不過接下來的中法、中日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沉重的賠款最終都壓到平民百姓的頭上,這極大加深了清王朝統治的危機,義和團在清政府的眼皮底下爆發,清朝統治者束手無策,就是最好的例證。
3.列強瓜分中國,需要一個代言人,清政府只是現成的
甲午戰後,中國徹底淪為列強眼裡的東亞病夫,成為任人宰割的物件。而此時清政府的湘軍、淮軍、北洋新軍各漢族派系軍隊,動搖了原本的滿蒙同盟和中央權威,列強對清政府實際上並不抱有同情,相反視清朝統治者的御下手段為野蠻,其出兵幫助清政府鎮壓人民反抗,只是維護各自的在華利益,而對於清政府內部的派系鬥爭,列強並不關注,他們只希望扶植一個親洋的政權作為代言人即可。
因此辛亥革命爆發後,全國各地相繼宣告獨立,列強並沒有強硬介入,而是靜觀其變,一旦袁世凱掌權,便迅速將其籠絡,包括後來的北洋軍閥,吳作孚、孫傳芳、張作霖,實際上都是列強在中國的代表。列強並不希望有一個強大而排外的政權出現,這一點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英美、日本從中作梗可見一斑。
所以清朝的滅亡實際上更多遵循了王朝的興亡規律,列強的侵略是清王朝難以解決的外部危機,而這種危機與王朝內部腐朽、農民起義等內部危機疊加,最終促進了清帝在1912年遜位。
-
12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列強為清廷續命,這麼說也對,但是任何事物要辨證來看,因為當時清廷自負清高,還在坐井底之蛙,還在做大國夢想,還在以大國自居,清廷精英階層對外邊世界瞭解太少了,甚至到了無知的地步,清廷並沒有閉關鎖國,也和外華人做生意,中國一直是白銀淨流入國,公平競爭外國列強根本不是對手,世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中國在瓷器,絲綢,茶葉佔據絕對優勢,瓷器,絲綢外華人根本不會製造,茶葉華人基本不喝茶水,絕大部分都出囗到國外,賺取大量白銀,外國列強感覺自己吃大虧了,英華人在印度殖民地種植罌粟,其實罌粟本身就是一種藥品,罌粟對痛疼,拉肚子有特效作用,但是英華人為了賺錢,將罌粟熬製成鴉片,由英國商人輸入,華人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開始吸食鴉片能提神,但是久吸就不容易戒掉,非常容易上癮,隨著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中國由白銀淨流入國變成淨流出國,兩次鴉片戰爭和戰爭賠款,使清廷財政更加困難,由於清廷統治期間人口迅速增長,人口有4億人,由於中國的國情是可耕地面積少,現有的可耕地己經養活不起這麼多人了,失去土地的人越來越多,流民也越來越多,對社會穩定造成重大威脅,歷代封建王朝皇帝都是重農抑商的國策非常正確,不種糧食,都種植經濟作物,朝廷存糧減少,有災荒朝廷根本拿不出那麼多糧食賑濟災民,乾隆時期發生大災荒,和坤就用一斤糧食換三斤米糠,因為朝廷根本拿不出那麼多糧食賑濟災民,用米糠賑濟災民,少餓死不少人,南方養蠶種植桑葉就佔用很多耕地,乾隆未年就爆發白蓮教起義,就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太多了,造成非常可怕的流民,與其活活餓死還不如造反,熟讀歷史的看官都知道,中國可耕地面積極少,水渠澆灌玉米小麥水稻,更是少得可憐,只能廣種薄收,絕大部分可耕地沒有水澆地,只能靠天吃飯,如果連年災荒餓死的人就更多,災民流民遍地,給社會安全穩定造成重大隱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橫掃大半個中國,歷時14年,造成重大人口傷亡,人口銳減上億人,大大減輕了華人口負擔,再說鴉片輸入中國以後,上到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很多人吸食鴉片上癮,絕大部分吸食鴉片的人,根本無法戒除,朝廷和英國簽訂補充條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弱國無外交,這是從古到今的真理,開戰只能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打又打不過人家,只能忍氣吞聲了,既然貿易合法,禁止鴉片也白費勁了,朝廷要求每百斤鴉片30兩白銀,清廷海關也開始賺錢,既然進口鴉片合法,國內種植罌粟花也合法,中國各地開始大量種植罌粟花,這樣朝廷也是一筆可觀的稅收,用中國種植的罌粟花抵制外國鴉片,清廷也知道鴉片來錢快,清廷開始自制鴉片在市場銷售,清廷依靠以上收入,清廷國庫空虛,又開始賺錢,利用六年時間還清了戰爭賠款,還成功殲滅了太平天國,清廷競然奇葩的起死回生,賺的盆滿缽滿,清廷每年能賺到2千6百萬兩白銀的稅收,相當於清廷最強盛時期所有收入的一半,開展洋務運動,還動用國庫白銀買軍艦,買機器,建兵工廠,當然很多人都知道鴉片危害極大,提倡禁菸,張之洞提倡禁菸,但是張之洞所在山西財政很快就出現問題。
-
13 # 付崊君
這叫作矛盾轉移!當反封建和反殖民的矛盾同時到來的時候,大部分人會首先選擇反殖民?如果沒有列強就只剩下反封建的鬥爭了!當然完的快!
-
14 # 氣吞萬里如猴
“滿蒙非中國論”,是上世紀日本人為了佔領滿蒙而蓄意編造的彌天大謊,目的就是透過挑起中國漢人與少數民族的矛盾,割斷滿蒙與漢族之間的文化情感聯絡,為達到他們“西進大陸”的戰略打通障礙。現在網上還有很多人,繼續前赴後繼的進行著日本人的未竟事業,竭盡全力地噴滿噴蒙,是不是日本人唆使我不敢說,但包藏不可告人的禍心是一定的,善良的華人要當心啊!
-
15 # 陪你看明星的八戒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清朝和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成為列強在中國的代言人。慈禧太后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從此,苦難深重的中國農民受到三座大山的壓迫。賠款最多的辛丑條約,四億五千萬兩,意思是每個華人賠一兩。
2因為,華人的頑強抵抗,比如義和團運動等等。清朝熬到了列強從搶佔殖民地到搶佔市場的階段。國家滅亡的風險大大降低。
3因為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開始了近代資產階級經濟的緩慢發展。為清朝增加了賦稅。厘金,鹽稅,海關。比明朝崇禎皇帝只有農業稅富裕多了。
4曾國藩建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辦江南製造廠,左宗棠辦福州船政局,張之洞辦漢陽兵工廠。既發展了經濟,又增加了軍備。
5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張之洞的新軍,購買了洋槍洋炮,甚至聘請了洋人的洋槍隊配合鎮壓農民起義,比如太平天國運動。抵抗外國侵略,比如不敗而敗的中法戰爭。收復失地,比如新疆。等等。後來北洋水師更是請了洋教官洋顧問。
6左宗棠收復新疆,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偉業。左宗棠說到,欲拱衛京師,必拱衛蒙古,欲拱衛蒙古,必先拱衛新疆。擋住了俄羅斯的黃俄羅斯計劃,不然,我華夏民族將永無出頭之日了。什麼強國夢都沒有了,只能和越南猴子比高低了。左宗棠的軍費也是透過紅頂商人胡雪巖問洋人借的,主要是英美。
7慈禧死後,鑷政王載豐真是個弱智,皇族內閣趕走了立憲派,辭退袁世凱,趕走了北洋軍,保路運動,趕走了資產階級。處處樹敵,慈禧的籠絡人心的招數一個不會。再加上孫中山孜孜不倦的搞策反(新軍等),搞起義(黃花崗起義等),搞暗殺(良弼等)。終於武昌起義,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舉成功。
回覆列表
華爾的洋槍隊介入剿滅太平天國,也只是為了維護其商貿、租界等自身利益,作用有限。
清末國門被開啟,貿易收入激增,為洋務運動積蓄了資金。
但列強發動貿易戰爭、沙俄的蠶食鯨吞,在清廷防漢自顧不暇時接連打擊,朝廷的法統威儀掃地,思想禁錮瓦解,西方思潮湧入,確是加速了大清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