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楊sir

    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會戰後使德國徹底失去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由戰略主動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蘇軍開始反攻。這場戰爭後德軍要挽回頹勢,基本上沒有可能,氣數已盡,無力挽回了!如果要多苟延殘喘一會,我認為應該如此:1、儘快收縮戰線,從北非、蘇聯、北歐等撤軍。2、給西南歐僕從國減少壓制,實施拉攏,不給蘇聯以解放者自居控制西南歐。3、死守西線,嚴控法國,嚴密監視美英盟軍登陸動向並以毀滅性打擊。4、儘早從北非脫身,與意軍一起死守義大利本土。5、在英吉利海峽投放盡可能多的水雷,增加盟軍登陸障礙。6、大力發展自身裝備,招募新兵。寫這些感覺自己是歷史的`罪人,給德國法西斯出這些未必能改變命運的餿主意!

  • 2 # 戰略論

    1943年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建立了縱深的防禦陣地,阻止住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而德軍在之後的奧廖爾突出部和別爾哥羅德突出部以及再往南的頓涅茨河突出部防禦戰中卻沒能守住陣地,相繼被蘇軍所突破。這條戰線是在1943年初形成的,德軍構築防線的時間和蘇軍是一樣的,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相反的,那麼原因就只有兩個,即防守兵力的不足和缺乏裝甲預備隊。

    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中投入了兩個方面軍的強大兵力,總兵力近百萬,此外還有數量兩倍於德軍的裝甲預備隊。和以往的戰役不同,蘇軍的步兵和炮兵實力可以做到同時佔領前線的數道防禦陣地,形成真正的縱深防禦,即即便一線部隊遭到德軍重創甚至殲滅,蘇軍在二線仍舊有完整的防守兵力,無需依靠撤退下來的殘兵執行防禦任務,當然這些撤退下來的部隊也會立刻被投入新的防禦陣地中。而反觀德軍最先受攻擊的奧廖爾突出部,德軍在這裡的兵力只有一個沒有坦克的裝甲集團軍,不足20萬人,雖然建立了縱深防禦陣地,但是兵力全部投入一線都不夠,而且沒有任何的裝甲戰術預備隊,一旦蘇軍裝甲部隊達成突破,德軍沒有機動預備隊去封閉缺口。

    改變東線德軍這一不利態勢的唯一方法就是向東線做大量的增援,全面加強東線防禦能力,尤其是缺乏堅固工事的南翼戰線,中央和北方防線經營多年,較為堅固,蘇軍不易達成突破,而南翼防線在1943中一直在不斷變化中,部隊在機動作戰中無法建立一條完整的固定防線。不過希特勒顯然無法為東線德軍提供足夠的部隊以建立足以抵擋蘇軍進攻的防線,德軍只能透過縮短防線和建立現代化的混凝土工事來彌補兵力的不足,這樣可以減少前線步兵對德軍裝甲部隊的過度依賴,為其爭取恢復實力的機會。

    較為合理的計劃就是將德軍的主防線放在第聶伯河一線,依託這一天險來阻止蘇軍的突破,這也是德軍陸軍總司令部一直所期望的,但是希特勒一直不同意加強這裡的防禦工事,和其他所有防線一樣,希特勒認為這隻會讓前線部隊更加想著撤退而不是堅守陣地。在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德軍便必須迅速開展第聶伯河防線(東方壁壘)的加強工作,與此同時為了爭取時間,前線德軍要有計劃的縮短防線,放棄不必要的突出部,以加強防禦減緩蘇軍的推進。有必要的情況下,德軍要實施像北非戰場那樣的機動防禦,即讓步兵師實施全面的撤退,趕往第聶伯河防線佔領陣地,而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以機動作戰遲滯蘇軍的進攻,雙方的決戰要在第聶伯河一線進行,而不是在庫爾斯克一線。

    實際情況是德軍的大規模撤退行動來的太晚了,直到情況已經極為惡劣的情況下希特勒才同意了全線退往第聶伯河一線,東線大量的步兵師和裝甲師在幾個月了的艱苦作戰中損失慘重,無法在第聶伯河防線中發揮作用。而且由於撤退行動過於倉促,尤其是步兵師的機動能力太差,整個撤退行動非常緩慢,一直都飽受蘇軍的追擊之苦,雙方几乎是同時越過了第聶伯河,德軍沒能真正利用好這條天險,如果早早的就開始有計劃的部署撤退行動,讓步兵單位提前撤退,那將是另一番結果。無論何如,東線德軍都迫切需要縮短防線和構築現代化工事來阻止蘇軍的進攻,在其裝甲部隊實力恢復之前,這是德軍加強防禦的唯一途徑。

  • 3 # 顫動的丹田

    設定專門的東線戰場指揮中樞,由曼施坦因負責,下轄莫德爾和克魯格兩人各負責一個集團軍群,分別對應著中央和南方。古德里安仍然負責德軍裝甲兵的重建,不要再成立任何新的裝甲師,把現有十七個師坦克車輛配齊,儘可能讓新的坦克乘員經過充分訓練再上戰場。不要再成立什麼武裝黨衛隊部隊和空軍作戰師,維持現有水平,節省下資源供應那些國防軍。改變現有裝備體系,砍掉虎式和虎王,先大量生產四號改坦克,再儘快過渡到豹式。砍掉菲迪南,大量生產三號突擊炮,最終過渡到獵虎,並且把所有強擊火炮劃歸裝甲兵部門管理。最重要的是元首不要事必躬親,充分下放權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燒臘實體店怎麼做燒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