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友迷

    崇禎也想南遷也想和後金議和,但是不想背鍋,又沒那個大臣願意背鍋。朝堂是東林黨的天下,嘴炮無敵屁本事沒有,毫無解決問題的方法,噴人倒是才華橫溢,都是一群誤國的王八蛋,真正有本事的不是剿匪戰死了就是降清了。

  • 2 # 無為無不為0632

    居然有人能說出“氣節能當飯吃”“氣節誤國”的話來,我也是醉了!

    如此說來,氣節倒是沒用的東西?

    如此說來,岳飛是抗爭是沒有意義的,秦檜是要大力表彰的?

    如此說來,袁承煥死是應該的,洪承疇投降是正確的?

    如此說來,抗戰是無謂的,汪精衛是國家英雄?

    ……

    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一個人沒有了氣節,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一個民族沒有了氣節,還能有什麼文化傳承?

    一個國家沒有了氣節,怎麼可能會強盛?!

    說出“氣節誤國,氣節不能當飯吃”這樣的話,想來當再有戰爭來臨時,就是新的汪精衛。

    為什麼抗戰時小日本以彈丸之地就敢侵略中國,就是因為有太多這樣這些沒有氣節只知明哲保身的人!

    為什麼抗戰時老百姓經常說一句話“鬼子不可怕,二鬼子才可怕”,就是因為這些人一旦認賊作父,就要更加殘忍對待自己的同胞,方能贏得新主子的歡心!

  • 3 # 鶴排雲

    道德綁架,政治正確。

    明末,崇禎為避免兩線做戰,暗示兵部尚書陳新甲與後金議和,不料謀洩,朝野大譁,崇禎為掩己過,將陳新甲斬首示眾。以至於後來李自成兵臨城下之際,崇禎欲南遷,朝臣無一人敢提此議。正所謂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做老闆的不想負責,光想著讓下屬背鍋,誰也不是傻子,大明就在上下推諉中亡國。

    趙構就是一現實主義者,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一直跑到海上,讓你追不上。這種不要臉的精神讓大宋苟延殘喘了一百五十多年,而且熬死了死對頭金國。

    崇禎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性格急燥,管理僵硬,好為小義,不會用人,活在當代,也不是一個好老闆,企業分分種能讓他搞倒閉。明朝能撐十多年,也算奇蹟。

  • 4 # 軍師說卡劉軍

    不吃饅頭爭口氣!

    饅頭可以不吃!氣節不能丟。

    人爭一口過氣!佛爭一柱香!

    崖山之後無精英!

    明朝氣節可歌可泣!

  • 5 # 獨一幽靈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後人對明朝皇帝的高風亮節的盛讚。常人說,士可殺不可辱。但這是小人之道也,孔子曰,知恥近乎勇。意思說,知道了這是羞恥,才產生追求成功的勇氣。並不是一言不合就拿命拼,把遠大理想拋諸腦後。當年管仲追隨錯了主人,事敗被俘,他沒有選擇自殺殉主,而是投靠了齊桓公,終於輔佐桓公成就一代霸業。他受到孔子的好評,這是棄小節而成大業也。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作風雖然兇殘霸氣,但那是在他皇位穩定之後的表現。他是個農民大老粗,除了耍橫威壓群臣,也沒有什麼溫文儒雅的招術。在他打天下的時候,他可不敢那麼強悍無理。崇禎皇帝可能也效法祖先的英雄氣概,他只學了其外表,不知其內涵。當時的天下,上天示警,人心惶惶,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義軍與清軍內外夾攻。當時的局勢比太祖創業時更加危險。崇楨若是個有道君子,就該放下姿態,不要再擺出皇帝的大架子,不要蠻橫對待臣下,動輒殺人。要籠絡人心,擺出二次創止的謙卑態度。

    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清軍逼近關內的危急時刻,崇楨也考慮南遷配都南京,騰出迴旋餘地,從長計議。但是遭到以東林黨為首計程車大夫官員的反對。崇楨的暴虐作風使得他與群臣離心離德。群臣早已對大明失去信心,巴不得早點亡國,既不捐款助戰,也不願南遷回旋。他們表面上雖以堅守氣節相勉勵,卻暗地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到時候我們投降,還能在新朝繼續享受榮華富貴,你這個皇帝只能死路一條。殊不知,李自成恨透權貴,後來將他們財富性命盡收囊中。這時崇楨已經眾叛親離,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他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他已無力調動群臣,只能選擇上吊自盡了。

    孔子曰,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崇楨並不是個胸懷天下的君子。不懂得謹遵天道,進德修業。不能憑著純正的德行獲得上天眷顧,不能駕駛群臣,整頓吏治,體恤民生。既然成不了君子,守護不了祖宗產業,只好當個有骨氣的小人,留取丹心照汗青。

  • 6 # 燒死的火

    明朝治國的思想理論基礎是朱陳理學,強調的是忠孝節義。崇禎朝的許多大臣其實已經毫無節操,可是他們一方面高舉忠孝節義這塊虎皮裝扮自己恐嚇對手,不遺餘力的掣肘那些真心愛國大臣的救國舉動,使議和遷都這樣的計劃無法實施;一方面故意不作為,希望明朝儘快滅亡,他們好在新朝重新謀得富貴。當然,還有些大臣是忠心愛國的,但像黃道周這樣的人雖然空有滿腔正義,卻無救國良策,只憑理想行事,最後誤國誤君。崇禎此時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卻還是不肯勇敢地承擔起打破政治正確的責任,眼睜睜看著明朝這艘大船沉沒,自己一死了之,實在不是個能夠挽狂瀾於既倒的雄主。

    如果明朝當初能接受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推崇知行合一,關鍵時刻懂得變通。那麼就可能在思想上打破僵化的政治正確,朝堂空氣將為之一新,那些真心謀國的大臣就能掙脫政治束縛,拿出可行的救國良策而不用擔心被對手打擊,這樣明朝或許還能獲得一線生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時間和空間是依賴於物質存在的,沒有物質就不會有時空”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