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eghk4829

    主要是出於這幾個原因:一是李顯流放在外的十四年,母子之間正面衝突很少,在感情上沒有多少隔閡。而李旦常年在武則天的監視下雖然衝突也很少,但她知道李旦為求自保而處處忍讓,城府較深,更重要的是李旦的兩個妻子被自己殺死,心中的怨氣仍在。李顯的兒子女兒也曾因為非議二張而被逼死,可武則天也逼死了孃家人武延基。二是因為被流放的李顯還是帶罪之身,倘若被武則天召回並重立為太子,他一定感激涕零。李旦就不一定,他本是皇嗣身份,遷居東宮後一切禮儀皆比照皇太子規格,如果讓他繼承王位一定看做理所當然,自然不會有任何感激之情。三是李顯常年在離長安千里之外的湖北房州,在朝廷上沒有自己的政治力量,武則天不用擔心被他架空,相反還會維持武則天構建好的權力格局。而李旦常年在朝廷,又是皇嗣身份,依附他的大有人在,況且朝中因他被降為皇嗣身份而得到諸多同情,很容易建立自己的勢力。四是李顯和武家人沒有多少積怨,甚至還主動與武家聯姻,武則天傳位給他可以保證武家人的地位,至少可以保命。李旦則相反,他與武家人早已結仇,若是以後登基一定要武家人算賬,武氏一族可能有被滅門的危險。當然,這些只是較為合理的推斷,傳位給李顯是武則天的最優選擇。但在《舊唐書》卷八十九的《狄仁傑傳》裡看到這麼一句話:“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頊、李昭德皆有匡後讜言,則天無後闢意。”意思是說,武則天在當上皇帝的初期並沒有召回李顯重立為太子的打算。李顯之所以被再次立為太子是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的“功勞"。這段史實在《資治通鑑·唐則天后聖曆元年》裡有記載:孫萬榮之圍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吉頊與張易之、昌宗皆為控鶴監供奉,易之兄弟親狎之。頊從容說二人曰:“公兄弟貴寵如此,非以德業取之也,天下側目切齒多矣。不有大功於天下,何以自全?竊為公憂之!”二人懼,涕泣問計。頊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鹹復思廬陵王。主上春秋高,大業須有所付;武氏諸王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勸主上立廬陵王以系蒼生之望!如此,豈徒免禍,亦可以長保富貴矣。”二人以為然,承間屢為太后言之。太后知謀出於頊,乃召問之,頊復為太后具陳利害,太后意乃定。這也就說,宰相吉頊與二張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擁立廬陵王,武則天最終聽取了二張的意見後才決定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這才是武則天最後把皇位傳給李顯而不是李旦的重要原因。照此看來,理由竟然這麼簡單。當然,後人可以說李顯被再次立為太子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他是高宗指定的繼承人,比起李旦來說更具正統性,而且他是李旦的兄長,以立嫡立長的原則來說,李顯也比李旦更具合理性。但是合不合理全由武則天一個人說了算,而二張的建議對於晚年的武則天來說可能顯得更合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相情感障礙智力88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