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往文學
-
2 # 宋老頭62443390
《文心雕龍》中所言文學的‘三種境界’,本人不偏好其中任何一種,我認為文化也好,文學也罷,既要有所繼承,又要有所發揚、‘與時俱進’和‘百花齊放’,而文風不拘一格,才更加爭芳鬥豔。只有形式上的所謂‘文采’或‘妙筆生花’,而無實質思想內容或意涵的文句讀起來只能讓人有點‘酸酸’的感覺。
詩與文離不開生活與身所處環境,它是唯一的創作動力與源泉,不缺乏生活與思想內容,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創作才更加值得去欣賞,而單憑想象地矯揉造作也只能是哈哈了。
《文心雕龍》創作於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50篇,分上、下部,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是全書的綱領,下部是全書最主要的精華所在,主要討論作品的創作和批評,而我們要談到的文章的境界就主要體現在下部的《情采》篇。
原文:
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採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為彪炳,縟採名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
譯文:
古代聖賢的著作,總稱做"文章",這不是說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麼呢?像水有虛柔的性質,所以才會起波紋;樹木有充實的質體,所以開出鮮豔的花來:可見文采要依附於一定的質地上。如果虎豹沒有花紋色彩,那它們的皮毛就同狗和羊的相似;犀和兕的皮雖然堅硬可做戰甲,但還靠塗上丹紅的漆來顯示它們的色彩:可見質地還需要文采。至於抒寫性情,描寫萬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組織好文辭寫在紙上,它們之所以光彩煥發,就是因為它們的文采豐富、光明顯著啊!所以構成文采的方法,共有三種:一是形象的文采,這就是紅、黃、藍、白、黑五色構成;二是聲音的文采,這就是宮、商、角、徵、羽五音構成;三是情感的文采,這就是喜、怒、哀、樂、怨五性構成。五色雜糅在一起就成為彩色的花紋,五音排列配合在一起就成為動聽的音樂,五性抒發出來就成為美好的辭章。這些都是先天形成的複雜事物。
原文:
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鬱陶,苟馳誇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
譯文:
從前詩人的詩篇是為了抒情而創作;漢代辭賦的作者寫作賦頌,是為了創作而虛構感情。用什麼來說明這點呢?我們知道《詩經》中國風和大雅、小雅的創作,有情志,有怨憤,於是把感情唱出來,用來諷刺上位的人,這就是為抒情而創作。可是漢代辭賦的作者,心情精神並不鬱結憂悶,只是隨便運用誇張的言辭,沽名釣譽,這就是為了創作而虛構感情。所以為抒發感情而創作,語言簡練,寫出真實的感情;為了創作而虛構感情,文辭浮華,內容雜亂而虛誇。
原文:
贊曰:言以文遠,誠哉斯驗。心術既形,英華乃贍。吳錦好渝,舜英徒豔。繁採寡情,味之必厭。
譯文:
總結:靠文采語言才能流傳久遠,確實是啊這話就是靈驗。運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確,作品中的文采才會豐富新鮮。美麗鮮豔的錦繡容易變色,朝開暮謝的木槿空白華豔。文辭華麗缺少內容的作品,看起來必然令人討厭。
由此可見創作文章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注重文辭聲律,色彩華豔,辭藻豐富,第二種是注重情志的抒發,文章樸質無華,情感真摯,第三種是文辭與情感相結合,我個人比較認同劉勰的觀點,也就是贊成第三種文質彬彬的作品,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內容,內容一定要有分量,情感一定要真實,否則僅有外在文采的浮華會讓文章變得虛假空洞,但是文辭也是寫作文章的一個重要的輔助工具,同樣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一旦把文辭這種技巧運用熟練,是看不出雕刻痕跡的,這便達到了寫作文章的最高境界,比如蘇軾評價陶淵明詩說:"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陸游先掌握江西詩派的創作技巧然後再把創作藝術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同孔子的文學觀也是相吻合的,對現在的文學創作也是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