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護理的意義
除生物致病因素和理化致病因素可使人致病外,社會環境與人際關係的改變也會透過心理活動導致心身疾病。以“胃、十二指腸潰瘍”為例,祖國醫學很早就注意到精神因素對胃部疾患的影響,故有“思慮傷脾、脈澀不暢、思傷脾、怒勝思”之說;著名心理學家坎農(cannon)就觀察到動物的胃液分泌會因受驚而抑制的現象,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中有許多結構(如丘腦、邊緣系統及網狀結構等)與心理活動的形成、發展有關。當各種不利的內外因素導致情緒、意識、性格及思維發生變化時,中樞神經系統則可透過植物神經系統(即生物反饋)促使體內呼吸、迴圈、消化、內分泌、免疫功能及代謝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種身心雙向互相為因果關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狀態,也有可能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良好的心理護理常常可以起到藥物難以起到的作用。護士有責任為患者解除陌生、恐懼、疑慮等各種不良的心理反應,創造良好的條件,使患者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如1例晚期肝癌患者,入院高燒,不思飲食、臥床不起、悲觀失望,醫護人員對其熱情關心,進行全身清潔護理,好言勸慰,表示要用最好的辦法治療,護士長每日看望,使患者精神得到極大的安慰,並積極配合治療,不久病情明顯好轉,高熱消退,食慾增加,幾天後下床活動。後來護士長因故未去看望,使他產生疑慮,並說自己無希望了,護士長也不來看我,故失去戰勝疾病的信心,病情逐步加重。以此可以說明,心理學在治療疾病、對疾病的康復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患者心理狀態的分析
心理狀態在個體之間差異很大,反映在疾病的態度上也各有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因年齡、性別、職業等不同而有所差異。心胸狹窄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的人在患病之後常常感到苦惱、憂慮,常向他人訴說自己的病情。而性格開朗,平常比較樂觀的人患病之後往往表現為滿不在乎,對檢查、治療、用藥等都不大重視。因此,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要分析每位患者的心理狀態,以便採取有針對性的治療、護理措施,緩解病情,提高療效。
從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對待疾病的態度認真進行心理分析表明:患者對待疾病的心理狀況可大致分為三類:①緊張型:患者表現恐懼心理,思想高度緊張,甚至有瀕死感,並留臨終遺囑,多見於性情不太開朗的人。②鬆弛型:患者表現為無所謂,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認或縮小自己的病態感覺或體驗,此型別多見於平素體健而突然發病,對疾病缺乏認識,較為年輕的患者。③平穩型:患者表現為比較合作,並配合醫護人員的安排、治療和護理,正確對待疾病,多見於性情溫和的患者,這類患者一般恢復較快。
在心理護理實踐中,更重要的是對患者精神變化的觀察,如有1例患重症肝炎的患者,先兆症狀明顯,擔心自己去世後,家中已壞的房屋無人翻修,思想負擔沉重,經護士瞭解到此情況後,與其兄聯絡,一方面對患者進行安慰,另一方面儘快裝修好房子,使患者解除了思想包袱,安心養病,從此,患者症狀逐日減輕,病情好轉出院。
3 心理護理體會
在各種患者心理分析及心理治療的實踐中,可以看到心理護理在臨床上有實際應用價值和廣泛前景。心理護理是一門精細的藝術、特殊的技能,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需要不斷的探索,以促進護理事業向前發展。
1、心理護理的意義
除生物致病因素和理化致病因素可使人致病外,社會環境與人際關係的改變也會透過心理活動導致心身疾病。以“胃、十二指腸潰瘍”為例,祖國醫學很早就注意到精神因素對胃部疾患的影響,故有“思慮傷脾、脈澀不暢、思傷脾、怒勝思”之說;著名心理學家坎農(cannon)就觀察到動物的胃液分泌會因受驚而抑制的現象,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中有許多結構(如丘腦、邊緣系統及網狀結構等)與心理活動的形成、發展有關。當各種不利的內外因素導致情緒、意識、性格及思維發生變化時,中樞神經系統則可透過植物神經系統(即生物反饋)促使體內呼吸、迴圈、消化、內分泌、免疫功能及代謝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種身心雙向互相為因果關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狀態,也有可能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良好的心理護理常常可以起到藥物難以起到的作用。護士有責任為患者解除陌生、恐懼、疑慮等各種不良的心理反應,創造良好的條件,使患者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如1例晚期肝癌患者,入院高燒,不思飲食、臥床不起、悲觀失望,醫護人員對其熱情關心,進行全身清潔護理,好言勸慰,表示要用最好的辦法治療,護士長每日看望,使患者精神得到極大的安慰,並積極配合治療,不久病情明顯好轉,高熱消退,食慾增加,幾天後下床活動。後來護士長因故未去看望,使他產生疑慮,並說自己無希望了,護士長也不來看我,故失去戰勝疾病的信心,病情逐步加重。以此可以說明,心理學在治療疾病、對疾病的康復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患者心理狀態的分析
心理狀態在個體之間差異很大,反映在疾病的態度上也各有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因年齡、性別、職業等不同而有所差異。心胸狹窄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的人在患病之後常常感到苦惱、憂慮,常向他人訴說自己的病情。而性格開朗,平常比較樂觀的人患病之後往往表現為滿不在乎,對檢查、治療、用藥等都不大重視。因此,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要分析每位患者的心理狀態,以便採取有針對性的治療、護理措施,緩解病情,提高療效。
從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對待疾病的態度認真進行心理分析表明:患者對待疾病的心理狀況可大致分為三類:①緊張型:患者表現恐懼心理,思想高度緊張,甚至有瀕死感,並留臨終遺囑,多見於性情不太開朗的人。②鬆弛型:患者表現為無所謂,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認或縮小自己的病態感覺或體驗,此型別多見於平素體健而突然發病,對疾病缺乏認識,較為年輕的患者。③平穩型:患者表現為比較合作,並配合醫護人員的安排、治療和護理,正確對待疾病,多見於性情溫和的患者,這類患者一般恢復較快。
在心理護理實踐中,更重要的是對患者精神變化的觀察,如有1例患重症肝炎的患者,先兆症狀明顯,擔心自己去世後,家中已壞的房屋無人翻修,思想負擔沉重,經護士瞭解到此情況後,與其兄聯絡,一方面對患者進行安慰,另一方面儘快裝修好房子,使患者解除了思想包袱,安心養病,從此,患者症狀逐日減輕,病情好轉出院。
3 心理護理體會
在各種患者心理分析及心理治療的實踐中,可以看到心理護理在臨床上有實際應用價值和廣泛前景。心理護理是一門精細的藝術、特殊的技能,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需要不斷的探索,以促進護理事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