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畫面:犯人被五花大綁,在背後插一條長木板,先被關在囚車中游街示眾,然後在菜市口法場當街問斬。這時候大家就奇怪了,為什麼古代殺人要把法場選在菜市口,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其實,菜市口作為法場的歷史相比於中國的死刑歷史,是非常短的。菜市口作為執行死刑的法場,始於清朝。清朝建立後,將殺人法場由明代的西四牌樓(西市)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清時,王公大臣多居於內城,而西市正位於內城中。將血光滔天的法場放於貴胄雲集之地,總是不合規制,所以將其移至菜市口。但為什麼選擇了菜市口呢?
說到這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中國的死刑觀念和傳統。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法家重刑名,並以此作為治理國家和鞏固國基的重要手段。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方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華帝國自此開始了綿延兩千年之久的外儒內法之制。法家治世,必用刑典。死刑作為最嚴厲的懲處刑罰,構成了法家重典治世的重要部分。
刑罰天生帶有威懾力,正如美國學者芝靈和霍金斯所言:“人們堅信刑罰制裁的威懾功效如同刑法本身一樣古老。”在中國古代社會,對刑罰的目的性早已有所認識,並將其運用於實踐中,如“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而向大眾執行死刑,能將這種威懾力放大到極致,鞏固統治者自身的權威。
菜市口位於北京城宣武門外,早在明朝時即為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沿街密密麻麻分佈著菜攤和店鋪,北京城裡的人都來這買菜,十分熱鬧,菜市集中的街口也被稱為了“菜市街”,在清朝改叫“菜市口”,此後逐漸成為宣外大街最繁華的商業街和交通樞紐。清朝統治者將殺人法場選在繁華、人員流動龐雜的菜市口,除了透過公開執行死刑達到震懾民眾,以儆效尤的目的外,還可以最大程度的收到平民憤、慰民情的效果。
菜市口人員流動龐雜,在菜市口公開執行死刑,還可以使得這一震懾作用快速放大並傳播出去,得到最大的效果。在古代,死刑犯被遊街示眾,執行死刑示眾,追求死刑執行的觀賞性也似乎成為一種中華死刑文化的傳統。所以,基於以上這些目的,清朝統治者將問斬法場定於菜市口。
參考資料: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畫面:犯人被五花大綁,在背後插一條長木板,先被關在囚車中游街示眾,然後在菜市口法場當街問斬。這時候大家就奇怪了,為什麼古代殺人要把法場選在菜市口,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其實,菜市口作為法場的歷史相比於中國的死刑歷史,是非常短的。菜市口作為執行死刑的法場,始於清朝。清朝建立後,將殺人法場由明代的西四牌樓(西市)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清時,王公大臣多居於內城,而西市正位於內城中。將血光滔天的法場放於貴胄雲集之地,總是不合規制,所以將其移至菜市口。但為什麼選擇了菜市口呢?
說到這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中國的死刑觀念和傳統。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法家重刑名,並以此作為治理國家和鞏固國基的重要手段。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方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華帝國自此開始了綿延兩千年之久的外儒內法之制。法家治世,必用刑典。死刑作為最嚴厲的懲處刑罰,構成了法家重典治世的重要部分。
刑罰天生帶有威懾力,正如美國學者芝靈和霍金斯所言:“人們堅信刑罰制裁的威懾功效如同刑法本身一樣古老。”在中國古代社會,對刑罰的目的性早已有所認識,並將其運用於實踐中,如“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而向大眾執行死刑,能將這種威懾力放大到極致,鞏固統治者自身的權威。
菜市口位於北京城宣武門外,早在明朝時即為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沿街密密麻麻分佈著菜攤和店鋪,北京城裡的人都來這買菜,十分熱鬧,菜市集中的街口也被稱為了“菜市街”,在清朝改叫“菜市口”,此後逐漸成為宣外大街最繁華的商業街和交通樞紐。清朝統治者將殺人法場選在繁華、人員流動龐雜的菜市口,除了透過公開執行死刑達到震懾民眾,以儆效尤的目的外,還可以最大程度的收到平民憤、慰民情的效果。
菜市口人員流動龐雜,在菜市口公開執行死刑,還可以使得這一震懾作用快速放大並傳播出去,得到最大的效果。在古代,死刑犯被遊街示眾,執行死刑示眾,追求死刑執行的觀賞性也似乎成為一種中華死刑文化的傳統。所以,基於以上這些目的,清朝統治者將問斬法場定於菜市口。
參考資料:
趙秉志,王東陽.中國古代死刑觀念論要[J].南都學壇,2008(01):91-100.王培潔.明清時期的菜市口刑場[J].前進論壇,2003(0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