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遺產君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冠,稱為冕,外面黑色,裡面硃色,冕頂有一長方版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的前後各有垂珠,稱為冕旒。

    冕旒相傳起始於黃帝時期,成熟於周代,廣泛用於秦漢。

    冕加壓在髮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上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意思是提醒皇帝勿聽信讒言,要有所聞、有所不聞,也就是充耳不聞的來歷。 旒、紘、纊都是冠冕上的部件,冕延前後兩端垂下的珠子絲繩十二旒(根),每旒長十二寸,串十二個五彩玉珠,每顆玉珠相距一寸,按朱、白、蒼、黃、玄的順序排列。 之所以把這些五彩斑斕的珠子放在皇帝的眼前腦後,是提醒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必須洞察大局,又能包容細小的瑕疵,也就是視而不見吧;這些珠子擋住了皇帝的面部,皇帝可以看清楚下面大臣的表情,而大臣看不見皇帝的表情,使得皇帝在大臣們的心中更加的高深莫測,同時也能避免大臣們透過皇帝的臉色來揣測聖意。

    戰國時趙國史書記載“皇帝作冕旒,垂旒,目不斜視也”就是說皇帝必須坐姿端莊,品行端正,遵守禮制,不能輕浮做次,影響皇帝應有的威嚴。(曹操)

    古代皇帝的冕旒有十二串,十二顆珠子;諸侯的冕旒有九串九顆珠子,大夫的六串六顆珠子,這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歷代之制大體相同,到南北朝以後就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旒,成為皇帝的專屬品,權力的象徵,到後來皇帝都不怎麼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讓別人無法蹭網,蹭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