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其弟蘇轍情深意篤,任杭州通判期間,其弟在濟南為官,相思甚切,為接近親人,向朝廷請求到密州任職,得準改任密州知州,熙寧七年(1074年)十月起程赴密。這首詞便作於赴密途中,詞前小序雲:“早行,馬上寄子由”。
蘇軾是懷著矛盾複雜的心情前往密州的。由於與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難以立足。赴密途中,觸景傷情,憑鞍沉思,思緒萬千,不禁感慨唏噓,透過詞作,把胸中塊壘一古腦兒向子由傾吐。
詞的上闕先寫羈旅情懷,化用唐朝詩人溫庭筠《商山早行》詩句入詞,以殘燈、雞鳴、孤枕勾畫凌晨客店的清冷孤寂。悽清的境況最能鉤起遊子悵惘的情思。晨雞初鳴,登程起路,眼前一片月色晨霜,雲山朝露如錦鋪展,顯得清冽而明晰。世路茫茫,人生有限,終日勞頓奔波,令詞人心潮起伏,不禁發出了“似此區區長鮮歡”的浩嘆。前程未卜,生命苦短,往事歷歷,不由得浮想聯翩。
下闋順勢聯想到少年得志的往事和此時身居外任的現實。當年,蘇軾兄弟隨父進京應試,受到歐陽修等人的賞識,同時中禮部進士第,名動京師。宋仁宗大喜雲:“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遙想當年,壯懷激烈。詞人以西晉陸機、陸雲自況,自詡胸藏萬卷,筆如鐵椽,輔佐國君使之成為堯舜般的明主,經邦濟世,又有何難。一腔逸懷浩氣,傾蕩磊落,壯志豪情噴薄而出。蘇軾曾自謂“政雖無術,心則在民”,也許,並非“無術”,而是政治生活本身殘酷。他曾在著名的《上神宗皇帝書》中,提出了“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的政治主張,他早期的政論、史論,深刻地總結了歷史教訓,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研究了治國的方略,可惜“論不適時”,雄才大略成了“老生常談陳腐之說”。幾番碰壁,令其滿腹憤懣。面對失敗,蘇軾又是現實的,他胸懷曠達,“卿相之貴,千金之富,有所不屑”,“窮達利害不能為之芥蒂”,對得失榮辱抱以超功利的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化用《論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話語,表達了被任用或被棄置取決於時運,奔走仕途或遁世隱身在我自己的超然的人生觀。只要身強體健,優遊歲月,“休論世上升沉事,且鬥樽前見前身”,我即便袖手旁觀又有何妨呢?這是蘇軾面對現實的憤激之辭,也反映了他壯志難酬的內心痛苦。
這首詞內容豐富,寫景、抒情、議論密切結合,有形象的景象描寫,有抽象地論說政治,又在議論中發表了自己的人生觀和人生態度,抒寫了沉鬱惆悵的心境,文思連貫,一氣呵成,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效命時世的渴望和不被重用的感傷。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蘇軾與其弟蘇轍情深意篤,任杭州通判期間,其弟在濟南為官,相思甚切,為接近親人,向朝廷請求到密州任職,得準改任密州知州,熙寧七年(1074年)十月起程赴密。這首詞便作於赴密途中,詞前小序雲:“早行,馬上寄子由”。
蘇軾是懷著矛盾複雜的心情前往密州的。由於與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難以立足。赴密途中,觸景傷情,憑鞍沉思,思緒萬千,不禁感慨唏噓,透過詞作,把胸中塊壘一古腦兒向子由傾吐。
詞的上闕先寫羈旅情懷,化用唐朝詩人溫庭筠《商山早行》詩句入詞,以殘燈、雞鳴、孤枕勾畫凌晨客店的清冷孤寂。悽清的境況最能鉤起遊子悵惘的情思。晨雞初鳴,登程起路,眼前一片月色晨霜,雲山朝露如錦鋪展,顯得清冽而明晰。世路茫茫,人生有限,終日勞頓奔波,令詞人心潮起伏,不禁發出了“似此區區長鮮歡”的浩嘆。前程未卜,生命苦短,往事歷歷,不由得浮想聯翩。
下闋順勢聯想到少年得志的往事和此時身居外任的現實。當年,蘇軾兄弟隨父進京應試,受到歐陽修等人的賞識,同時中禮部進士第,名動京師。宋仁宗大喜雲:“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遙想當年,壯懷激烈。詞人以西晉陸機、陸雲自況,自詡胸藏萬卷,筆如鐵椽,輔佐國君使之成為堯舜般的明主,經邦濟世,又有何難。一腔逸懷浩氣,傾蕩磊落,壯志豪情噴薄而出。蘇軾曾自謂“政雖無術,心則在民”,也許,並非“無術”,而是政治生活本身殘酷。他曾在著名的《上神宗皇帝書》中,提出了“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的政治主張,他早期的政論、史論,深刻地總結了歷史教訓,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研究了治國的方略,可惜“論不適時”,雄才大略成了“老生常談陳腐之說”。幾番碰壁,令其滿腹憤懣。面對失敗,蘇軾又是現實的,他胸懷曠達,“卿相之貴,千金之富,有所不屑”,“窮達利害不能為之芥蒂”,對得失榮辱抱以超功利的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化用《論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話語,表達了被任用或被棄置取決於時運,奔走仕途或遁世隱身在我自己的超然的人生觀。只要身強體健,優遊歲月,“休論世上升沉事,且鬥樽前見前身”,我即便袖手旁觀又有何妨呢?這是蘇軾面對現實的憤激之辭,也反映了他壯志難酬的內心痛苦。
這首詞內容豐富,寫景、抒情、議論密切結合,有形象的景象描寫,有抽象地論說政治,又在議論中發表了自己的人生觀和人生態度,抒寫了沉鬱惆悵的心境,文思連貫,一氣呵成,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效命時世的渴望和不被重用的感傷。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