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二戰中,義大利人浪漫、隨性的個性,給人們留下了“不務正業”的印象。在墨索里尼執政時期,非但沒有很好的配合德國,反而處處“惹禍”,迫使德軍跟在其後面“擦屁股”。於是,有人說:“德國的失敗,有1/3歸咎於義大利”,俗稱“豬隊友”。

    大多數人都知道在戰爭期間,法國投降後成立兩個政府,親德的維希政府和戴高樂領導的“法國全國解放委員會”;但很少有人知道,義大利在戰爭中也成立了兩個對立的政府。可笑的是,她是被艾森豪威爾“逼出來”的。這是怎麼回事?

    義大利的混亂政局,還要從盟軍進攻西西里島開始講起。

    1943年7月,艾森豪威爾指揮盟軍分兩個方向在西西里島登陸,吹響了進攻義大利的號角。隔著狹窄的海峽,激烈的槍炮聲、飛機的轟鳴聲,聲聲入耳,讓義大利人無比惶恐。更讓他們慌張的是,盟軍飛機在首都羅馬投下了“勸降書”。

    義大利人開始審視自己的處境。德、意聯軍在各個戰場失利,如今首都的天空由盟軍控制,海岸線也遭受威脅,舉國上下籠罩著失敗情緒。更何況,在國內擔任防禦任務只有區區47個師,並且兵力分散、毫無鬥志,現在的義大利軍隊猶如一盤散沙。

    連年的戰爭、鉅額的開支、盟軍的封鎖,義大利的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物價上漲、物資奇缺,各種高額的稅收,讓民眾對墨索里尼政權徹底地失去了耐性,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紛紛要求停止戰爭,墨索里尼下臺的呼聲越來越高。

    義大利國王與軍方高層密謀決定,是擺脫墨索里尼獨裁的時候了。“善於搖擺的”義大利人意圖將一切罪過歸咎於墨索里尼一人,其中他的女婿也贊同這一點。於是,橫行義大利20多年的墨索里尼被國王廢黜一切權力,軟禁在阿布魯奇山。

    這個訊息讓艾森豪威爾喜出望外。他認為,這是打擊軸心國最好的機會,透過與新政府的合作,可以“兵不血刃”的佔領義大利全境。然而,關於義大利是否“無條件投降”,羅斯福、丘吉爾卻與艾森豪威爾有很大的分歧。

    在羅斯福等人看來,義大利必須遵照同盟國不與德、意、日三國進行談判的原則,只接受“無條件投降”。也就是說,不接受有條件的投降。但艾森豪威爾認為,墨索里尼已經下臺,不適用這一原則。就在爭論不下的時候,德華人搶先出手了。

    德國大軍壓境,義大利耍“兩面派”。

    義大利的“反叛”,讓德華人倍感沒有面子。為了扭轉不利的局面,從法國和德國迅速集結了19個德國師組成“B集團軍”,由隆美爾指揮,計劃佔領義大利。膽小的義大利一面宣稱站在德國一邊,避免遭到報復,一面暗地與盟軍談判。

    艾森豪威爾對義大利的“兩面派”做法十分反感,必須施加壓力,逼其就範。他認為,一是,鮮明的態度,有利於下一步行動。一旦義大利站在盟軍這一邊,在政治上可以給岌岌可危的軸心國同盟以沉重打擊,鼓舞反法西斯陣線計程車氣;

    二是,時間緊迫,不能給對手反應的時間。盟軍的軍事行動有自己的節奏和部署,不可能按照義大利人的想法去做,一旦久拖不決,不確定的因素太多。更何況,盟軍的有力進攻也有利於義大利放下幻想,畢竟47個義大利師也是不小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一旦義大利宣稱站在同盟國一邊,德華人勢必出兵填補“窟窿”,從前線抽調部隊平息義大利的“反叛”。無形中,牽制了大量的德軍,對日後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登陸法國極為有利。

    但讓艾森豪威爾失望的是,與義大利的談判足足拖了一個月。直到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開始強渡墨西拿海峽,向羅馬進軍時,義大利迫於壓力,才決定向盟軍投降。然而,膽小的義大利人害怕德軍報復,遲遲不公開與盟軍合作的宣告。

    這儼然就是“既當婊子,還要立牌坊”。艾森豪威爾十分氣憤,明確地告訴義大利人:“不管你們怎麼做,我都將按原定時間廣播停戰協定,如果你們出爾反爾,將承擔一切後果。”就在他發表宣告後的90分鐘,義大利才宣佈停戰。

    停戰宣言釋出後,德軍立刻包圍了羅馬,解除了義大利軍隊的武裝,王室成員只得乘坐2艘潛水艇出逃,另立政府機構。同時,將軟禁的墨索里尼解救出來,在羅馬設立了傀儡政權。也是隨法國之後,在歐洲的第二個“一個國家兩個政府”的國家。

    挺進羅馬計劃破產,丘吉爾大失所望。

    1943年9月,艾森豪威爾下達了進攻義大利的命令,但由於德國反應迅速,在談判的一個月時間裡,完成在義大利邊境的部署。盟軍進展的不順利,尤其在“古斯塔夫防線”,更是停滯不前,損失慘重。

    原本可以“一蹴而就”的局面,由於義大利人的猶豫不決,給了德華人充分的準備。儘管義大利退出戰爭,牽制了大量德軍滯留在義大利,但艾森豪威爾佔領羅馬的夢想破滅了。好在現在的局面對盟軍開闢“第二戰場”極為有利。

    於是,艾森豪威爾將地中海戰區的指揮權交給英華人亞歷山大將軍。而他則趕到倫敦,開始籌劃登陸法國的“霸王行動”。這對丘吉爾來說,是個沉重打擊,由他倡導的進攻義大利計劃,最終由英華人自己去打,美國不陪著玩了。

    首先,美、英兩軍之間因為進攻西西里島本就有諸多矛盾。尤其是馬歇爾將軍根本不願意聽從丘吉爾的指揮,捨近求遠地“為他人做嫁衣”。要不是丘吉爾做羅斯福的工作,以總統的名義強壓,他早就將英華人甩一邊了。

    其次,原本認為戰鬥力不強的義大利軍隊,在宣佈投降後,80萬軍隊被德軍繳了械。並在隆美爾、凱塞林兩位德國戰將的指揮下,居然抵住了盟軍的進攻。義大利成了“雞肋”,既攻不下來,又不能輕易撤退。

    更重要的是,隨著戰局的發展,相對於開闢“第二戰場”,義大利戰場已成為次要戰場。這一點,丘吉爾比誰都清楚,盟軍登陸歐洲的戰役迫在眉睫。因為,蘇軍結束庫爾斯克戰役後向中歐進軍,有將勢力範圍向西擴大的意思,這是他最擔心的。

    艾森豪威爾這一走,不但打亂了丘吉爾妄圖將美國拴在自己身邊的想法,而且徹底地失去了英國在盟軍中的主導地位。也就是說,今後盟軍的行動將以美華人說了算。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艾森豪威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媽和你媳婦掉河裡了,到底該救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