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onem30275
-
2 # 藍風24
大刀王五真名王正誼,是滄州西郊大官廳人。他自幼好武,父 親去世後與母親務農度日,遇事常遭人欺,成年後慕滄州“成興”鏢
局鏢師李鳳崗的雙刀功夫,便自己找上門去拜師,學六合拳、雙刀 等武術。
李鳳崗藝高名威,收徒甚嚴,見王正誼聰明伶俐,為人正直,是 塊可琢之玉,所以精心向他傳授武藝。
李鳳崗大徒弟是本族的李
寬,二徒弟是王國恩,三徒弟是滄縣南屯的孫玉方,四徒弟是通州 的姜雲方,王正誼是第五個徒弟。王正誼練得苦,學得快,很討師 父喜歡,特讓他將老母親搬來,住在鏢局西院,親如一家。李鳳崗
走鏢讓徒弟跟隨鍛鍊,時間長了,常以大徒弟、二徒弟,老三、老四 呼之。
因王五年齡最小,拜師又便呼之小五,所以外人都呼之老 五,“王正誼”這個名字反而漸漸無人叫了。
光緒年間,王正誼應邀並遵師命進京,改“勇勝”鏢局為“源順” 鏢局,建在珠市口半壁街,初時人稱“小王五”。王五胸懷大志,常結交豪俠志士,圖謀報國大業。
他不但功夫高超,而且韜略滿腹,
被武林豪傑奉為“祭酒”(首領的意思)。他的雙刀功夫得到李鳳崗 真傳,使得出神入化,於是人們改稱“大刀王五”。《滄縣誌》雲:“大 刀者,非以刀名,人以此尊之耳。”。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大刀王五北漂到了北京,一把大刀鎮住了各路英豪,一時成為京師名俠,武林宗師。大刀王五那把“青龍偃月大刀”重一百多斤,別人拿都拿不動,他舞起來虎虎生風。有人說“五爺神力,超過了關公關老爺。”王五一定謙虛地說:“不是關老爺使不了一百斤的大刀,是怕馬受不了。”大刀王五人品高尚,還憂國憂民。大刀王五與戊戌變法的譚嗣同情同兄弟,戊戌變法失敗後曾經圖謀營救譚嗣同,並幾次要暗殺殺害譚嗣同的清朝高官剛毅。大刀王五開設了著名的“順源鏢局”和“父武義學”武館,要幫助華人健身強體,抵禦外辱。後來的武林宗師們紛紛開設武館,都是效法大刀王五。“義和團”運動開始,大刀王五積極投身。然而不久,八國聯軍入侵,義和團神水靈咒紛紛失靈,所謂刀槍不入擋不住子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鬼子進城,漢奸帶路。於是,鬼子與漢奸包圍了順源鏢局。一場戰鬥開始了。大刀王五手持一百多斤大刀,揮舞著衝向鬼子。“啪。”一聲槍響,大刀王五就覺得膝蓋一軟,雙手拄著大刀,單腿跪在了地上,低頭看,腿上在流血。“啪。”兩聲槍響,大刀王五就覺得肚子一熱,肚子在流血。“鬼子們,……”話沒說完,第三聲槍響。青龍偃月刀掉在了地上,發出一陣聲響。一代宗師,就這樣離開了人間。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援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霍元甲和王五的故事:大刀王五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家人無法給王五入殮。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來,夜裡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當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南房西側的一間房子裡。擴充套件資料:當年王五在北京頗有威信,眾人贈有“德容感化”和“義重解驂”兩塊匾額,掛在門的東西兩側。“重義解驂”是說這人很仗義。過去大車跑長途起碼要有駕轅的馬和拉套的馬。王五在內蒙古一個叫托克托的地方,碰見幾輛大車讓土匪劫了,連騾子、馬都被搶走了。冰天雪地裡王五慷慨施救,把自己車上拉套的馬解下來,給這幾輛車駕轅一塊兒回了北京。人家感謝王五說:“要不是您出手相救,我們非得凍死”。於是這些人送了匾——“重義解驂”,可王五自己吃盡了苦頭,沒有拉套的馬,只能人幫著推車。“德容感化”更值得一提。那時候在小東嶽廟有個廟會,趕廟會時回人跟漢人鬧了矛盾,雙方最後下了帖子,陶然亭見高低。當時的晚晴朝廷對械鬥根本不管,等出了人命,才讓雙方交出兇手。大刀王五得知後奔走於雙方之間,兩頭勸說,終於把這件事平息了。後來,雙方給王五送了塊匾——“德容感化”,披著大紅綢子送來的。所以這件事在當地很有影響,和諧了鄰里關係,樹立了威望,並逐漸開始建立名聲。後來院裡的人搭建房屋,匾被取下來當了床板。門前原來有個軒豁空場,高高飄揚著源順鏢局的杏黃大旗,中共建政後已經被公廁佔了大半個地方。據說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龍偃月大刀”一直儲存到1958年,在荒唐的“大躍進”時期進了鍊鋼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