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評史
-
2 # 術球
說到戚繼光,那可是響噹噹的人物,民族英雄,捕倭能將,要是放在抗日戰爭時期,那小鬼子還敢這麼得瑟嘛。不過話說回來了,我們知道的戚繼光,大概都是在他的前半生,跟胡總督的黃金搭檔,發明了軍隊的十一人跟三人的“陣”,打的小鬼子那個哭爹喊娘呀,嘖嘖。。不過自從胡總督被搞下臺後,其後很多事蹟我們都很不熟悉了,其實他又找了個後臺,而且這後臺太牛了,導致遮蓋了戚繼光的光輝,那就是張居正。在這邊,我們先不去談他們的關係,談談戚將軍的烽火臺。
圖為戚繼光石像
說到戚繼光,那是能人,還在讀私塾的時候,他老師就教育他同學,以後跟小戚同學打鬧的時候,下手可是要輕點了,因為他現在朝廷四品大員了(登州衛指揮史),而戚繼光,也是個能人,雖然已經是四品大員了,還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走上人生的巔峰。
其實說到能人,大概就是沒事也能弄起三層浪的主,雖然那時候倭寇已經剿滅,後臺也倒了,但是也調到北部邊疆去了,去那邊除了跟蒙古同胞們切磋切磋武藝以外,那也沒啥事做了。只能找點事情做啦。我們知道,戚繼光可是個軍事家,大凡軍事家,對軍事裝置肯定有超乎常人的愛好,長城上面的烽火墩臺,正好不是現成的研究物件麼。
圖為烽火臺遺址,是不是覺得特坑?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通訊設施,一旦遇到緊急軍情如果不能及時傳遞的話,就會有全軍覆滅和滅國的危險。
但是,即便如此古人也自有古人的辦法,除了及時快速的派出通訊兵上報情況之外,烽火臺就是一個上報軍情時間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個工具。
如果把烽火臺轉換成現代概念的話,大概相當於炮兵觀察哨,哪裡一旦有敵情出現,以最快的速度上報指揮部,機動兵力或者炮火支援就會立馬趕到。
烽火臺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周代就有史書記載。直到明代還在大量使用。
不得不說,在古代即便是沒有現代化的通訊裝置,古人做的依然不差。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
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的軍事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是最古老但行至也最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
烽火臺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臺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裝置,臺子的下面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倉庫等建築。
這些烽火臺其實就是一些瞭望那個觀察哨,漫部在國境線上,一旦哪裡出現敵情便白天舉煙、夜間舉火為號,這樣部署在後方的、以逸待勞的機動兵力便適時出擊。
這種辦法不僅在古代常用,而且在現代化通訊條件之下,一旦通訊工具遭到破壞,也時常用到。
戚繼光將軍是抗倭名將,他在《練兵紀實》中這樣講:自古守邊不過遠斥堠謹烽火。薊鎮以險可恃、烽火不修久矣。遂命:凡無空心臺之處、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臺所相近百步之內者,俱以空心臺充墩,大約相去一、二里,梆鼓相聞為一墩。
由此可見,即便是到了明代烽火臺還仍在大量的在使用。
那麼據守烽火臺計程車兵一般是怎樣生活的呢?
我認為一般來說,一座烽火臺不但是一座報告軍情的設施,同時也是一個小小的生活小區。
在這個小小的生活區裡面,一般都有水井、伙房和宿舍等這一類的生活服務裝置。
透過以前的電影和連環畫《地道戰》、《鐵道游擊隊》和《敵後武工隊》來看,跟日軍在中國修建的炮樓有相似之處,即以炮樓或者烽火臺為中心,在炮樓或者空心烽火臺裡面,即使它的宿舍也是它的警戒之所。
如果是實心的烽火臺的話,應該是有另外的宿舍以及伙房這一類的必備生活區,同時要在一定的距離範圍之內劃出一條警戒線。
但凡是軍事重地,一般都有警戒哨,一旦有敵突襲,警戒哨應當要以最快的速度叫起所有人員,所有人員聞警即會立刻投入戰鬥狀態。
而這座烽火臺應當像據點碉堡那樣,有一定的防禦措施,比如籬笆、蒺藜之類的。
總之現代人雖能想到的防衛措施,古人也能想得到,就算是古代人沒有現代人的智慧,單就防衛措施而言,他們是也會想得到的!
機器出了故障未能配圖,敬請各位網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