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蜜獾傳奇

    雷利諾龍的發現豐富了我們對中生代時期澳洲的認識,研究雷利諾龍的生活方式對古地質和古環境方面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雷利諾龍的發現不但完全顛覆了人們對中生代極地地區的固有觀念,而且還讓人們瞭解到恐龍在惡劣的條件下仍然可以生存。

  • 2 # 艾維盛世

    雷利諾龍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身長60到90釐米,體重約10公斤,生存於早白堊紀,首次發現於澳洲恐龍灣。雷利諾龍生存在極度低溫的事實,讓許多科學家認為雷利諾龍是種溫血動物。

    距今11,000萬年前,澳洲東南部的一片森林正籠罩在極夜的黑暗之中。溫度已經下降到0℃以下,樹木的枝葉已經開始結冰。灌木叢裡突然傳出了一陣響聲,幾隻小恐龍探出了腦袋,大大的眼睛環顧四周,它們就是雷利諾龍。 雷利諾龍是少數幾種能夠生活在極地的恐龍之一,它們的大眼睛能夠在黑暗的環境中看清周圍的一切。一隻雷利諾龍來到高大的桫欏樹下,用前肢刨土,其他同伴很快也跑了過來,加入了挖掘行動。在它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一根根富含水分和營養的植物根莖就出現在眼前,它們立即開始啃食這些冬季難得一見的美味。一隻雷利諾龍填飽了肚子,抬起腦袋望向天空,一道道絢麗的極光吸引了它。 儘管天氣寒冷,但是雷利諾龍已經適應了這樣的氣候,它們會降低身體溫度並減少消耗。除了外出覓食,雷利諾龍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巢穴中睡覺,等待著春天的來臨。當春天的Sunny再次灑向這片極地森林時,溫度回升,北方的大型恐龍會來到這裡覓食,那是最為熱鬧的季節。 1984年,為了使澳洲南部城市之間的交通更為便利,澳洲政府決定在維多利亞州靠近海邊的一處海灣懸崖峭壁上修建穿山隧道。在開鑿山體的過程中,工程人員發現了許多嵌在岩石中的恐龍化石。 對於當時少有恐龍化石發現的澳洲來說,海灣懸崖上的化石非常珍貴,化石的發現使得整個工程立即停了下來,政府請來古生物學家對化石進行發掘。在整個發掘中,他們一共找到了上百塊恐龍化石,不過這些化石都非常零碎。古生物學家托馬斯·裡奇和帕特·裡奇夫婦對這些化石進行了仔細的分類和研究,在1989年正式發表論文,將其命名為雷利諾龍。而發現恐龍化石的海灣後來也被稱為恐龍灣。 雷利諾龍的學名來自雷利諾·裡奇,而她正是托馬斯·裡奇與帕特·裡奇的女兒,他們用自己女兒的名字命名了這種可愛的小恐龍。 小恐龍的大眼睛 雷利諾龍是體形最小的恐龍之一,比一隻小狗大不了多少,體長約1米,高約0.3米,體重差不多10千克。 雖然雷利諾龍體形很小,但是腦袋卻出奇地大,特別是後腦部分向上突起,眼睛又大又圓。古生物學家認為雷利諾龍的視力非常好,而且具有夜視功能,這不僅可以幫助它們提早發現掠食者,還能夠幫助它們適應極夜的黑暗。 雖然白堊紀許多大型的鳥臀目恐龍都具有咀嚼食物的能力,但是從雷利諾龍的牙齒結構看,它們只能簡單地切割和吞嚥食物,而不會進一步加工。雷利諾龍是植食性恐龍,它們會用嘴巴前部的角質喙切斷植物的莖葉,然後用牙齒進行簡單的切割。當雷利諾龍將食物吞嚥下去之後,這些植物就會在肚子裡消化,消化過程則完全是由胃承擔的。 雷利諾龍的身體瘦長,前肢較短,後肢很長,身後的尾巴尤其長,幾乎是體長的一半多,這在鳥臀目恐龍中是獨一無二的。長長的尾巴可以幫助它在運動中保持平衡,特別是在茂密的叢林中。雷利諾龍的前肢靈活,小小的爪子能夠刨開土壤尋找地下的植物根莖;雷利諾龍的後肢長而強壯,這是它快速奔跑的力量之源。 白堊紀的澳洲 雷利諾龍生存於距今11,800萬年前至11,000萬年前白堊紀早期的澳洲南部,當時的澳洲與南極大陸連在一起,而且處於南極圈內。那時,地球已經結束了侏羅紀的全球性溫暖氣候,兩極開始出現寒冷而漫長的極夜。雖然處於極地,但是當時雷利諾龍生活的世界並不荒涼,極地內生長著大片森林,很多動物會隨著季節遷徙。 儘管在澳洲發現的恐龍並不多,但在恐龍灣的岩石中卻發現了不止一種恐龍。除了雷利諾龍之外,古生物學家還發現了體形大一些的植食性恐龍阿特拉斯科普柯龍。阿特拉斯科普柯龍與雷利諾龍的外形相似,它們都以低矮的植物和果實為食,繁茂的極地森林足以供養這兩種小型恐龍。與雷利諾龍生存在一起的還有一種體長3米左右的暴龍類恐龍,它們會以雷利諾龍為食。 對於雷利諾龍來說,它們必須適應極地冬季的寒冷和黑暗才能生存。當溫度達到冰點,雷利諾龍需要在嚴寒中尋找食物,此時具有夜視能力的大眼睛就派上了用場。雷利諾龍會用前肢扒開積雪和泥土啃食植物的根莖,用角質喙敲開冰面飲水。成年的雷利諾龍會將多餘的食物帶回去餵養後代,這樣小恐龍們就可以撐過漫長的冬季。古生物學家認為,在最寒冷的時候雷利諾龍會選擇冬眠,它們會找一個避風的地方依偎在一起,然後進入睡眠狀態。當極夜過去,夏季重新到來的時候,極地的大片森林重新變綠,而雷利諾龍也變得活躍起來。雷利諾龍會充分利用夏季時光進食、爭鬥、繁殖和養育後代,然後等待下一個極夜的到來。 雷利諾龍的發現豐富了我們對中生代時期澳洲的認識,對於雷利諾龍生活方式的研究也具有古地質和古環境方面的重要意義。雷利諾龍的發現不但完全顛覆了人們對中生代極地的固有觀念,而且讓我們瞭解到原來恐龍在惡劣的條件下也可以生存。

  • 3 # 言者青青

    雷利諾龍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身長60到90釐米,體重約10公斤,生存於早白堊紀(距今約1.12~1.04億年前)。首次發現於澳洲恐龍灣。

    在白堊紀,澳洲的恐龍灣還在南極圈裡。那時南極圈裡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但依然很冷,環境還是很惡劣的。

    南極圈裡會有極晝和極夜現象出現。在極夜時,黑暗將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雷利諾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忍受黑暗與嚴寒,這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過雷利諾龍和所有生活在南極圈內的恐龍一樣,生命力很頑強。

    雷利諾龍視力在恐龍中是最好的,可能與它長期處在黑暗中有關。也許是為適應環境而進化的結果?

    科學家發現,雷利諾龍頭骨化石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徵,那就是它具有非常大的眼窩和後腦突起。這顯示出它的視覺區域很廣,當然,也有科學家認為,雷利諾龍可能有很好的夜視力,有助於它在極地裡度過漫長的冬天。

    雌性雷利諾龍樣子很溫順,是位很負責任的“好媽媽”。小恐龍出生後雷利諾龍通常都會很好地照料它們,直到它們有足夠的能力自己生活。這也是為環境所迫的:在寒冷的極地,剛出生的小恐龍是不可能獨自存活的,所以必須由媽媽將其留在巢中撫養。

    由於雷利諾龍長期生存在極度低溫的環境下的事實,使許多地質與恐龍學家認為雷利諾龍是種溫血動物。

    經過以上事實分析認定:雷利諾龍的發現豐富了我們對中生代時期澳洲的認識;對研究雷利諾龍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對古地質和古環境方面的研究也提供了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實物資料。

    雷利諾龍的發現不但完全顛覆了人們對中生代極地地區的固有觀念,而且還讓人們瞭解到恐龍在惡劣的條件下仍然可以生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頰下巴額頭長痘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