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雞蛋炒蛋

     首先應當說明的是,蕭庭生和蕭平章作為長林王府的領頭人,為人行事還是很注意分寸的,一直謹小慎微、刻意避嫌。

      蕭平旌與太子玩鬧,蕭平章厲聲阻止,並立刻跪地謝罪。

      年宴上,太子湊到蕭平旌面前,蕭平旌隨手給了他吃的,蕭平章立刻意識到犯了忌諱了,馬上奪過太子手裡的東西自己吃了起來,藉口說“你引的我都饞了”。

      這麼做沒毛病,可問題是,這只是表面上的禮敬,一旦涉及到核心權力,似乎大家都選擇性無視了。

      比如這場戲中,建議朝廷自設馬場,提議很好,可偏偏又提出讓長林軍接管新設的馬場。

      

      這就有些不知避諱了。古來最怕軍政一家,長林軍是軍,內閣是政,互不干涉各司其職才能一切安好,涉足了不該涉足的領域就是僭越了,儘管蕭平章後來又改口細節可以商議,但這種話一提出,準不準不重要,關鍵是給了人一個不好的印象,那就是長林軍有插手政務之心。如此一來,能不引來內閣的反撲嗎?

      不知道這算不算諷刺,也不知道是不是被皇帝信賴久了就迷失了,蕭平章一直謹小慎微步步留心,生怕給別人留下不可一世的形象,可終歸還是遭到了誤解。既然有誤解,必然是雙方都有責任,一個巴掌拍不響。

      而且,縱觀劇中,蕭庭生也好,蕭平章也罷,在面對皇帝的時候分寸還是拿捏的好的,不該管的不管,不該說的不說,可面對皇后和內閣,就一味的想著怎麼避嫌,而不去想著如何化解誤解。

      這倒也罷了,可皇帝也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北燕使團來京,內閣首輔提出讓太子藉機歷練歷練,可是皇帝卻拒絕了,理由是太子還小,並且還讓蕭平章代行太子之責。

      別說太子還小,古代的孩子普遍早熟,甘羅十歲拜相,自不必說,就是蕭平章也是十四十五歲就幫著父親料理事務,不可能是之前什麼都不聞不問,一到十四十五就自動上手吧,必然是從小到大沒少歷練才能到時候遊刃有餘。

      一個十歲的太子真的不能去迎接使團嗎?未必,哪怕只是掛個名也好,一應事務皆由蕭平章來主持,太子只是按照程式露露面,也不是多難的事。

      可是,蕭平章沒想到這點,依然故我的代行太子之責,迎接北燕使團。

      長林府沒想到還能說得過去,問題是皇帝也沒想到。身為皇帝最該做的就是維護太子的權威,這才是朝政安穩的基礎。

      也許是從小到大一直依賴王兄蕭庭生,結果依賴成了習慣,一有事情就想找王兄商量交給王兄辦,結果,習慣著習慣著就習慣出了問題。長林府固然忠心不假,可有時候好習慣也會導致壞的結果。

      其實皇后還有內閣,他們對長林府最大的不滿,主要還是集中在太子身上,沒有人替太子的未來打算,沒有人維護太子的權威,如此君與臣、臣與臣之間才出現了裂縫,讓濮陽纓有機可乘。

      劇中有一句話說得好,朝局的安穩難道能靠長林府的仁心忠義嗎,這一代可靠,那下一代呢,一旦長林府插手政務成了習慣,焉能保證後世子孫就不會覬覦皇位?

      也不能怪長林府想不到,皇帝都沒在意太子的權威,他人又怎會想到?而長林府也忽視了,對太子最好的維護,根本不是表面的禮敬或作為同族親人的關愛,而是要讓太子身處權力中心,把自己的權力給太子,讓太子所用。很顯然,蕭庭生、蕭平章都不曾這樣想這樣做過。

      還記得第一集中藺晨說的話嗎,有時候不相信自己,有時候不相信別人。

      

      第一部中的皇帝,景琰的父親,是不相信自己,看到祁王、赤焰軍勢力越來越大,不相信自己能製得住,所以才總是疑心疑鬼。

      而第二部中的皇帝,景琰的兒子,是不相信別人,他倒是從未懷疑過長林府,也相信自己能製得住,卻不相信別人,似乎只有長林府的人做事才最可信,似乎只有長林府才最能做事,因而一直寵之護之,甚至都超過了太子。

      相較之下,景琰倒應該是做的最好的。

      雖然他即位後的事並未詳述,但透過一件事可以看出大概,就是萊陽王犯案一事。

      萊陽王是嫡子,所以犯了案,或許是觸及到了太子的權威,於是就被賜自盡了。

      景琰是最重法度、重規矩的,只要觸犯了規矩,不管是誰都一律同罪。自己的兒子都能下得了手,何況他人?一個鐵腕君王的形象立刻就立了起來,這也符合他出身軍人的設定,在第一部中他就是一個硬朗的角色。

      這樣一個鐵腕的人,是絕對能控制的住任何局面,在他治下絕不會有任何人敢破規。

      前朝,必然是軍是軍政是政。長林軍就是在他治下壯大的,但一直沒出什麼問題,也沒有奸邪小人埋伏挑撥。想想他的鐵腕,估計蕭庭生別說插手政務,恐怕就是想都不敢想。

      所以,蕭庭生能這麼一直忠誠也全是教育的好,一定程度上也是景琰震懾的緣故,蕭庭生是不想也不敢有絲毫反心的,久而久之忠誠也就成了習慣。

      後宮,既然有庶皇子出生,那就證明他也不是隻有皇后一個女人,有幾個寵妃也不是沒可能。

      但是沒出現庶皇子爭儲的局面,原因只有兩個,要麼皇后一直最受寵,有庶皇子不代表皇后就失寵。要麼他規矩把的嚴,一碼歸一碼,寵你不代表就可以逾越規矩。從萊陽王一案中他的處置手段來看,只要有人觸犯到太子的權威,他絕對是毫不留情的下手。

      這才是真正的源清流清,鐵腕君主總能讓朝局穩定、清明。濮陽纓說他是“固執絕情的父親”,評語恰到好處,景琰,直腸子,武人脾氣,愛衝動,某種程度確實是“固執絕情”,不然也不會讓梅長蘇吃了那麼多苦,但也正是如此才能讓朝局丁是丁卯是卯,各司其職。

      別說他為什麼想不到長林軍後來的結局,他是一個武人,儘管不短視,但也想不到那麼深那麼遠去,何況眼下時局大好,自己穩的住製得住,蕭庭生也遵紀守法沒有反心,何況自己還真心喜歡這個養子,再加上一個極像小殊的蕭平旌,當然也就忽視了長遠。

      如果說一定要有什麼不諧的話,就是可能會有一些關於長林軍的流言蜚語,可那又如何?

      他自己當年流放十三年,受到多少流言蜚語,可還不是一身硬骨,他的經歷註定了絕不會在意流言蜚語。一個重法度、重規矩的人也必然不會將流言蜚語作為證據的人。

      只是,不知道他賜死萊陽王的時候有沒有人給求情,可以想想,一邊是圍著他求情,他喊著叫著要處決,他要是一意孤行起來連他的小殊都差點兒勸不住,這個場面一定頗為有趣。

      總而言之,大梁朝局要想安穩,一是軍政互不干涉,二是太子權威得到保障,父親和兒子走的是兩個極端,難得是夾在中間的景琰做到了,並且公不亂私,秉持赤子之心一直到死,終究不負小殊,願他們天堂重遇能再續未了情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心聚會簡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