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草世界

    桑葉味苦甘,性寒;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等作用;適用於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等症。一般內服煎湯可用6~10g,,也可入丸、散使用;如果外用的話,可以取適量桑葉煎水外洗或搗敷患處。肝燥者禁用。

    霜桑葉在臨床運用的時候,作用比較廣泛,比如用於風熱感冒、頭痛咳嗽等症的時候,由於霜桑葉甘寒質輕,具有輕清疏散的作用,既長於涼散風熱,又能清肺止咳,所以時常會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時所致的發熱、頭痛、咳嗽等症,比如桑杏湯。

    霜桑葉用於肺熱咳嗽的時候也比較多,因為霜桑葉苦寒洩肺,甘寒益陰,涼潤肺燥,三管齊下,尤其對於燥熱傷肺、乾咳少痰等症頗為適宜,如果症狀較輕的,可以用桑杏湯;如果症狀較重的,可以用清燥救肺湯。

    霜桑葉還可以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頭暈眼花等症。如果是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可以與菊花、石決明等藥配合使用;如果是肝經風熱、肝火上攻所致的頭暈眼花,目赤澀痛,流淚等症,可以與菊花、夏枯草等藥配合使用;如果是肝陰不足所致的眼目昏花等症,可以與黑芝麻配合使用。

    其實,桑葉的作用遠不止此,早在《本草備要》一書中就有明確記載,認為桑葉具有涼血的作用,比如刀斧所傷,可以用霜桑葉研為細末,貼在患處;認為桑葉具有燥溼、祛風明目的作用,用霜桑葉煎湯洗眼可以去風淚,如果洗手足可以去風痺。與黑芝麻蜜丸可以除溼去風,烏須明目;研末吞服可以止盜汗,代茶飲可以止消渴。

  • 2 # 金蘭中醫學社

    在一般的中藥書裡,對桑葉的用途,大致是這樣記載的,桑葉味苦甘、性寒,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等作用,可用於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等症。但是,桑葉卻有一個奇特的作用,卻被現代的一些中藥書籍“從墨色深處被隱去”了。

    那麼,桑葉究竟有什麼奇特的作用呢?這還得從一個故事說起。話說,在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很酷的遊僧,“他要從南走到北,他還要從白走到黑;他要人們都看到他,卻不知他是誰”。就這樣酷酷的來到了嚴山寺,身體瘦弱,胃口極差,每晚睡眠都不好,只要一上床入睡就渾身是汗,醒後衣衫盡溼,甚至被單、草蓆都是溼的。

      

    嚴山寺的監寺和尚發現了這個遊僧的病情,於是就與他攀談了起來。原來,這個遊僧有這種症狀都20多年了,四方求醫,都沒什麼療效。這病把這遊僧折磨的精神憔悴,骨瘦如柴。而這個監寺和尚給他看了一下病情,心中便知道了個大概,認為還是可以醫治的。

    監寺和尚對遊僧說:“你的病情我已經幫你看過了,沒什麼大事,你不要灰心,我有一祖傳秘方可以治療你的病情,還不花你分文,也沒什麼毒,你要不要試試?”遊僧苦於多年醫治無果,甚是苦惱。聽監寺和尚這麼說,心中大喜。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監寺和尚就帶著遊僧來到桑樹下,趁著晨露還沒幹,採摘了一把桑葉帶回寺中。叮囑遊僧焙乾後,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米湯沖服,每天1次。連服3天后,纏綿遊僧20多年的頑疾竟然痊癒了。遊僧與寺中眾和尚無不驚奇,佩服監寺和尚藥到病除。

    其實桑葉止盜汗的作用,在歷代本草著作中是有“萍蹤俠影”的,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指出,桑葉具有“除寒熱、出汗”的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有記載,“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清代本草著作《本草撮要》中也有記載:“以之代茶,取經霜者,常服止盜汗”。

      

    明末清初的名醫傅青主尤擅用桑葉止汗,他先後擬定“止汗神丹”(人參30克、當歸30克、北五味3克、桑葉7片)、“遏汗丸”(桑葉1斤,熟地2斤,北五味3兩,麥冬6兩)等藥方,都有桑葉作為主藥,並把桑葉譽為“收汗之妙品”。

    對於桑葉這個藥,在經霜之後採摘,力全力厚,如果是老桑樹的葉片效果更好。在《百草鏡》一書中曾這樣記載:桑葉“須大雪壓過,次日晴採下,線穿懸戶陰乾,色青黑,風吹作鐵器,故名鐵扇子,冬至後採者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上下載的音樂如何複製到隨身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