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薇看劇
-
2 # 小靜心理話
做出結婚的選擇,應該只與愛相關。
曾經有一個女孩向心理諮詢師傾訴自己的心事:“老師,我和男朋友的感情很好,已經同居了一段時間。我每天早上為他擠牙膏、準備洗臉水,他每天晚上為我做飯,和夫妻沒什麼區別。我覺得我已經準備好隨時結婚了,可他卻總是沉默。昨天,我媽又打電話來逼婚了,我的心理壓力很大。男朋友說,現在我們不僅沒有房子,也沒有存款,他的事業剛剛起步,想攢兩年錢再結婚。閨蜜說,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他這樣是不是在耍流氓?”
心理諮詢師告訴這個女孩,首先要相信男友的誠意,給他點兒時間整理自己,也給自己一點兒時間看清自己的需要。其次,給男友規定一個期限,如果他耗光她的耐心和柔情,不如果斷分手,對感情止損。婚姻並非是真心愛過的唯一憑證,只要真心愛過,就不是浪費光陰。接受沉沒成本,也是一種智慧。在諮詢師的幫助下,女孩終於不再焦慮和迷茫了。
對於大多數女人而言,結婚意味著“有個交代”,既是對父母、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同事的交代,更是對自己一天天正在逝去的青春韶華的安慰——有人要,心裡就踏實了,不用擔心自己在婚戀市場貶值了。
但是,結婚不是人生的獎狀,它需要兩個人對未來生活的一致憧憬和相同信念。如果有一方沒有準備好,都可能為婚姻埋下危機。婚姻,應該是戀愛水到渠成的結果。做出結婚的選擇,不應該是為了讓誰高興,更不是為了讓誰閉嘴,而應該只跟愛有關。
諮詢師認為,愛情是年輕人生命中特別美好的階段,我們要用心地去享受和品味它。有的人感情之路走得很順利,初戀就結婚了,這是一種幸運。有的人要經歷很多次戀愛,這也沒什麼,愛情像一面鏡子,多經歷一些,可以讓你更瞭解自己。學會離別,也是人生重要的功課。有的人,可能最後沒有進入婚姻。不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並不代表人生失敗。
無論結不結婚,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我們每個人要在愛情中學習的功課。更好的你,更好的我,才能成就一個更好的我們。兩個人都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有一個很高的自尊水平,有安全感,不用向外求。
很多人的戀愛狀態是畸形的。有的女孩在戀愛中尋找理想中的爸爸,有的男孩在戀愛中尋找理想中的媽媽,失戀後就會特別痛苦。痛苦的不是失去了這個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而是失去了“一個人能夠完完全全接納我,像父母一樣對我不離不棄”的幻想。
在童年時,如果父母沒有滿足我們對愛的渴望,戀愛時,就會把期待放在戀人身上。有些女孩在戀愛時會表現得特別作,一方面是因為她沒有安全感,總怕對方不夠愛自己,所以要不停試探對方的底線;另一方面,就是“作”的心理需要在父母那裡沒有被滿足。
小孩子的天性是作的,為了一個棒棒糖,就可以在地上撒潑打滾。然而,很多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你乖,你聽話,你讓爸媽有面子,你上進,爸媽才愛你,所以,越來越多的小孩不敢“作”了。
女孩戀愛後,想體驗像小孩子一樣作的感覺,並且期待戀人可以無條件地包容自己的“作”,就像理想中的父母一樣。但是,這對戀人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感情常常被作沒了。
相反,如果在戀愛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開始學習做自己的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和愛自己,內心平和。不再期待戀人像父母一樣滿足自己,也不再像教官一樣挑剔自己,那麼這樣的戀愛,哪怕最後沒有走向婚姻,也能讓你終身受益。
婚姻,應該是用更好的我,成就更好的我們!
以上內容主要摘自《只想和你好好生活》
#心理諮詢師說#
#婚姻諮詢室#
#幸福公益心理援助#
回覆列表
擇偶觀 從門當戶對到三觀匹配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沒有自由婚戀的權利,必須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現代的中國,包辦婚姻被廢除,但是,「門當戶對」的觀念並沒有完全消除。比如,20 世紀 80 年代,城鎮青年中 85.7% 以上的人都要求結婚物件是城鎮戶口,這是當時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的體現,更是對經濟物質條件的切實考慮。當時程乃珊的小說《藍屋》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鎮青年對擁有大宗遺產或海外匯款收入的「藍屋青年」的強烈嚮往。這是城鎮青年擇偶觀念物質化、硬體化的社會對映。當然,社會的「大數定律」中不乏「新新人類」。在 1981 年,北京大學的一項民意測驗中,一個女研究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