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Yei,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去世後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汙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1]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Yei,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去世後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汙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1]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