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563606410

    “外華人吃土豆可多啦,你見識太少”(這個問題問的是你洋大爺嗎?你洋大爺拿乳酪當重要的鮮味調料我也沒發現你們從此跟著洋大爺不吃醬油了的。再說洋大爺環境好的地方哪塊不是吃小麥的,北德、毛子那種天寒地凍的地方吃吃土豆就能代表全世界了是吧?)

    “窮的地方環境不好的地方都是吃土豆……”(所以小康不用奔了?我就是西北人,你以為我沒見過20年前甚至10年前成群結隊的農民扛著土豆換大米的?按你們的說法圖啥?幹嘛不響應國家號召,吃什麼大米當什麼大米經濟犯啊?)

    “XX地方土豆種植面積可高了”(問過農民伯伯是做主糧還是做土豆澱粉嗎?)

    “國家都號召了……”(你吃大米麵條怎麼就不用國家號召呢?)

    “按你的說法歐洲人怎麼不吃大米”(義大利人甩你一臉調味飯,西班牙人甩你一臉海鮮飯)

    “我不管雖然我挑不出毛病但我就是討厭你的語氣”(給我打錢啊,給我打十萬塊稿費我保證寫的你順順心心的)

    之類的睿智,直接素質三連加拉黑,不謝。

    朋友你把主食當成什麼了?

    你以為主食這玩意這麼好當麼?

    在中國歷史上,能成為主食的食物,那都是有一定水平,一定能力的,不是隨隨便便什麼妖豔賤貨都可以當得起主食的名頭的。

    現在華人真正的“主食”,實際上就是粟、麥、稻這三大扛把子。

    什麼時候這仨不是主食了,那完犢子,普遍飢餓乃至餓死人的事估計就要來了。

    為什麼這仨兄弟能成為主食?

    一,耐儲存,這是最最最最重要的。

    粟這東西在中國歷史上長期是第一主食,為什麼?就是因為這玩意太放的住了,隨便舉個例子——隋文帝時期攢下的“積粟”,李二鳳時代還能吃。

    你把土豆放二十年?不放地窖裡放在室溫下,你放二十天試試,試試?

    大米在宋元以前長期幹不過粟,就是因為大米實在不耐儲存。理論上大米能存放五年,但一般只要一兩年就會變得口感極差,特別是在南方更是如此。

    直到聰明的華人發明了下面這種不是陳米就做不好吃的東西,

    大米才終於對粟米取而代之了。

    二,口感,這是其次重要的。

    這種“口感”,包括兩方面:

    第一,纖維不能太多,否則口感粗糙難以消化;

    秦漢時期曾經有個小賤人,叫黍,想要和粟一爭主糧扛把子的地位,

    黍的腦殘粉就吹啊,說黍這東西可厲害啦,什麼耐高寒、需水量不大、生長週期短,如何如何,反正就是和現在土豆的腦殘粉吹土豆的感覺差不多。

    結果呢?三下五除二就被粟米幹挺了,秦漢基本上只要能種粟的地方就不會種黍。

    為什麼?口感太差,粗不拉幾的。而現在,全中國範圍內,基本上只有內蒙南部和山西、河北北部的某些地方,還在種黍子,但也不是做主食,大多數是做甜點吃(還得仰仗豆沙他老人家)。

    而後來粟米被大米和小麥替代,為什麼?你以為是因為大米長得白麼?

    第二,食物自身得是無味的,不能有某種明顯的口味;

    這個東西我不解釋,你們回去問下五零後六零後的捱過餓的長輩們,還TM想不想吃紅薯了,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玉米在中國長期舉步維艱也有這方面的原因,甜不絲絲的,天天當主食吃,早就膩了。

    三,吃了不能有副作用,

    秦漢時期,還有個小騷貨叫“菽”,也想和粟米幹一架,

    結果,除了貧窮的韓地(戰國七雄的南韓,不是大棒民國)外,別的地方都不吃這玩意,為什麼?

    吃了以後一串一串地放屁。

    括弧,“菽”現在的名字,叫做“大豆”。

    至於土豆……放屁都是次級副作用了,龍葵素瞭解一下。

    以上三點(其實四點)是成為一款優質的主糧必要的條件,

    土豆除了在第二點上還做的湊合以外,第一點和第三點他哪樣幹得好?

    至於所謂的產量高——乖乖,產量高不高光看重量?含水量那麼高吃了騙肚子麼?

    你不能不考慮熱量吧?

    土豆畝產3000斤,然後百克土豆熱量82大卡;

    大米產量算那種不怎麼地的,畝產也能出米750斤左右,百克生大米熱量346大卡,

    稍微懂點數學的,算算到底哪個熱量高?

    我這還沒拿高產稻欺負人呢。

    一張不夠啊,再來一張

    土豆雖然沒成為主食,但在蔬菜界的地位多高還需要我解釋嗎?為什麼土豆帶著辣椒西紅柿兩兄弟,把中國土產蔬菜(藠頭、冬莧菜等)乾的連媽都不認識了?為什麼在蔬菜方面,土豆就不怕“飲食習慣”的困擾了?

    所以說,還是個“適不適合成為主食的問題”,而不是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的芒果沒開花,但自己種的芒果開花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