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Abnnjhg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屈原不只是愛國,更關注民生一提與屈原,人們就很容易聯想到愛國。但實質上,屈原不只是愛國,他更引人肅然起敬的地方是他的民本情懷。屈原的“美政”理想中的一個基本內容就是民本思想。在屈原的著作裡,人民的疾苦,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主題。譬如,屈原在《離騷》、《九章》等作品中反覆講到“民”的問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張。他一心向民,建議不分貴賤,選用賢能來治理國家,修明法度,嚴格按法度辦事。在封建主義裡,這些提議無疑得罪了權貴,權貴們為保自身利益,處處打擊屈原,使之遭到奸佞的排擠,最終流放到汩羅江邊,鬱郁不得志,報國無門,投江而死。可以說,屈原之死,不僅僅是因為國家的破滅,也是因為其民本理想的破滅。在專制時代,朝廷對屈原的推崇,自然只會推崇他“忠君報國”的一面,而會努力淡化其“民本”思想。但是,在提倡人民共和、民主法制的當今時代,我們不能再把屈原簡單地等同於“愛國主義詩人”,不要只強調他愛國的一面,而疏忽其愛民的精神。片面強調愛國而忽視愛民,很容易把人們引入到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上去,這反而是有害的。 我論屈原 屈原,千百年來,人們用包粽子,賽龍舟,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紀念他。可是,我卻並不覺得他像人們想象得那麼完美,可以說,我對他很不滿意。人們,正是因為他的才學,他的許多對國家有益的意見而紀念他,可我,卻不能忘記他的一個致命的缺點。 當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鬱鬱寡歡,才去跳江,使得他鬱鬱而終。雖說,他是為自己抱憾,為自己的才華無人應答而自盡,但是,我想問一句,他這種行為正確嗎?“跳江”,這是一種正確的反抗方法嗎?縱使他一心為國,才華橫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許你會說,既然他那麼一心一意為了國家,大膽地提出了那麼多建議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說他無膽量?可是,懦怯,不在於他對於國家興旺的勇敢,而在於他對於種種打擊後的放棄。跳江代表著他對一切都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已拋入九霄雲外,他面對這個世界,只有逃避,那麼,他的頭腦、才華、忠誠,又有何用?他的這一舉動,真是讓人失望無比,一個人,如果對待事情只有絕望,沒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偉業?跌倒1次要從第2次爬來,跌倒2次要從第3次爬起來……跌倒100次要從101次爬起來。屈原雖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終沒能堅持下來,他沒有堅信著自己總有一天不會再“跌倒”,會如山一般屹立,他乾脆不再“爬起”了,就是這樣,他失敗了。僅僅留下了那樣一篇《離騷》,絕唱千古,書寫著他一生的遺憾。 雖然人們一直讚揚著他,但是,我讚揚他的忠心為國,也鄙夷他的放棄懦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聾和鼻炎有什麼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