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爭奪天下時,佔據了以應天(南京)為中心的地區,陳友諒在其上游佔據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張士誠在朱元璋下游,盤踞在蘇州為中心的江南之地。這兩支力量是朱元璋最大的兩個對手,尤以陳友諒勢力雄厚。
先來看看朱元璋如何評價這兩大對手的:“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朱元璋識人甚明,把陳張二人看透了。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今仙桃)人,初投徐壽輝帳下,後殺徐壽輝於九江稱漢王。與朱元璋的地盤緊鄰,兩人也很想吞掉對方。
鄱陽湖大戰前,曾經在應天對決過一次。朱元璋有位部下,和陳友諒是老友。於是朱元璋便令這位康姓部將詐降,並與陳友諒約定以“老康”為暗號,裡應外合。同時,朱已提前佈下天羅地網,等陳友諒來鑽。結果自然是陳友諒大敗。
失敗後的陳友諒十分氣憤,又調集六十萬大軍,去圍攻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鎮守的洪都(今南昌),攻了三個月也沒攻下。而朱元璋趁機集結主力二十萬,切斷陳友諒退路,堵住各個出口,與其展開鄱陽湖決戰。
陳友諒仗著船大,還用鐵鏈連線,完全是赤壁之戰曹操的翻版。初時,朱軍船小,仰攻費力處於劣勢,結果是天助東風,朱軍趁勢火攻,陳友諒兵敗被殺。
我們來研究這場鄱陽湖決戰:
*陳友諒圍攻南昌時,朱元璋主力正由徐達帶領,前往被張士誠圍困的安豐解救小明王。如果此時陳前去圍攻南京,守備空虛,攻取的可能性很大,也會使朱元璋部腹背受敵。這個天賜良機他卻沒有抓住,可見戰略眼光有限。
*在鄱陽湖大戰中,將巨船連線,犯下大忌,完全忽略古人教訓,是個徹頭徹尾的歷史盲,戰術上也顯得低能。反觀朱元璋進攻前,就把陳的退路、逃路阻斷,料定此戰是甕中捉鱉,以二十萬對六十萬尚能如此胸有成竹。
*陳友諒將戰役中捉到的俘虜全部斬殺,而朱元璋善待俘虜,全數放回,雙方反差實在太大,雙方將士心態也隨之變化,一是暴君殺降,一是仁主寬容,其戰鬥力漲落可想而知。
因此,從戰略佈置,戰術使用,人心把握上,哪方面陳友諒都落於下風,失敗是必然。即使在鄱陽湖逃脫,覆滅也只是推遲不可避免。
朱元璋爭奪天下時,佔據了以應天(南京)為中心的地區,陳友諒在其上游佔據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張士誠在朱元璋下游,盤踞在蘇州為中心的江南之地。這兩支力量是朱元璋最大的兩個對手,尤以陳友諒勢力雄厚。
先來看看朱元璋如何評價這兩大對手的:“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朱元璋識人甚明,把陳張二人看透了。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今仙桃)人,初投徐壽輝帳下,後殺徐壽輝於九江稱漢王。與朱元璋的地盤緊鄰,兩人也很想吞掉對方。
鄱陽湖大戰前,曾經在應天對決過一次。朱元璋有位部下,和陳友諒是老友。於是朱元璋便令這位康姓部將詐降,並與陳友諒約定以“老康”為暗號,裡應外合。同時,朱已提前佈下天羅地網,等陳友諒來鑽。結果自然是陳友諒大敗。
失敗後的陳友諒十分氣憤,又調集六十萬大軍,去圍攻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鎮守的洪都(今南昌),攻了三個月也沒攻下。而朱元璋趁機集結主力二十萬,切斷陳友諒退路,堵住各個出口,與其展開鄱陽湖決戰。
陳友諒仗著船大,還用鐵鏈連線,完全是赤壁之戰曹操的翻版。初時,朱軍船小,仰攻費力處於劣勢,結果是天助東風,朱軍趁勢火攻,陳友諒兵敗被殺。
我們來研究這場鄱陽湖決戰:
*陳友諒圍攻南昌時,朱元璋主力正由徐達帶領,前往被張士誠圍困的安豐解救小明王。如果此時陳前去圍攻南京,守備空虛,攻取的可能性很大,也會使朱元璋部腹背受敵。這個天賜良機他卻沒有抓住,可見戰略眼光有限。
*在鄱陽湖大戰中,將巨船連線,犯下大忌,完全忽略古人教訓,是個徹頭徹尾的歷史盲,戰術上也顯得低能。反觀朱元璋進攻前,就把陳的退路、逃路阻斷,料定此戰是甕中捉鱉,以二十萬對六十萬尚能如此胸有成竹。
*陳友諒將戰役中捉到的俘虜全部斬殺,而朱元璋善待俘虜,全數放回,雙方反差實在太大,雙方將士心態也隨之變化,一是暴君殺降,一是仁主寬容,其戰鬥力漲落可想而知。
因此,從戰略佈置,戰術使用,人心把握上,哪方面陳友諒都落於下風,失敗是必然。即使在鄱陽湖逃脫,覆滅也只是推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