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比古BIGU

    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發展的程度問題。

    國家的發展是按照: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這個方向的。社會的越發達,一些高品質的文化需求和層次水平越高。比如一個地方他吃不上飯,沒有人有心情看電影。只有物質富足了才會追求更高水平的追求。

    曾經的香港電影發達,恰恰是大陸處在物質發展的層次,精神文化產品是空白。這就跟我們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吃糖吃肉有年味,現在沒有了是一個道理。

    我們現在發達了,曾經的文化需求已經提升了或者說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胃口了。君不見臺灣之類的綜藝都來大陸撈錢是一個道理。

    我們經濟上去了,圍繞著我們轉的文化就過來了。所以當時的港片不如現在的美國大片,也許多年以後,我們會產生出適合我們自己的文化產品,美國大片又滿足不了了。

  • 2 # 最思考

    對於大陸的各位來說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是80,90年代,也是我們的童年,香港電影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許多回憶。

    1960年代以來,香港通過出口加工業,開始經濟騰飛,收入的上升,中產階層的形成,帶旺了文化消費的需求。1974年,許冠傑許冠文兄弟的本土草根喜劇片《鬼馬雙星》一炮而紅,使得香港電影告別了古裝武俠片的時代,走向新生。80年代初,香港電影界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臺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成龍的功夫武俠片、周潤發的熱血英雄片、周星馳的草根喜劇片等等都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經典。

    香港電影走在了華人地區的前列,而這一切的根基在於香港的經濟和技術走在了其他華人區(大陸、臺灣、新加坡等)的前面。

    80、90年代不僅僅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更本質的是香港經濟的黃金時代,是文化消費蒸蒸日上而文化市場卻完全空白的狀態。

    而對於大陸的我們就更是如此,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對文化的需要遠遠超過了當時大陸文化產業發展的速度,因此香港可以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比起具有語言、文化障礙的歐美,香港電影對中國大陸觀眾的親和力優勢是得天獨厚的。

    其次,現在的香港電影相比於黃金時代而言並不差,只不過在數字時代,香港電影已經不再是寵兒了。

    美國電影在數字時代的轉變是所有觀眾有目共睹的,一系列大製作的特效電影餵飽了觀眾們的胃口,在這樣強烈的視覺刺激之下,低成本製作的香港電影就顯得遜色了許多。1997年,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掀起滔天巨浪,創下21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紀錄,而香港市場上的華語片冠軍——成龍的《一個好人》票房開始低於前一年,只有4500萬元。這其實是一個歷史裡程碑,意味著美國電影占領全球的時代到來了,也宣告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終結。

    拋去情懷,

    你真的覺得,

    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作品有多好嗎?

    或許只是你看的電影太少了而已。

  • 3 # 電影基本法

    盛極必衰,潮起潮落,這是自然規律。

    其實不是香港電影拍不出曾經的味道,而是環境已經變了,我們看電影的角度以及潮流得趨勢也與以往完全不同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得益於香港經濟的蓬勃發展,電影產業空前繁榮。由於長期看好趨勢,各個國家的人才不斷加入香港電影產業,為香港電影的爆發奠定了人才基礎。

    再由於香港當時的經濟地位遙遙領先周邊地區,處於頂端的位置,周圍國家地區的文化產業相對比較落後。所以,在這一時期,港產片蓬勃發展,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有“東方好萊塢”的美稱。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內地和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南韓),各項產業飛速發展,同時東南亞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電影產業開始實行電影進口配給制度。就這樣,香港電影產業受到了沉重打擊。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遠赴美國好萊塢發展(當時成龍、周潤發、吳宇森等若干頂級人才都去了好萊塢)。

    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技術的飛躍,其他地區在特效等電影技術方面的發展很快超過了香港。同時觀眾的口味也在發生變化。這個階段香港電影產業並沒有跟上腳步。

    其實本質上就是由於經濟地位得變化帶來的一系列後果。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香港電影如果既想發展又不想失去自己特色,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北上,在資金、發行、渠道等方面與國內市場加速融合。

    只有蛻變為中國電影,香港電影才有望恢復以往的榮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夢幻西遊飛昇129級修煉最高能點到多少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