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鏈羅斌
-
2 # 追逐夢想開花
區塊鏈具有公開透明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儲存功能是區塊鏈的一大功能,區塊鏈可以儲存資料,但是對資料的真假沒有辦法做出真假的判斷,不過一旦被區塊鏈儲存的資料,則是公開和不可篡改的。
所以上鍊的資料,在上鍊前一般都會經過權威機構的認證。
-
3 # 虎說七道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面,一些公鏈會設定一些驗證機制,只要有礦工繳納一些保證金提出質疑:某個區塊內部的資料是假的,那個整個區塊鏈上的礦工就會去驗證,如果驗證成功,那麼這個假資料所在的區塊鏈就會被重新打包生成新的區塊鏈,而驗證資料為假的礦工就會收到記賬激勵。對應的,那個提出質疑的人會收到它提交的保證金。
如果這個資料是真的,那麼提出質疑人的保證金就會被網絡合約沒收,平分給網路上參與驗證資料真假礦工。
一般而言,記賬激勵的價值大於保證金的價值。而且,驗證資料真偽都有一定的期限。如果驗證完資料後,結果不對,質疑人可持續提出驗證。
這就存在一個顯性原則:如果資料跟自己沒關係,那就不會去驗證資料真假。如果沒有激勵策略,網路上就沒有礦工幫你驗證資料真假,當然資料真假。
另外有一個地方需要解釋:礦工驗證資料為真或者假的時候需要網路上的礦工共同確認,51%原則,如果都同意就計入新區塊。(這個地方會有很多人鑽牛角尖,如果不同意怎麼辦?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麼這條鏈就是假資料的聚集地,自然也不會有很多人來用。)
-
4 # 鏈策BS
這個問題問的好,的確存在這樣的問題。
資料輸入如果造假那麼在上鍊後將無法更改,所以源頭資料輸入很關鍵,需要有監管機構或者權威部門監管和監督。
-
5 # 登圖科技
區塊鏈技術本質是保證在鏈路裡傳遞的資訊真實性,所以這對上鍊時資訊的真實性有著極其嚴苛的要求,如果源頭就造假,再牛的技術也保不了真
眾所周知,區塊鏈可以將資料上鍊,保證資料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
但是,單憑區塊鏈技術並不能完全解決信任問題。
區塊鏈作為信任的機器,輸入信任就輸出信任;輸入不信任,不可能輸出信任。信任問題的解決,涉及更多層面,需要在區塊鏈技術之外著力。
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資料審查機制一種是引入懲罰機制,透過區塊鏈網路生態內的他人力量,抑制資料造假行為,並獎勵正向行為。如WILLing鏈網生態是構建一種去中心化的審查機制,引入基於信譽見證人的投票機制,即使是普通使用者也可以對其他使用者上傳的個人資訊或內容,進行投票內容審查。一旦審查成功,系統分發信譽值作為獎勵,並獲得Token,從而形成人人稽核機制。而被投票反對的使用者,票數達到系統閾值,會被系統處罰,促使其更正。若使用者惡意投票,全網路使用者利益都受損,達到一種制衡。
另外一種是在去中心化基礎上加入中心化的審查機制。比如在資料使用過程中,由於產生了異常後果而發現源頭資料有誤,於是沿著和異常後果有關的時間線、交易線或互動線,反向追溯查詢問題的根源,找到虛假資訊的輸入方,進而追責。
可以肯定,在技術層面,區塊鏈保證資料價值在網際網路的正確對等傳遞,而不受人為干擾,這是相比之前網際網路技術的最大進步。而在區塊鏈技術的兩端,在技術與人的連線處,需要更多作為來促進信任。
技術與人為合力將信任問題最小化我們經常會有一個錯覺,當手裡只有錘子的時候,就會覺得所有問題都是釘子。當區塊鏈這種變革性技術出現,並顛覆我們的認知,不由的會被區塊鏈概念綁架,步入邏輯自證陷阱。
區塊鏈並不是萬能解藥。中本聰針對自由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說:“你不能在密碼學裡找到一個政治問題的解決方案。”中本聰將比特幣實驗看成一個自有事業新領域的增長點,而非完全的劇變。
信任問題,由來已久,歸根在人。而人的問題即政治問題,它涉及權力分配和制度設計。只有將區塊鏈放在社會制度的大框架裡,加以法律、文化和道德約束,人為與技術結合,才能進一步最小化信任問題。
我們知道,區塊鏈融合多維技術,產生大於單一技術的整體效果。道理一樣,區塊鏈要發揮信任機器的最大效果,還需要與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結合,充分利用物聯網的萬物連線和人工智慧的自主控制,打造一個萬物賬本,進一步保證資料來源頭的真實。
這些技術綜合起來倒逼社會制度變革,從技術世界的協作共識擴充套件到社會多層面的協作共識,社會互信度進一步提升,社會自由度進一步釋放,社會協作更有效率,很有可能實現一種自下而上的自治式民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