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虛證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常由飲食失調,勞累過度等傷脾耗氣所引起。 [臨床表現]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無華,形體消瘦,或水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①本證以脾氣不足,運化失常為主要病機。 ②以納少、腹脹、便溏和氣虛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無華、舌淡苔白、脈緩弱等氣虛證的定性症狀。 ④有納少、腹脹、便溏、消瘦、水腫等脾病的定位症狀。 二、辨脾氣下陷證 脾氣下陷證是指脾虛無力升舉,反而下陷所表現的證候,又稱中氣下陷證。常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 [臨床表現]脘腹重墜作脹,便意頻數,或久洩不止,或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小便如米泔等氣陷特徵。伴見納少,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 [辨證要點] ①本證以脾氣虛,升舉無力而陷下為主要病機。 ②以脾氣虛和下陷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納少、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等脾氣虛證的定位症狀。 ④有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內臟下垂症狀,以及便意頻數,或久洩不止、小便如米泔等氣陷特徵。 三、辨脾不統血證 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不足,統血無權,血溢位脈外所表現的證候。常由久病或勞倦傷脾所引起。 [臨床表現]便血、尿血、崩漏,或月經量多,或皮下出血。伴見納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 [辨證要點] ①本證以脾氣不足,統血無權為主要病機。 ②以出血和脾氣虛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納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等脾氣虛的定位症狀。 ④以出血為主症,有血色淡、病程長、病勢緩的特點。 四、辨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中焦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 常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損傷脾陽所引起。 [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大便稀溏,畏寒肢冷,面白無華,或肢體睏倦,或周身水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①本證以脾陽虛衰,中焦陰寒內盛為主要病機。 ②以脾氣不足和虛寒性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腹脹納少、大便稀溏、肢體睏倦,或周身水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清稀等脾病的定位症狀。 ④有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虛寒的定性症狀。 此外脾氣虛證、脾氣下陷證、脾不統血證、脾陽虛證的鑑別:此四證為脾病常見的證候,以脾氣虛證為基本證候,脾氣虛證是在氣虛特點的基礎上,以納呆,腹脹為主症;脾陽虛證較前者重,有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水腫等虛寒特徵;脾氣下陷證則兼有內臟下垂、頭暈目眩、久洩久痢、下墜等氣陷特徵;脾不統血證則以出血為主症。 五、辨脾陰虛證 脾陰虛證是指脾的陰液虧虛,運化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常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香燥,傷及脾陰,或胃陰不足病及於脾所致。 [臨床表現]不飢不食,涎少,腹脹,消瘦,伴見五心煩熱,口唇乾燥,大便秘結,小便短少,您怠乏力,舌紅無苔或光剝,脈細數。 ①本證以脾有不足,運化失常為主要病機。 ②以不飢不食、腹脹、大便秘結和陰虛之象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消瘦、五心煩熱、口唇乾燥、小便短少、舌紅無苔或光剝、脈細數等虛熱的定性症狀。 ④有不飢不食、倦怠乏力、腹脹、大便秘結等脾病定位症狀
脾氣虛證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常由飲食失調,勞累過度等傷脾耗氣所引起。 [臨床表現]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無華,形體消瘦,或水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①本證以脾氣不足,運化失常為主要病機。 ②以納少、腹脹、便溏和氣虛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無華、舌淡苔白、脈緩弱等氣虛證的定性症狀。 ④有納少、腹脹、便溏、消瘦、水腫等脾病的定位症狀。 二、辨脾氣下陷證 脾氣下陷證是指脾虛無力升舉,反而下陷所表現的證候,又稱中氣下陷證。常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 [臨床表現]脘腹重墜作脹,便意頻數,或久洩不止,或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小便如米泔等氣陷特徵。伴見納少,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 [辨證要點] ①本證以脾氣虛,升舉無力而陷下為主要病機。 ②以脾氣虛和下陷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納少、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等脾氣虛證的定位症狀。 ④有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內臟下垂症狀,以及便意頻數,或久洩不止、小便如米泔等氣陷特徵。 三、辨脾不統血證 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不足,統血無權,血溢位脈外所表現的證候。常由久病或勞倦傷脾所引起。 [臨床表現]便血、尿血、崩漏,或月經量多,或皮下出血。伴見納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 [辨證要點] ①本證以脾氣不足,統血無權為主要病機。 ②以出血和脾氣虛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納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等脾氣虛的定位症狀。 ④以出血為主症,有血色淡、病程長、病勢緩的特點。 四、辨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中焦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 常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損傷脾陽所引起。 [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大便稀溏,畏寒肢冷,面白無華,或肢體睏倦,或周身水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①本證以脾陽虛衰,中焦陰寒內盛為主要病機。 ②以脾氣不足和虛寒性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腹脹納少、大便稀溏、肢體睏倦,或周身水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清稀等脾病的定位症狀。 ④有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虛寒的定性症狀。 此外脾氣虛證、脾氣下陷證、脾不統血證、脾陽虛證的鑑別:此四證為脾病常見的證候,以脾氣虛證為基本證候,脾氣虛證是在氣虛特點的基礎上,以納呆,腹脹為主症;脾陽虛證較前者重,有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水腫等虛寒特徵;脾氣下陷證則兼有內臟下垂、頭暈目眩、久洩久痢、下墜等氣陷特徵;脾不統血證則以出血為主症。 五、辨脾陰虛證 脾陰虛證是指脾的陰液虧虛,運化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常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香燥,傷及脾陰,或胃陰不足病及於脾所致。 [臨床表現]不飢不食,涎少,腹脹,消瘦,伴見五心煩熱,口唇乾燥,大便秘結,小便短少,您怠乏力,舌紅無苔或光剝,脈細數。 ①本證以脾有不足,運化失常為主要病機。 ②以不飢不食、腹脹、大便秘結和陰虛之象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消瘦、五心煩熱、口唇乾燥、小便短少、舌紅無苔或光剝、脈細數等虛熱的定性症狀。 ④有不飢不食、倦怠乏力、腹脹、大便秘結等脾病定位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