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Y博陽

    大家好,白瓷該如何鑑定?本人曾經也是有收藏過北宋瓷器之類的,根據收藏界內一些專業人士的鑑定經驗,得出以下一種巧妙鑑定方法,希望本次回答能夠幫助大家更加了解深入對北宋瓷器的鑑定。

    北宋定窯白瓷碗有一種鑑定的方法:一錘定音

    定窯白瓷的創造源始於唐代,當代的定窯從燒造技法到器型特徵都類似於邢窯白瓷。到了北宋的時代,定窯白瓷大量採用刻花裝飾,技術燒法更加是好獨特,方始脫穎而出。其實說到鑑定白瓷的方法確實是需要豐富的收藏經驗才能看懂其中的真假,但凡是真品也有它的鑑別特徵。下面開始說說所謂一錘定音裡面的幾種鑑定方法:

    第一:看淚痕,淚痕是瓷器表面的一種流釉現象,定窯的流釉呈條狀,彷彿淚滴垂下,故名淚痕,淚痕現象僅見於北宋定窯瓷器,唐至五代定窯瓷並沒有這種特徵,因為唐代定窯施釉比較薄,胎釉結合十分緊密,所以無流釉現象,而北宋的釉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北宋早期,民窯採用正燒,流釉的方向是從口部到底部,而北宋中期以後,定窯開始採用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正好反過來,也有少量特殊的情況,小編曾經見過一些橫向流釉的瓷器,非常怪異,成因尚不明瞭。

    第二:定窯的碗或盆一類器物的外壁上,經常能見到非常細密,狀如竹絲的痕跡,這些痕跡是修坯時留下的,這種痕跡不只出現在定窯瓷器上,但是其他窯口的刷痕不如定窯的細密,因此可以作為定窯器鑑別的一個特徵。

    第三:看低足,定窯器物的底足型別不算多,主要有平底和圈足兩種,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明顯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北宋中期以後覆燒成型的定窯器上,由於覆燒的發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表現並不那麼完美,足面(圈足與地面接觸部分)總是顯得不夠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撫之,明顯地感到凹凸不平,筆者所目見的北宋定窯圈足器無一例外。這種現象十分奇怪,但在鑑定中卻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窯圈足器(採用覆燒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徵,此為鑑定之關鍵。另外,定窯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兩種型別,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見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圓,而小圈足器則無這種現象,但無論大小圈足,足均極淺,足牆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過肩,幾乎無鉤手。

    第四:看形體,定窯的器物,尤其是碗一類,大部分都有一些變形的現象,將整器倒扣於桌面上,會很明顯的觀察到這種特點。目前就市場上定窯的仿品來看,淚痕現象是可以做到的,並且足以亂真,竹絲刷痕也不難搞定,而器物的變形,非人力所為,即使有些故意為之的,也能看出不自然的痕跡。而對於足面不平這個特點,目前偽品都難以做到,或許是作偽者尚未注意到這個特徵,因此可以當做鑑定定窯器的一個訣竅。

  • 2 # v青春無願

    北宋定窯是初創期,它是唐代邢窯的承續和發展。

    定窯位於河北省曲陽市澗磁村一帶,是中國北方生產白瓷的重要窯口,排列宋代五大名窯之四位,素以白如玉,胎如雪,聲如磬而聞名中外!

    鑑定定窯要分兩個階段:即北宋時期,這時定窯地燒火方式是柴木,而且是還原氣氛,因而,釉色多呈白中泛青的冷色調,而南宋與金時期,燒火方式改為煤碳,是氧化氣氛,釉色多呈白中泛黃,俗稱象牙白,是暖色調!

    北宋定窯與同時期其它窯口一樣,文飾採用劃花,刻比力度較強,細緻,流暢,為定瓷增色不少!

    釉水多呈乳濁狀,側光晃動有金屬光澤反應,較為靈動!

    以實物來看釉層厚薄適中,釉面基本勻淨平整,偶有較小黑色雜質,有釉淚但不絕對,竹絲刷痕時現時無,但可以看到,分佈很自然。芒口處刀斂痕跡明顯,竹絲刷痕修胎清晰可見,由於一般為出土之物,所以,芒口上多有褐色土沁和氧化層!

    底足由於上釉資訊並不多,一般是比較規整,但是多見厚薄不勻的現象,在積釉處多有青黃色聚集!

    最後,用指輕彈,聲音如磬,餘音悠長!

    藏友要多看真品,在結合一些鑑定要點,就一定會收藏到真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威納,德牧,杜賓,哪個更適合家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