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羅廖夫

    雖然美製裝備被認為擁有非常高的技術水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價效比方面俄製武器有著很大的優勢,許多國家仍然選擇俄式武器作為自己的主戰裝備。就拿直升機裝備來說,俄羅斯的許多經典產品遠銷多國,米-24雌鹿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如今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及斯洛維尼亞這五個北約國家仍然使用俄羅斯直升機,同時除去保加利亞外,其他四國都有計劃對現有的俄羅斯直升機進行升級改造。

    只不過,俄羅斯並沒有把這筆看似十拿九穩的買賣拿到手,因為半路殺出了美國。據環球網12月13日訊息報道,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和捷克國防部長盧博米爾•梅特納簽署了協議,捷克方面將以6.35億美元的代價,從美國購買4架AH-1Z蝮蛇攻擊直升機以及8架UH-1Y型毒液多用途直升機。按照捷克方面的說法,此舉的目的是使得捷克擺脫對俄製武器的依賴,不再使用俄軍米-24/35武裝直升機。

    此前,捷克擁有17架俄製米24武裝直升機,這些直升機是捷克武裝直升機力量的主力。原本捷克方面會繼續與俄羅斯合作,給俄羅斯送去新的訂單來升級或購買更多此類裝備。隨著美國和捷克直升機軍購協議的達成,俄羅斯繼續和捷克進行直升機裝備合作的前景恐怕是泡湯了。捷克方面毫不掩飾透過與美國合作來替代俄製裝備的意圖,用如此高的價格購買12架直升機,每架的價格已經超過5000萬美元。誰都看得出捷克此舉不僅是出於軍事需求,很大一部分意圖是向美國獻媚,不然不會以如此不划算的價格來進行軍購。

    可以說,這一次捷克和美國的軍購不僅僅是軍事問題,更是外交問題。捷克如果繼續與俄羅斯合作升級現有裝備,花費的資金恐怕是非常廉價的。非要花費高昂的價格購買技術性能並沒有壓倒性優勢的美製裝備,這反映出捷克是出於政治上的轉變,才做出軍事裝備上的轉變。由於外交上要走親美路線,才需要在軍事上擺脫俄製武器。正如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所說,美國和捷克這筆交易的目的是“為了遏制俄羅斯的侵略”,美國對俄羅斯進行遏制和打壓的目的溢於言表。

    軍工出口雖然是俄羅斯的傳統強項,但是近年來美國針對俄羅斯軍工出口的打壓不斷加強,在政治威懾和經濟制裁的聯合作用下,確實有很多國家放棄了對俄羅斯武器的購買。雖然例如土耳其、印度這類俄羅斯準盟友可以頂住美國的壓力,但是那些小國和進入北約陣營的東歐國家就比較傾向於服從美國了。未來,俄羅斯軍工出口恐怕會遭遇越來越多的困難。

  • 2 # 魂舞大漠

    捷克變了,大價錢開始購買美製直升機,6.35億美元買了12架“眼鏡蛇”,不再需要米-24“母鹿”,改換了門庭。為捷克計,一種裝備為了持續維護性,還是繼續購買舊型號為好,用得熟了,維護效能提高,才能形成真正的戰鬥力。

    可是今天,12月13日,另起爐灶,放著現成的米-24升級版不要,卻改成美製,要重新建立維護體系,非常需要時間。米-24作為專業的重型直升機型號,世間的認知,皮實、結實,加耐用,以前存在夜戰能力不高的問題,那麼米-35就可以,無論在火力、防護力,還是資訊科技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改進,應該說很適合捷克繼續使用。

    現在做出決定,正式轉為美製直升機,價格死貴不說,能否真正實用,還沒得到實戰檢驗,這是為什麼?經不住美國忽悠,放著好好的一款用出經驗的重型直升機不要,卻選擇了一款中型直升機,AH-1的改進型真就那麼好嗎?不是的,與效能無關,與想和誰結成真正的聯盟有關。國際軍火市場,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買賣,有價無市,有錢也沒地去買。一旦選擇了一種裝備,即被繫結,綁得結實,難以扯拔得脫。

    花大錢買了裝備,往往還要看人臉色,否則的話,即要遭到制裁呀,打壓等等,土耳其不就是眼巴前的例子嗎?毫無任何道理好講,花了錢也不給,說不給就不給,尋著這種思路去看美國軍火買賣,以為就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油價上漲引發的法國“黃背心”抗議行動,最終到底會如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