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那句話說的:“幸福的人都一樣 不幸的人卻有各自的不幸。”做試管嬰兒,也總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促排效果不好、精卵配對不佳、胚胎髮育不良等等。這其中,我認為,最難受的莫過於胚胎的著床問題了——我自己也曾長期受此問題困擾,在七次移植中,就有四次不著床、兩次生化。尤其是當促排、取卵、配對、養囊情況都順順利利之後,一次次信心滿滿地移植,卻只能換來一次次的失望,這種感受真的比一開始就取不到卵、配不成好胚胎,更讓人備受折磨。就像小時後打超級瑪麗,一路披荊斬棘,好不容易度過各種關卡、打敗各種小怪,當勝利的小旗幟就在眼前飛舞時,卻在最後一道關卡前,啪嚓一下,小命掛了。更要命的是,人生還比不上游戲,沒有辦法直接CONTINUE和存檔,只能從頭再來。除我自己外,還有很多姐妹留言問過我,做試管嬰兒,多次不著床,該怎麼辦?看來這種情況在試管中還真是蠻普遍的。於是,今天就來談談,多次不著床與生化後,我都做了些什麼?先再簡單地介紹下我自己的情況:2015年1月,第一次試管嬰兒促排後,獲兩枚凍胚、四枚凍囊胚,胚胎質量都不錯。分別於4、7、8月走人工週期移植了三次,均未著床。期間複查過一次宮腔鏡,沒發現什麼問題。2015年9月,換了新醫院、新醫生,並開始健身鍛鍊。2016年5月,第二次促排,獲得4枚囊胚,移植鮮囊,血值很低,生化;8月,未降調的人工週期移植凍囊,翻倍失敗,生化。2016年12月,未降調直接第三次促排,移植2枚鮮胚,未著床;2017年5月,人工週期移植最後的凍囊枚,終於成功著床、翻倍,最終畢業。在我不斷的失敗過程中,無數次在網上搜索不著床的原因,總結起來最主要歸納為“種子”&“土壤”這兩大類:1、胚胎質量欠佳就好比不健康的種子難以發芽長大一般,如果胚胎質量不好,會直接影響其著床與發育。胚胎的發育是個動態的過程,正常的受精卵分裂發育,第1~3天的胚胎稱為卵裂期胚胎,第5~6天就有可能發育至囊胚。胚胎學家根據胚胎的細胞數、分裂後細胞的均勻程度,以及碎片程度等進行評分。為了增加胚胎著床成功率,如果取卵的個數不少,往往會進行囊胚培養。與培養到第3天的卵裂胚相比,培養到第5天的囊胚的著床成功率將大大提高。囊胚根據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分為A、B、C、D等級別。依靠外觀來評判胚胎的質量雖然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但形態學評分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挑選胚胎的方法,基本可與臨床妊娠結局相匹配。P.S. 個人感覺,不同醫院對胚胎評級的標準不盡相同,兩個醫院之間的評分沒有直接的可比性。2、子宮接納能力不足如果種子(胚胎)沒有問題,那麼反覆著床失敗的原因可能是為土壤(宮腔)出了問題,要先排查子宮內膜是否合格和子宮病變是否需要處理。比如透過B超檢查、血液檢查、宮腔鏡檢查等手段,判斷是否存在以下幾種情況,再做出對應的處理。理論上學習了那麼多,我以自己為例,來談一談我的“解題思路”吧。首先,我先排除了自己胚胎上的原因:取卵幾次來,胚胎等級情況都不錯,移植過這麼多次,不可能每次都剛好遇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胚胎吧,更何況大部分情況下移植的還是成功率較高的囊胚。因此,醫生的注意力就放在了我的子宮問題上。內膜厚度對藥物都挺敏感的,每次移植前都會達到10 mm左右厚度,厚度上應該沒有問題,那就是怕是否存在病變的情況了。在最開始做試管之前,曾經做過宮腔鏡探查和電切,確有息肉存在。雖然在中間複查過一次是正常,但又過了一兩年,可能還是有點問題。在換醫院重啟試管嬰兒時,我也特地為這事詢問了幾個醫生。不著床,也可以看做是“宮寒”的一種表現。當身體血液迴圈營養不足時,卵巢、子宮等的血液供給不足就產生了宮寒和卵子卵巢的萎縮,子宮無法提供足夠養分給予胚胎生長,將可能影響到胚胎著床的穩定性以及胎兒的生長。在我花了大半年健身鍛鍊後,不僅心肺功能增強了,末梢血液迴圈也加強了,身體的代謝迴圈整體全面改善,進而也透過血液迴圈輸送更多營養到卵巢、子宮中。這也就可以解釋了為何在健身數月之後,第二次促排的兩次移植,胚胎均能著床。雖然最後生化告終,看似毫無收穫,卻在心理上給我很大的鼓勵——至少說明我的子宮,擁有著床的能力,但可能還是有點問題,影響了胚胎的進一步發育。於是,在最後這次移植的前幾個月,我又再做了一次宮腔鏡,病理顯示:內膜增生紊亂。經過醫生解釋,這個情況有可能是因為這兩三年來激素打得多了,內分泌紊亂(比如黃體生成素低到測不出值),子宮內膜細胞分裂異常,導致呈現出與原來內膜不同的狀態,進而使受精卵的著床變得困難。但也不能排除是子宮癌的前兆,讓我再找婦科主任病理會診。在做完核磁共振排除大問題後,最後決定還是打降調針控制激素水平,再透過人工週期移植,這才有了最後的成功。然而,很多姐妹在不著床後,第一時間不是分析胚胎、子宮問題,而是更多地把焦點放在“免疫治療”上。一般孕婦懷孕生育時,細胞免疫會因免疫調節而降低,相應的體液免疫會增強,但免疫複發性流產胎停患者卻由於種種問題,不出現相應改變,導致胚胎排斥流產。 很多複發性流產患者,婦科、產科和內分泌科常規檢查均沒有問題,查免疫有可能找出問題來。老實說,我在三次不著床後,查過與免疫相關的一些資料和方案,也諮詢過幾個主任的意見。總體來說,現在免疫治療依舊是個比較有爭議性的領域,一般主流意見認為即使有輕微的免疫異常不一定會影響移植失敗。醫生們也並不太建議做免疫治療,畢竟我們在進周前的檢查中,已查過免疫主要抗體都沒問題,在移植後,也透過服用阿司匹林、強的松等藥物減少血小板的聚集,達到抗凝血的目的。記得醫生說過一句話:“很多免疫問題是身體條件不良時才會產生影響,如果人體整個狀態透過良好的運動、作息、飲食調整上來了,那免疫方面往往也會不藥而醫。”更何況,我本身並不是胎停流產問題,加上如果要查全套免疫相關指標,得到上海等專門的醫院進行,人生地不熟的,著實有點麻煩,於是我也並沒有對此進行特別處理了。P.S. 也許在網上搜索時,能看到做完免疫治療後好像移植成功率大幅上升,但這並不能直接說明這就真的那麼有效。做完免疫依舊未能成功的,其實還是不在少數,只是往往發帖的,都是成功者罷了。以上,是我打敗不著床這隻擾人的小妖精的心路歷程與方法,希望對大家有點參考價值~但我實在不是專業醫生,僅分享自己的經驗,一切請以醫生建議為準哦!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但整體思路都是一樣的:分析不著床的原因,一一排除與處理,與醫生多多溝通,並把自己的身體基礎打好。——我想,這是大家都適用的法子。希望大夥兒都能早日順利好孕!
就像那句話說的:“幸福的人都一樣 不幸的人卻有各自的不幸。”做試管嬰兒,也總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促排效果不好、精卵配對不佳、胚胎髮育不良等等。這其中,我認為,最難受的莫過於胚胎的著床問題了——我自己也曾長期受此問題困擾,在七次移植中,就有四次不著床、兩次生化。尤其是當促排、取卵、配對、養囊情況都順順利利之後,一次次信心滿滿地移植,卻只能換來一次次的失望,這種感受真的比一開始就取不到卵、配不成好胚胎,更讓人備受折磨。就像小時後打超級瑪麗,一路披荊斬棘,好不容易度過各種關卡、打敗各種小怪,當勝利的小旗幟就在眼前飛舞時,卻在最後一道關卡前,啪嚓一下,小命掛了。更要命的是,人生還比不上游戲,沒有辦法直接CONTINUE和存檔,只能從頭再來。除我自己外,還有很多姐妹留言問過我,做試管嬰兒,多次不著床,該怎麼辦?看來這種情況在試管中還真是蠻普遍的。於是,今天就來談談,多次不著床與生化後,我都做了些什麼?先再簡單地介紹下我自己的情況:2015年1月,第一次試管嬰兒促排後,獲兩枚凍胚、四枚凍囊胚,胚胎質量都不錯。分別於4、7、8月走人工週期移植了三次,均未著床。期間複查過一次宮腔鏡,沒發現什麼問題。2015年9月,換了新醫院、新醫生,並開始健身鍛鍊。2016年5月,第二次促排,獲得4枚囊胚,移植鮮囊,血值很低,生化;8月,未降調的人工週期移植凍囊,翻倍失敗,生化。2016年12月,未降調直接第三次促排,移植2枚鮮胚,未著床;2017年5月,人工週期移植最後的凍囊枚,終於成功著床、翻倍,最終畢業。在我不斷的失敗過程中,無數次在網上搜索不著床的原因,總結起來最主要歸納為“種子”&“土壤”這兩大類:1、胚胎質量欠佳就好比不健康的種子難以發芽長大一般,如果胚胎質量不好,會直接影響其著床與發育。胚胎的發育是個動態的過程,正常的受精卵分裂發育,第1~3天的胚胎稱為卵裂期胚胎,第5~6天就有可能發育至囊胚。胚胎學家根據胚胎的細胞數、分裂後細胞的均勻程度,以及碎片程度等進行評分。為了增加胚胎著床成功率,如果取卵的個數不少,往往會進行囊胚培養。與培養到第3天的卵裂胚相比,培養到第5天的囊胚的著床成功率將大大提高。囊胚根據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分為A、B、C、D等級別。依靠外觀來評判胚胎的質量雖然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但形態學評分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挑選胚胎的方法,基本可與臨床妊娠結局相匹配。P.S. 個人感覺,不同醫院對胚胎評級的標準不盡相同,兩個醫院之間的評分沒有直接的可比性。2、子宮接納能力不足如果種子(胚胎)沒有問題,那麼反覆著床失敗的原因可能是為土壤(宮腔)出了問題,要先排查子宮內膜是否合格和子宮病變是否需要處理。比如透過B超檢查、血液檢查、宮腔鏡檢查等手段,判斷是否存在以下幾種情況,再做出對應的處理。理論上學習了那麼多,我以自己為例,來談一談我的“解題思路”吧。首先,我先排除了自己胚胎上的原因:取卵幾次來,胚胎等級情況都不錯,移植過這麼多次,不可能每次都剛好遇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胚胎吧,更何況大部分情況下移植的還是成功率較高的囊胚。因此,醫生的注意力就放在了我的子宮問題上。內膜厚度對藥物都挺敏感的,每次移植前都會達到10 mm左右厚度,厚度上應該沒有問題,那就是怕是否存在病變的情況了。在最開始做試管之前,曾經做過宮腔鏡探查和電切,確有息肉存在。雖然在中間複查過一次是正常,但又過了一兩年,可能還是有點問題。在換醫院重啟試管嬰兒時,我也特地為這事詢問了幾個醫生。不著床,也可以看做是“宮寒”的一種表現。當身體血液迴圈營養不足時,卵巢、子宮等的血液供給不足就產生了宮寒和卵子卵巢的萎縮,子宮無法提供足夠養分給予胚胎生長,將可能影響到胚胎著床的穩定性以及胎兒的生長。在我花了大半年健身鍛鍊後,不僅心肺功能增強了,末梢血液迴圈也加強了,身體的代謝迴圈整體全面改善,進而也透過血液迴圈輸送更多營養到卵巢、子宮中。這也就可以解釋了為何在健身數月之後,第二次促排的兩次移植,胚胎均能著床。雖然最後生化告終,看似毫無收穫,卻在心理上給我很大的鼓勵——至少說明我的子宮,擁有著床的能力,但可能還是有點問題,影響了胚胎的進一步發育。於是,在最後這次移植的前幾個月,我又再做了一次宮腔鏡,病理顯示:內膜增生紊亂。經過醫生解釋,這個情況有可能是因為這兩三年來激素打得多了,內分泌紊亂(比如黃體生成素低到測不出值),子宮內膜細胞分裂異常,導致呈現出與原來內膜不同的狀態,進而使受精卵的著床變得困難。但也不能排除是子宮癌的前兆,讓我再找婦科主任病理會診。在做完核磁共振排除大問題後,最後決定還是打降調針控制激素水平,再透過人工週期移植,這才有了最後的成功。然而,很多姐妹在不著床後,第一時間不是分析胚胎、子宮問題,而是更多地把焦點放在“免疫治療”上。一般孕婦懷孕生育時,細胞免疫會因免疫調節而降低,相應的體液免疫會增強,但免疫複發性流產胎停患者卻由於種種問題,不出現相應改變,導致胚胎排斥流產。 很多複發性流產患者,婦科、產科和內分泌科常規檢查均沒有問題,查免疫有可能找出問題來。老實說,我在三次不著床後,查過與免疫相關的一些資料和方案,也諮詢過幾個主任的意見。總體來說,現在免疫治療依舊是個比較有爭議性的領域,一般主流意見認為即使有輕微的免疫異常不一定會影響移植失敗。醫生們也並不太建議做免疫治療,畢竟我們在進周前的檢查中,已查過免疫主要抗體都沒問題,在移植後,也透過服用阿司匹林、強的松等藥物減少血小板的聚集,達到抗凝血的目的。記得醫生說過一句話:“很多免疫問題是身體條件不良時才會產生影響,如果人體整個狀態透過良好的運動、作息、飲食調整上來了,那免疫方面往往也會不藥而醫。”更何況,我本身並不是胎停流產問題,加上如果要查全套免疫相關指標,得到上海等專門的醫院進行,人生地不熟的,著實有點麻煩,於是我也並沒有對此進行特別處理了。P.S. 也許在網上搜索時,能看到做完免疫治療後好像移植成功率大幅上升,但這並不能直接說明這就真的那麼有效。做完免疫依舊未能成功的,其實還是不在少數,只是往往發帖的,都是成功者罷了。以上,是我打敗不著床這隻擾人的小妖精的心路歷程與方法,希望對大家有點參考價值~但我實在不是專業醫生,僅分享自己的經驗,一切請以醫生建議為準哦!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但整體思路都是一樣的:分析不著床的原因,一一排除與處理,與醫生多多溝通,並把自己的身體基礎打好。——我想,這是大家都適用的法子。希望大夥兒都能早日順利好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