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解碼天氣

    ▲1985-2005年期間,全球熱帶氣旋路徑分佈圖。

    習慣上,不同的地區熱帶氣旋有不同的稱呼。人們稱西北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例如中國東南沿岸、香港、澳門、臺灣、北北韓、南韓、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的熱帶氣旋為“颱風”,而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的熱帶氣旋則依強度稱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或颶風。氣象學上,則只有中心風力達到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颶風程度)的熱帶氣旋才會被冠以“颱風”或“颶風”等名字。

    南半球在不引致誤會時,中間會採用“氣旋”(英語:Cyclone)一字作“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的簡稱。北印度洋地區則慣用“氣旋風暴”(英語:Cyclonic Storm)及相關分級稱呼熱帶氣旋。因此題主問的“南半球的颱風攜帶雨水嗎?”嚴格來講應該改為“南半球的熱帶氣旋攜帶雨水嗎?”

    要回答題主的問題,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全球熱帶氣旋分佈圖,南半球的幾大海域當中,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都是比較容易產生熱帶氣旋的,南大西洋1985年以來則只有1個熱帶氣旋生成,而東南太平洋由於海溫非常低,至今沒有熱帶氣旋生成。總體上來看,雖然南半球海域廣闊,但由於南半球整體垂直風切變比較大(垂直風切變較大被認為是不利於熱帶氣旋的發生發展的),因此生成熱帶氣旋的個數要遠小於北半球幾大海域。

    ▲南北半球熱帶氣旋風向示意圖。

    ▲迄今唯一一個登陸巴西的南大西洋颶風“卡塔琳娜”。

    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熱帶氣旋在北半球呈逆時針旋轉,而在南半球則呈順時針旋轉。可以說,南半球的熱帶氣旋除了旋轉方向和北半球恰好相反以外,其餘各項特徵與北半球熱帶氣旋基本一樣,也會攜帶大量雨水、伴隨大風和雷暴天氣等。以自1970年南大西洋開始有可靠氣象紀錄以來唯一達到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卡塔琳娜”為例,同大部分熱帶氣旋一樣,卡塔琳娜在沿途產生大量降水並引發洪災。

    ▲卡塔琳娜颶風路徑,最終它登陸巴西。

  • 2 # 科普大世界

    颱風本質上是熱帶氣旋,無論是形成於哪裡的颱風,都會攜風帶雨,因為它的出現會伴隨著強烈的大氣對流現象,大量水汽參與其中,所以颱風在海洋和地面上的表現就是狂風驟雨。

    颱風形成於海洋中,當海洋表面的水溫較高時,水汽蒸發現象以及風向氣流作用容易造就低壓渦旋,熱帶氣旋獨有的系統就會形成,地球的北半球與南半球的中低緯度都有可能形成這種熱帶氣旋,只是在不同的地區它的叫法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地帶形成的熱帶氣旋叫做颱風,以東地帶行程並且沒有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熱帶氣旋叫做颶風。

    颱風所攜帶的降雨量是相當驚人的,可能很多朋友對於今年光顧中國中部地區的利奇馬臺風記憶猶新,它僅在浙江省就降下了189億噸的降水,而山東省的降水更多,有專家估計或在200億噸左右,之後該颱風轉戰中國東北地區,綿延降下了數天暴雨,專家估計利奇馬臺風給中國帶來了上千億噸的降水。

    但是颱風都生成海上,在大海中的時間要比在陸地上長很多,且登陸之後就會減弱,降雨也會隨之變少,因此如果加上它在海洋上的降水,那麼這個數值至少要翻上5倍,所以颱風利奇馬從形成到結束至少會降下5000多億噸左右的降水,相當於黃河至少10年的年徑流量。

    不過颱風利奇馬的規模並不算大,與它幾乎同時形成的羅莎颱風的規模幾乎要比它大一倍,持續時間也比它長了一個多星期,所以它攜帶的降雨量或是颱風利奇馬的2~3倍,不過降雨量更大的應該是前幾天登陸日本的海貝斯颱風。

    海貝斯颱風被認為是60年來登陸日本的最大臺風,已經被認定為今年出現的全球風王,登入日本前其雲系規模可達140萬平方公里,比羅莎颱風又大了好幾倍,被認為是歷史風王的颱風泰培曾經給日本帶過去439億噸的降水,而日本有記錄的颱風最大降雨量是800多億噸。

    日本有專家預估颱風海貝斯在日本的降雨量或不下於颱風泰培,不過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而且海貝斯颱風在日本的駐留時間不超兩天,但是其於10月3日獲得編號,10月13日停止編號,但是其轉化成溫暖低壓至今仍在降雨,其降雨量至少是羅莎颱風的兩倍,或達3萬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三年的年徑流量,或者相當於黃河55年的年徑流量了。

    不過颱風海貝斯雖然是60年來登陸日本的最強颱風,但是降雨量仍然無法與泰培相比,所以還是不能創造降雨量記錄,這是因為兩者的規模雖然都同樣巨大,但是相對而言泰培還是要更大一些,其最大時雲系環流半徑超過4300公里,更誇張的是它的持續時間,編號時間達到了驚人的22天,降雨時間則超過了一個月,所以其降雨量或比海貝斯還要大一倍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土耳其越境打擊,發動空襲炸死4名庫爾德工人黨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