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飯哪裡逃
-
2 # 貴州鄉村軍哥
這句老話有沒有道理,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放在以前,還是現在,這句老話多能用的上的,不過最後一句肉不姜,在我個人看來,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適當的少放一點的
至於魚不蒜,牛不韭這二句,完全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自己在燒魚的時候,也是一點蒜都不放的,同樣燒牛肉的時候,也不可能和韭菜一起燒的,真要放韭菜的話,那就是完全是毀了牛肉了,錢也就白花了。
-
3 #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真的都有道理?
首先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大家,家常版做魚無論是清燉、水煮還是紅燒,大蒜那絕對都是必不可少的調料。大蒜的辛辣味可以很好的去除魚本身的腥味,與此同時像這些肉類食品的烹飪,大蒜還具有很好的殺菌消毒的功效。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吃奶奶做的紅燒魚,那個時候家裡做魚大蒜頭從來都不切,剝好皮之後整把整把的往鍋裡放。不瞞大家說我父親雖然不喜歡吃魚,但是每次魚鍋裡的大蒜頭都是他包著吃。
其實牛不韭在我們農村還有另一種非常不成文的說法。首先牛肉這它天生就具有很好的滋陰補陽的功效,眾所周知這韭菜它也具有很好的滋陰補陽的功效。所以在我們農村就有很多人這樣說,牛肉和韭菜在一起混吃由於滋補的功效太過於強大,可能會讓人受不了。因此牛不韭它說的是牛肉和韭菜切不可在一起混吃,否則很容易出事。
-
4 # 稻農鄒幸福
前兩天回了農村老家一趟,看到村裡有人的撈魚,是真正只吃草不吃飼料的魚,這個在城市裡是花錢也買不到的。所以就購買了幾條魚回去,想要犒勞一下父母。畢竟一年中在家中的時間少,以前也總是母親做菜給我們吃,所以想著空閒給父母也做一頓好吃的。而在做魚的時候,為了更好的去除魚的腥味並且也提提味,放了一大把的大蒜瓣。而在辣椒炒肉的時候,還特意放了一些生薑。當菜端上桌子以後,父母看到了就告訴我說:“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是古人傳下來的經驗。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古人做菜的講究有道理嗎?
第一:魚不蒜。
記得在兒時上學的時候,就學過一篇課文,裡面有句是魚羊鮮的句子。的確魚和羊肉都是一種很鮮很鮮的食物,即便是隻是加上鹽煮,都是很鮮很鮮。而大蒜的味道是很大的,如果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吃過了大蒜,再跟人說話的時候,都會有很大的口氣的。這樣的大蒜,如果跟很鮮的魚肉一起做的話,就會遮蓋了魚肉的鮮味,從而會覺得魚肉不好吃了。
第二:牛不韭。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牛肉最好不要跟韭菜一起配搭,因為牛肉屬於發物,多吃一些牛肉,會讓人身體發暖。而韭菜也有著同樣的作用,這兩種食材如果搭配,吃多了會讓人上火的。而且牛肉和韭菜在一起炒的時候,牛肉不容易熟,而韭菜見火就熟,這兩種在一起搭配,也不好吃的。
第三:肉不姜。
現在我做肉的時候,都會放一些姜的。而俗語是不讓放姜的,因為姜是可以發暖去腥膳味的,而豬肉是屬於陰膩的食材,如果這兩種搭配應該還是不錯的選擇。可是因為在古代人們吃肉也就是為了吃肉味的,而這樣搭配會去掉肉味的。
現在很多廚師都會基本按照這些俗語做菜,不過也有一些廚師已經按照營養學的方法去做了。所以說俗語適用的,可以繼續利用。如果有跟營養學不一致的,還是新事新辦好了。你們說是嗎?
-
5 # 有書共讀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應該是吃魚不需加蒜、牛肉不放韭菜、肉類不需用姜。
有書君相信各地飲食搭配的講究,不是沒有它的道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流傳後世的要求,有它存在的價值,""存在就是合理""。
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的飲食習慣離不開當地的風物氣候條件,如果非要統一要求就沒有道理了。
做菜時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因為:
1、做菜的習慣有地域的差異
為什麼有""眾口難調""這個成語,因為各地追求的口感不同,做菜的方法會有不同,忌口的配五也就不同。
飲食習慣與地域差異有關。不同的地方氣候不同,飲食習慣會有不同。比如海邊的福建人吃魚,吃的就是魚的鮮美可口,一定是要少加佐料吃魚的本味,其實有鮮味就有腥味在。
而身處邊疆之地雲南的有書君卻要另當別論。飲食習慣受當地少數民族飲食傳統及氣候的影響,喜歡酸辣,吃魚要吃的是鮮香味,一定就要加蒜才行。
大蒜的辛辣味可以很好地去除魚本身的腥味,大蒜還具有殺菌消毒的功效,有書君幾乎每菜必用。
當地人吃魚,除了清燉不放蒜,水煮、紅燒、油炸魚,大蒜絕對是必不可少的調料。甚至還可以分別加入醃菜、酸筍、番茄等各種可以奪腥味的配料,才覺得吃起來美味可口。
各地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及風格,比如八大菜系,再比如南北差異,吃法不同,做法就會有不同。
就說""肉不姜""這句話,如果是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吃肉不需用姜,對有書君來說,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有書君做肉是非姜不可。姜,可以去除肉的腥味並提香,是做肉必備,無論煮、炒、燉,一定少不了姜。因為我們這裡氣候溼熱,姜是性熱的,可以除溼溫胃,散寒止痛。
所以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只是某些地方的搭配禁忌而已,並不適合所有的地區。
2、做菜也有創新的特色做法
""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三種說法中,有書君好像只是對""牛不韭"",曾經有過一點禁忌的印象。
""牛不韭""在農村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說牛肉天生就具有很好的滋陰補陽的功效。牛肉和韭菜在一起吃,由於滋補的功效太過於強大,可能會因補上火。
因此,""牛不韭""說的就是牛肉和韭菜不可以一起混起來吃,否則很容易出事。著名的""食物相剋""就是這個""牛不韭""說法最大的""證據""。
據說《本草綱目》中記載了:""牛肉合豬肉及黍米酒食,並生寸白蟲;合韭薤食,令人熱病,合生姜食損齒""這樣一段描述。
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就是:""牛肉跟豬肉、米酒一起吃會生小白蟲,牛肉跟韭菜、藠頭一起吃會得熱病,牛肉跟姜一起吃損傷牙齒。""
這些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有書君就在近千人吃飯的單位食堂吃過“牛肉炒韭菜”,感覺滿香、滿可口。
隱隱約約間也聽食堂阿姨說起過""牛不韭""的搭配質疑。她言之鑿鑿:""你把它甩到牆上看看,粘上的地方連白牆都變成綠的了。""
有書君可以用“韭菜炒牛肉末”、“韭菜黃炒牛肉”、“韭菜薹炒牛肉”,來證明這些有違""牛不韭""的韭菜系列炒牛肉味道都很不錯,尤其是有書君的最愛“醃韭菜花炒牛肉”來證明真沒問題。
其實,除非是可能致病的搭配,沒有道理的""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禁忌,沒有必要非得遵照執行不可。
3、做菜更講究適合自己口味
做菜講究營養搭配很有必要,這也是吃得好、吃得安全健康的必要。但在安全的前提下,人們更喜歡吃自己地道的本地口味。
因為這是從小習慣了的媽媽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不管遠隔千山萬水,只要能吃上自己喜歡的家鄉味道,就是對鄉愁的一種聊以自慰。
喜歡吃自己家鄉的味道,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之下習得的技能,跟其它無關,只與習慣了的口味有關。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根據古人觀點傳下來的,古人有說得有道理的,因為時代侷限性也有說得沒道理的,不用按古人說的全照做。
古人在沒有科學依據的基礎上,利用經驗推論、觀察思考等方式來規避生活中的風險,這是很值得提倡的。
但做菜在於各人的感受,現在已經可以不用總是拿古人說過的話來限制自己做菜的搭配。
如果真是照""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那樣去做了,可能自己都會覺得做出來的東西不可口,那不就成了教條主義了嗎。
做菜的搭配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只要是大家喜歡吃的,形成習慣的就照做,跟自己的習慣不搭的,也可以不照做。
搭配沒有什麼對錯之說,僅只是喜好而已。因此""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些要求,並不是所有地方都必須要完全遵照執行的金科玉律。
所以,有書君覺得這個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具有地方侷限性,也就不必要完全準確無誤地照做。
這樣搭配做菜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也不是完全都有道理,各位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就行,不必強求。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6 # 天山可可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我們這裡沒有,我是第一次聽說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說法,我就從字面上來理解說明。
1、魚不蒜,就是做魚或者吃魚不能吃大蒜,我做魚不同的做法會加大蒜的。
2、牛不韭,就是牛肉和韭菜不能搭配,那我們新疆人就沒法吃韭菜牛肉餃子了。
3、肉不姜,就是肉烹飪的時候,不能加姜,這做法能吃嗎,不管是哪種肉類,不加姜怎麼做呢?
這樣做菜有道理嗎?從我的烹飪經驗來看,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三種說法,沒有一種有道理的,只能說這種說法,屬於自己的口味,屬於清淡口味的人,屬於最原始的口味做法,千家百宴,也沒有必要按照這種要求做菜。
千家百宴,每個地方不同,口味都會不一樣,不管哪種食材,在每個地方做法都會不同。
魚不蒜,我家愛吃魚,小時候媽媽做魚,一般都是燜魚,就是把魚塊煎好以後,加蔥姜,辣皮子醬油等食材一起燜出來,也是不加大蒜,這種做法屬於很傳統的做法,後來,經過時代的變化,媽媽做魚也加一些大蒜,就是紅燒魚,確實比原來的燜魚味道有所不同,經過對比,加大蒜的魚確實味道要香濃一些,所以說,魚不大蒜,那只是過去的傳統做法,現在的烤魚大多數都大蒜,最常見的“酸菜魚”和“水煮魚”,不都一直加大蒜嗎,更能彰顯出魚的香味,豐富其口感層次。若是不放,反而覺得缺少了某種味道。沒有突出魚的特色,這樣才能出香濃的味道。所以,做魚不加大蒜,不能一慨而論。
牛不韭,好多人都說,牛肉不能和韭菜一起吃,這種說法爭論多少年了,可以說至今沒有一個定論,小夥伴們都知道,我們新疆盛產牛羊肉,而且民族眾多,好多民族都吃清真,牛肉就是其中的肉類,我們這裡愛吃牛肉韭菜餃子,牛肉韭菜包子,甚至都愛吃,所以,要是牛肉不能和韭菜一起吃,有人說的太嚴重了,說是吃了會中毒,真是太可笑了,我們這裡有多少人吃過牛肉韭菜餃子,那不輪迴多少回了?可是沒有聽說某某中毒啊,尤其是網路裡,一些自稱專家論的人,經常說這不能一起吃,那不能一起吃,結果沒有一點科學依據,就是一言論。
還種說法,牛肉和韭菜都是大熱之物,不能一起吃,否則易得牙齦炎症,我吃過很多次,沒有這種症狀,牛肉、韭菜兩者是溫補食物,同吃易補過頭了,甚至流鼻血。我從小到大,從沒有流過鼻血。更有人說,韭菜味道很重,不能和牛肉同炒,不然只有韭菜味,沒有一絲絲牛肉味,太誇張了,你吃過韭菜牛肉餃子嗎?
肉不姜,我想知道,你家炒肉不加姜?真是太奇怪了,小夥伴們都知道,姜屬於調味品,就是去掉肉類腥味的,如果做肉不加姜,那廚師們,真的都要失業了,多少餐廳飯店要關門了,哈哈,真的不敢想象了。雖然口味不同,烹飪肉類不同,只能說是你的口味,你不愛吃薑,不代表烹飪肉類不加姜,燉肉,燒肉,炒肉要是不加姜,那肉的味道,真的不敢說好吃了。如果,真有小夥伴們按照這個做法烹飪肉類不加姜,你試試就會知道。
我們這裡的牧區,做羊肉真的有不加姜的,那是新鮮的新疆散養羊肉,宰殺以後,不用清洗,直接下到大鍋煮涼水煮,煮開以後,撇去血沫,一直小火煮到熟爛,撒上鹽就可以吃了,這是最原始的最傳統的手抓肉做法,吃過的都會忘不掉。所以,做肉加 不加姜,也要看哪種做法和哪種環境下。都不能一概而論的說做肉不姜了。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這樣做菜有道理嗎?
這個說法,不能出自哪個地方,都沒有一定根據,也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和營養依據,只能是自己口味。畢竟這句俗語出自何方,哪個地區的農村百姓講的,古文典故記載得甚少,無從得知。
如果真要較真的話,只能說是過去生活條件差,沒有過多調味品,來做這些食材,能吃上這些食材,已經不錯了,還講究什麼大蒜、姜,加不加在哪個條件差的年代,都是美味。至於牛肉,那就不用說了,自古以來,牛肉就是肉中貴族,一直是價格居高臨下,吃不起牛肉的有很多,韭菜可是平民菜,我的臆想就是吃不起牛肉的人,故意說的,哈哈,玩笑,不可當真喲。
-
7 # 地方美食菜譜
老人說的肯定是有道理的。
你只要按步驟一步一步操作,就一點問題沒有:
第二步,就是利用這個APP看新聞,這個容易吧,不用我多講吧,看新聞產生的金幣就是錢哦,它會在半夜自動換成錢,存放在你帳戶裡,你到時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寶提現出來。下圖就是我這半年來看新聞的所得,總共有17100+,雖然不多,但零用錢還是可以了。工資妥妥地存著了。
第三步,提現什麼的,基本上都是秒到,如果你想賺的更多,就需要招人,這個很多人都會說,我沒這個資源,我臉皮薄,對了,這些問題我身上都有,我們不是做保險,死皮賴臉地去說服他,這個不要他花一分錢的東西,主要就是分享給他創造收益的,問心無愧。當然更多的還是要挖掘平臺的力量,這裡不好講,你下載好了,填寫邀請碼C84H443W,我們自然成了好友,到時你私我吧。我把平臺資源傳給你。
最後希望你也可以像我一樣,天天看看新聞,就能賺到零花錢哦。加油。
-
8 # 啞巴美食家
這個題目說的“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俗語說法,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應該就是吃魚不加蒜、牛肉不放韭菜、肉類不加姜。
其實單單的“肉不姜”這一條就已經明顯站不住腳了。有些解釋可能是硬要往這個“肉不姜”上面圓,所以就會說“姜的味道太重,跟豬肉一起做會蓋住肉味”,因此覺得這個“肉不姜”的說法有道理。其實如果排除掉個人口味的差異(畢竟有人就是不喜歡姜),這很明顯就是為了正確而強行使其正確。
那麼綜上所述,這些“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道理的,至少在廣泛的飲食文化和長期的烹飪經驗來看是沒有什麼道理的。而且我詢問了不少來自各地的朋友,他們也幾乎都沒聽過自己的家鄉有類似的這樣的說法,就算是幾個聽說過“牛不韭”這種說辭的人,也幾乎都是在網上偶爾看到的。
所以這些很有可能只是某個地區因為人們的口味特殊,所以流傳有這樣的說法,慢慢在小範圍內流傳開來。亦或者是對於某些菜餚製作上以訛傳訛的誤讀誤解,比如做清蒸魚幾乎就不會有人放蒜,所以可能因此就被誤讀誤解成了“做魚不能放蒜”,然後可能為了順口,或者是說起來有“逼格”,慢慢就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演變成了“魚不蒜”的說法。(當然這也只是推測,實在是沒遇到過有確切的某個地方的人承認說他們那裡有“魚不蒜、肉不姜”之類的說法,所以這些說法是杜撰出來的也有可能。)
那麼螢幕前的大家聽說過類似“魚不蒜、肉不姜”這樣的說法嗎?是其他資訊渠道看到的,還是真正的自己家鄉就有這樣的民俗民諺說法呢?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援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回覆列表
“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句老話其實這句話也是很好理解的,魚不蒜是說做魚的時候,不要放大蒜,但是不放大蒜不腥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有魚腥味,這也就是老話的由來,聽我媽媽說,以前家裡窮,魚肉不是想吃就有條件吃的。所以以前家裡做魚的時候回故意留住魚腥味兒,但是你別擔心吃不下去,做熟後的魚腥味沒有生魚腥味兒濃,所以也是一番風味,這也是父母和爺爺奶奶常說的“小時候的味道”。
說完了“魚不蒜”,下面說說“牛不韭”,就是做牛肉的時候不放韭菜,韭菜陷的餃子大家都吃過,味道能概括一切,牛肉本來就香,放了韭菜就完全概括了牛肉本身的香味,一般做牛肉放土豆的多。
“肉不姜”,這裡的肉,指的是豬肉,做肉的時候不放姜。在一次美食聚會中,有位妹子炒了盤辣椒肉絲,這時就有人問,你為什麼沒有放姜?妹子一愣,說道“炒豬肉放姜能好吃嗎?”我這時有點懵逼中,口說無憑 實驗來證。
我們來那“魚香肉絲”這道菜實驗,炒了兩盤,一盤放了薑絲,一盤沒有放薑絲,實驗證明放了薑絲的魚香肉絲更好吃,我也諮詢了很多“家庭廚師”, 他們經驗中做魚香肉絲也是放薑絲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我在網上食譜找的有名的肉菜,菜譜裡都很少有放姜的,只有個別幾個放薑絲,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肉菜都不放姜,姜也能更好的去肉腥。
所以我總結了一下幾點
1、炒肉菜很少放姜,如果很少做菜的你,不要冒險放姜
2、燉肉,燉排骨是一定放姜的,因為肉多,放姜塊起到很好的肉腥味
3、北方和南方做菜方式略有不同,以上都是以北方為例,我是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