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清雅
-
2 # 月明如昔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西晉王朝時由晉宣帝司馬懿奠基,歷經數代到司馬炎時期 先篡魏、然後攻滅蜀吳統一全國,前期還算勵精圖治,開創了太康之治,百姓 生活安定,但是後期各種糟糕,摧枯拉朽,僅立朝37年(280-316)。
針對滅亡原因,我認為 主要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上層社會的奢侈腐敗之風司馬炎統一天下後,天下承平,以司馬家族為首的上層社會逐漸奢侈腐敗,比如外戚王凱和石崇的鬥富,轟動一時,到今天還是我們談資。可以說彼時的西晉舉國都沉浸在這種氣象之中,完全沒有考慮到北方胡人已經崛起,而且因為司馬氏本身出於世族,到西晉建立時早已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以至於從立國初期政風就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成為家常便飯!
而西晉滅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皇室內部的爭權奪利。
皇室內部爭權奪利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八王之亂,因為惠帝 自身原因無法理政,皇后賈南風專權,地方宗室不服,造成了一場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從公元290年到公元306年,歷時十多年,多個宗室參與其中,以至於西晉國力迅速衰落,給北方遊牧民族造成了可乘之機。延伸到今天管理學上就是公司股東太多,而且勢均力敵,造成公司發展方向錯亂,這種情況必須杜絕!
最後就是世家大族太多,壟斷階層
世家大族崛起世家大族除了像漢末汝南袁氏這種累世公卿,司馬氏本身也出於士族,在三國曹魏時期施行了九品中正制,到西晉初期又施行了佔田制,導致世家大族逐漸壟斷了當時的社會資源,階層固化,極難跨越。讓彼時的寒門庶族 擁護很難!
因此西晉滅亡,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在公司就是領導層和股東的 廉潔;制度 第一,人情放在最後;而且股東意見一致。
這樣一個企業才可能做更大,走更遠!
-
3 # 宋安之
為什麼要讀史!?
因為可以以史為鑑,還可以讀史明智!
一是權力在於平衡
司馬炎開國以後,有鑑於曹魏藩王沒有兵權,所以司馬氏篡位時曹魏諸王無力反抗,因此害怕將來晉朝也出現這種情況。所以瘋狂的大封諸王,並且讓他們掌握了很大的兵權,以期將來這些藩王將來可以供衛皇室!
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是藩王兵權太大,中央朝廷都壓不住,權力分配不平衡,這些藩王有兵權,自然滋生了野心,所以出現了八王之亂!
因此權力的分配要平衡,要保證中央朝廷的集權,地方上的平衡和互相制約!
二是家天下,皇位繼承人很重要
在家天下的模式中,皇帝個人能力是個關鍵,皇帝個人能力強了,那麼就跟秦皇漢武一般是開疆拓土,將國家帶到巔峰。如果個人能力不強,那麼輕則使國家衰退,重則使國家走向滅亡。
一般來說,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很關鍵。畢竟剛開國不久,有著內憂外患,第二代皇帝要在第一代開國皇帝的草創開國基礎上,進行制度完善,消滅各種內憂外患!
但晉武帝司馬炎不知道怎麼想的,也許是將希望寄託於他的孫子司馬遹身上吧,但不管怎麼說他是將皇位傳給了白痴兒子司馬衷。
而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國家焉有不亂之理?
再加上司馬炎給予藩王太多兵權,造成了中央朝廷空虛皇帝白痴,外有強藩虎視眈眈,最後釀成了八王之亂,所以西晉就這樣在內耗之中給了外敵可乘之機,最後窩囊的亡國。
所以西晉亡國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家人(藩王)是好,的確在關鍵時刻可以靠得住的,但是要平衡把握關係,不能給予他們太多,不然最後他們會理直氣壯的會問你要更多的!
還有就是別把家業給了白痴兒子,找個靠譜兒子!
回覆列表
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與東晉合稱晉朝。傳四帝,國祚五十一年。若以滅東吳始,則僅立朝37年。為了區別於東晉,史稱西晉。從西晉的滅亡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教訓:
1、統治階級腐朽,上層爭權奪利是西晉滅亡的主要原因。西晉沒有吸取諸侯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王朝統治的教訓。諸侯王的力量太大,野心膨脹,導致了最高統治層內爭不斷,耗費了國家的實力。
2、西晉沒有正確處理好民族矛盾。各個周遍少數民族長期受到漢族的欺壓。民族矛盾導致的衝突最後滅亡了西晉。
3、西晉統治後沒有強力的政策來維護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