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溼免疫科趙劍醫生

    血常規化驗單怎麼看?老趙今天講一講!

    先看下報告單:

    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WBC)

    外周血白細胞起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白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三大類,其中粒細胞又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是測定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

    參考值:

    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9/L。

    新生兒:(15-20)×109/L。

    (1)生理性主要見於月經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飲酒、餐後等,新生兒和嬰兒高於成人。

    (2)病理性主要見於各種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壞死、白血病、惡性腫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機磷農藥、催眠藥等化學藥物的急性中毒,應用某些升白細胞的化學藥物也會促使白細胞增高。

    (1)疾病主要見於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

    (2)用藥:應用磺胺藥、解熱鎮痛藥、部分抗生素、抗甲狀腺製劑、抗腫瘤藥等。

    (3)特殊感染:如革蘭陰性菌感染(傷寒、副傷寒)、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病毒感染(風疹、肝炎)、寄生蟲感染(瘧疾)等。

    (4)其他:放射線、化學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響。

    影響白細胞計數的因素較多,必要時應結合白細胞分類計數和白細胞形態等指標綜合判斷。

    白細胞分類計數(DC)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將血液製成塗片後進行分類,並求得各種白細胞的比值。不同因素可導致不同型別的白細胞發生變化,因此,白細胞分類計數變化,比白細胞總數更能反映機體的生理或病理狀態。

    參考值: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0-7.0)×109/L, 百分數50%-70%。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0.02-0.5)×109/L,百分數0.5%-5%。

    嗜鹼性粒細胞絕對值<(0.1)×109/L,百分數0%-1%。

    淋巴細胞絕對值(0.8-4.0)×109/L,百分數20%-40%。

    單核細胞絕對值(0.12-0.8)×109/L,百分數3%-8%。

    (1)急性感染或化膿性感染:包括區域性感染(膿腫、癤腫、扁桃體炎、闌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敗血症、猩紅熱、白喉、急性風溼熱)。輕度感染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計數可>10.0×109/L;重度感染計數可>20.0 ×109/L,並伴明顯的核左移。

    (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鉛中毒,或催眠藥、有機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術後、惡性腫瘤、粒細胞白血病、嚴重組織損傷、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參見“白細胞增多”。

    (1)疾病:傷寒、副傷寒、瘧疾、布氏桿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過敏性休克、再生障礙性貧血、高度惡病質、粒細胞減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中毒損傷:重金屬或有機物中毒、放射線損傷等。

    (3)用藥:抗腫瘤藥、苯二氮革類鎮靜藥、磺醯脲類胰島素促泌劑、抗癲癇藥、抗真菌藥、抗病毒藥、抗精神病藥、部分非甾體抗炎藥等。

    (1)過敏性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血清病、過敏性肺炎等。

    (2)面板病與寄生蟲病:牛皮癬、溼疹、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真菌性面板病、肺吸蟲病、鉤蟲病、包囊蟲病、血吸蟲病、絲蟲病、絛蟲病等。

    (3)血液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1)疾病或創傷:見於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等。

    (2)用藥: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1)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或淋巴網細胞瘤、紅細胞增多症、罕見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或轉移癌等。

    (2)創傷及中毒:脾切除術後;鉛中毒、鉍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1)疾病:速發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

    (2)用藥:見於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過量及應激反應等。

    (1)傳染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結核及其他傳染病的恢復期等。

    (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細胞計數絕對性增多;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性增多。此外,也可見於腎移植術後發生排斥反應期。

    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或接觸放射線等。此外,各種原因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時,淋巴細胞也可相對減少。

    (1)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如結核、傷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瘧疾、黑熱病。

    (2)血液病: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恢復期。

    (3)其他疾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紅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為呼吸載體,能在攜帶和釋放氧氣至全身各個組織同時,運輸二氧化碳,協同調節維持酸鹼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紅細胞計數是診斷貧血的主要指標之一。

    參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兒:(6.0-7.0)×1012/L。

    (1)相對性增多:見於嚴重嘔吐、腹瀉、排尿過多、休克、多汗、大面積燒傷,由於大量失水,血漿量減少,血液濃縮,使血液中的各種成分濃度相應增多,僅為一種暫時的現象。

    (2)絕對性增多:見於①生理性增多,如機體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兒、新生兒、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骨髓釋放紅細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償性和繼發性增多,常繼發於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山病和腫瘤(腎癌、腎上腺腫瘤)患者;③真性紅細胞增多,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進,紅細胞計數可達(7.0-12.0)×1012/L。

    (1)造血物質缺乏:由營養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腸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鐵、葉酸、維生素等造血物質不足,或蛋白質、銅、維生素C不足均可致貧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發性或由藥物、放射線等多種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癌症骨轉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紅細胞破壞或丟失過多:如先天失血或後天獲得性溶血性貧血、急慢性失血性貧血、出血等。

    (4)繼發性貧血如各種炎症、結締組織病、內分泌病等。

    血紅蛋白(Hb)

    血紅蛋白常被稱為“血色素”,是組成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承擔著機體向器官組織運輸氧氣和運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與紅細胞增減的意義相同,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參考值:

    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 g/L。

    新生兒:180-190 g/L。

    測定血紅蛋白量減少是診斷貧血的重要指標,但不能確定貧血的型別,需結合其他檢測指標綜合分析。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以及某些腫瘤如腎癌等。

    (2)創傷: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等。

    (1)出血: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與紅細胞相同,見於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溼性關節炎及急、慢性腎炎所致的出血等。

    (2)其他疾病: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比紅細胞嚴重,見於缺鐵性貧血,是由慢性反覆出血所引起,如胃潰瘍病、胃腸腫瘤、婦女月經過多、痔瘡出血等;紅細胞減少的程度比血紅蛋白量嚴重,見於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的營養不良性貧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等。

    血小板計數(PLT)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對毛細血管的營養和支援作用;②通過黏附、聚集與釋放反應,在傷口處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產生多種血小板因子,參與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進一步止血;④釋放血小板收縮蛋白使纖維蛋白網發生退縮,促進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內的不同時間可相差6%-10%。

    參考值:

    (100-300)×109/L。

    (1)血小板生成減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骨髓轉移瘤、骨髓纖維化、多發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惡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2)血小板破壞過多: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進、體外迴圈等。

    (3)血小板分佈異常:脾腫大、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釋。

    (4)其他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出血、陣發性睡眠血紅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傷寒、黑熱病、麻疹、出血熱多尿期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粟粒性結核和敗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壞血病、阻塞性黃疸、過敏性紫癜等。

    (5)用藥:藥物中毒或過敏。如甲碸黴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抗血小板藥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應用某些抗腫瘤藥、抗生素、細胞毒性藥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等。

    (1)創傷:急性失血性貧血,脾摘除術後、骨折後,可見一過性血小板增多。

    (2)其他疾病:見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類白血病反應、霍奇金病、惡性腫瘤早期、潰瘍性結腸炎等。

    紅細胞沉降率(ESR)

    紅細胞沉降率是指紅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距離,簡稱血沉。紅細胞的密度大於血漿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產生自然向下的沉降力。一般說來,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體內有感染或壞死組織的情況,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變的存在。血沉是傳統且應用較廣的指標,用於診斷疾病雖然缺乏特異性,但操作簡便,具有動態觀察病情療效的實用價值。

    參考值:

    魏氏(Westergren)法:

    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1.生理性增快見於女性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至分娩後3周內)。

    2.病理性增快(1)炎症:風溼熱、結核病、急性細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2)組織損傷及壞死:如手術、創傷、心肌梗死等。(3)惡性腫瘤:迅速增長的惡性腫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腫瘤則血沉多正常。(4)各種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癥:如多發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炎、貧血、高膽固醇血癥。

  • 2 # 康霖生命

    年終啦!這一年

    你是否為你的事業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其實,還有比事業更重要的

    ——身體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源泉

    所以,每年體檢不能少

    但是每次體檢之後,體檢報告真讓人抓狂

    看的一臉懵逼,雲裡霧裡

    體檢報告怎麼看?

    一張圖帶你硬核讀懂!

  • 3 # 大叔影音娛樂

    大家好,我是大叔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在生活中,很多人去體檢時,每次拿到體檢報告都會被上面的專業的醫學名詞和一推的數值弄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云。其實,體檢報告也並不是很複雜。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如何看體檢報告。

    1.血壓:<120/80毫米汞柱

    血壓較低者更健康。血壓達到或超過140/90毫米汞柱,就被視為高血壓。最厲害的“殺手”往往“殺人於無形”,高血壓也是如此,它通常無明顯症狀,一旦拖延不治,會導致中風、心臟病、腎臟損傷、視力及記憶衰退等。

    2.空腹血糖:<5.5毫摩爾/升

    空腹至少8小時測得的血糖即為空腹血糖,一旦達到或超過7毫摩爾/升,即被診斷為糖尿病。糖尿病不但可使心臟病風險加倍,還會增加腎病、失明等風險。

    3.總膽固醇:<5.2毫摩爾/升

    總膽固醇是測量血液中所有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膽固醇水平越高,心臟病危險越大。總膽固醇的理想值應在5.2以下,超過6.2,就是心臟病高危人群。必要時,應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4.壞膽固醇(LDL)<2.6毫摩爾/升/好膽固醇(HDL)>1.3毫摩爾/升

    LDL水平一般應控制在2.6毫摩爾/升以下,糖尿病或心臟病患者則應控制在1.8毫摩爾/升以下。HDL有助去除血管中的LDL。女性HDL低於1.3毫摩爾/升是心臟病的一大危險因素,而高於1.6毫摩爾/升則有助於保護心臟。

    5.甘油三酯:<1.7毫摩爾/升

    甘油三酯是在血液中檢測出的脂質,被認為是血脂肪,它是高血脂的“預警訊號”。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會增加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特別是女性)。其水平在1.7-2.2毫摩爾/升為臨界性升高,超過2.3毫摩爾/升則危險更大。因此,最好每年查一次甘油三酯,這通常為膽固醇檢查的一部分。

    6.促甲狀腺激素:<4.0毫摩爾/升

    促甲狀腺激素(TSH)會影響T3和T4甲狀腺素的分泌,除了有助調節新陳代謝、體溫和心率之外,也會影響到面板、頭髮、肌肉力量、情緒及大腦功能。TSH超過4.5毫摩爾/升,表明甲狀腺無法產生足夠的甲狀腺素,幫助身體正常運轉。

    7.身體品質指數BMI:18.5-24.9

    身體品質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健康體重的BMI指數為18.5-24.9,BMI在25-28之間屬於體重超標,超過28即為肥胖症。

    8.C-反應蛋白:<1.0毫克/升

    C-反應蛋白(CRP)指標高,意味著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比正常情況高2-5倍。此外,它也是中風、糖尿病及與某些癌症相關的慢性輕微炎症的標誌。

    9.身高:21歲時身高最標準

    一般來說,21歲時身高達到最高值。21歲之後每年應測一次身高,如果身高比21歲時矮了3.8釐米,那麼應該立即檢查骨骼密度或者做脊柱X光檢查。如果你的身高突然降低,那就預示著骨質密度已經開始變化。

    10.生活中的其他健康資料

    有氧運動:每週150-240分鐘(包括平日舉重、散步和跑步等);

    力量訓練:每週2-3次(舉重等);

    維生素C:每天攝入75毫克(或約170克橙汁);

    鈣:每天攝入1000-2000毫克;

    維生素D:每天攝入1000國際單位;

    睡眠:每晚7-8小時。

  • 4 # 醫生的悲哀

    鹼性磷酸酶ALP、γ-谷氨醯轉肽酶γ-GT或GG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這幾個指標一般反映膽紅素代謝及膽汁淤積的指標肝細胞變性壞死。當膽紅素代謝障礙或者肝內膽汁淤積時,可以出現上述指標升高。常見的疾病有膽管結石梗阻,淤積性肝炎等。

    如果大家對肝功能有什麼疑問,可以私聊我,喜歡點下關注哦。

  • 5 # 醫學微視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有人一年體檢一次,有人半年體檢一次,而有的人恨不得一個月去一趟醫院才好。

    到底體檢應該把握一個怎樣的頻率?

    通常我們建議——

    青壯年、身體相對比較健康的人,1-2年體檢一次;

    對於體質比較弱的,或有合併症,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建議一年體檢一次;

    對於老年人,建議半年體檢一次,而對於六十歲以上且身體伴有合併症者,建議不到半年就要體檢一次;

    同時我們建議女性要一年一次的進行乳腺癌和宮頸癌的篩查。

    體檢之後,人們多會拿到一份厚厚的體檢報告,不同的體檢專案下面都有一大堆資料,普通老百姓並不在意每個專案指標具體代表什麼,但是大家普遍關心這些上上下下的箭頭,到底是什麼意思?

    體檢結果應該怎麼看?

    體檢結果分為定性檢驗結果和定量檢驗結果,這兩種解讀是不一樣的。

    定性檢驗,就是對被檢查物進行質的檢查,其結果通常顯示陽性和陰性,化驗單上通常用“+”表示陽性,“-”來表示陰性,如果我們化驗單上顯示“+”那就表示該項不正常,如果顯示“-”,則表示沒有發現異常,這就是定性檢查。

    定量檢查是指檢查專案有一個正常值的區間範圍,比如肝功能正常值為0-40U/L,如果超過這個值,其旁邊就會出現一個向上的箭頭“↑”,說明肝功能增高,低於這個值則會有一個向下的箭頭“↓”,說明肝功能降低了。

    有的體檢中心可能會用驚歎號、星號、或者塗黑來表示,這是因為不同體檢報告、不同體檢單位呈現方式不一樣,但都會有個明確的標識。

    不想看到體檢報告裡面有“+”、“↑”、“↓”、塗黑等標識出現,那就努力保持健康吧~

    主講人:王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健康體檢中心副主任 副主任醫師。

  • 6 # 五號醫生吳昊

    既然還沒有幾個人回答,那我就選一個BMI來給大家說一說吧。BMI是我們體檢專案中的一個指標,是把體重和身高結合起來分析體檢人是否超重的指標,又被稱為體質指數或體重指數。

    因為大多數體檢報告單上都是以BMI的形式出現,因此很多人看到這樣的字母組合有點不知所措,其實BMI的評測非常簡單,只要知道了體重和身高就能夠得出指標。那麼這樣簡單的指標在我們身體上能反映出哪些問題呢?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一下BMI的使用場景吧,看完之後大家記得也要量一下自己的BMI哦。

    BMI概述

    BMI之所以能夠反映出人們是否肥胖,是因為它探討的是人的身高與體重的比值問題,具體計算方式為BMI=體重/身高的平方(kg/㎡)。其實在設計之初,BMI僅是被用來研究人類生長的趨勢,直到後來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引用,才發掘出BMI在初篩超重和肥胖人群中的作用。

    在90年代中後期,隨著科研人員不斷地探尋,發現BMI指數高於正常標準的人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疾病的風險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此慢慢被醫學、健康、保險等領域重視,成為了一個廣泛使用、對健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醫學指標。

    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BMI推薦意見中,將BMI≥25 kg/㎡界定為超重,≥30 kg/㎡為肥胖。但亞洲人平均身高和體重比歐美人的數值略低,因此在實際應用中中國制定了適合國人的BMI標準(見下圖):

    中國的標準將24 kg/㎡定為超重的下限值,BMI ≥ 27kg/㎡即為肥胖,此時相關疾病發病的危險性將中度增加。那麼接下來,我就介紹一下BMI的實際應用場景,帶大家進一步去了解BMI的作用和意義。

    在最開始的時候BMI被應用於研究人類的生長髮育,隨著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通過比較人體的身高和體重之間的關係,能夠粗略地判斷其是否存在肥胖或超重的現象。肥胖和超重會影響人正常的生活行為,同時也是引發身體疾病的一個危險因素,所以BMI後來就被廣泛地應用於身體健康預警和疾病的隱患排查。以下是BMI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場景:

    作為一種粗略計算人體肥胖度的指標,BMI能在第一時間為醫生提供患者的體質資訊。已發表的研究報告表明,當BMI ≥ 24 kg/㎡的時候,相關疾病的風險將有所提高。這些相關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病、急性心梗、冠心病、腦梗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導致剖宮產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將孕婦的體重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將是一種利於順產,避免剖宮產和降低生產風險的有效方式;BMI指數還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OSAHS)有關。有文獻表明,肥胖是OSAHS的易患因素,BMI可以在早期篩查出有OSAHS隱患的患者,但功能較其他診斷方式稍弱。在BMI高的患者中(BMI超過27 kg/㎡),減肥治療成為OSAHS治療的重要手段;BMI還被一些臨床專業用於預測死亡風險,當BMI在23.5~27.4 kg/㎡時,人群的總死亡風險相對較低,此外,死亡風險將隨BMI指標的增高而增長,值得注意的是,當BMI小於18.5kg/㎡時,同樣會引起死亡風險的增長。因此,控制BMI對於防治超重或體重過低十分必要。

    不過,BMI是萬能的嗎?其實也不然。

    BMI的侷限性

    BMI能在巨集觀上分辯一個人的肥胖程度,但由於其參與評價的因素僅有體重和身高兩項,因而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

    在健身領域,隨著“體脂率”的提出,與BMI相比,體脂率更能反映一個人的脂肪佔比,體脂率高的人更接近於我們感官認識上的“肥胖”。而BMI高的人,未必就是真的肥胖,因為肌肉、骨骼、脂肪的比重都不相同,BMI只是單純的將體重和身高相比較,無法精確地計算出“體重”的內涵,從而導致BMI相同的人,體型也上可以天差地別。

    此外,兒童、運動員或孕婦的BMI的誤差也會比較大,因此BMI指數在這些人身上也不適用。

    總結

    BMI是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評價體重的指標,能夠通過簡單的計算反映一個人是否超重。但是其應用場景也有一定的限制,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通過BMI來評價體重,至少在反映肥胖程度上體脂指數可能會更好一些。

    因為測量簡單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間接反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BMI依然會在體檢報告單上佔據一席之地,希望大家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更好地了解BMI的相關知識,學會解讀體檢報告單。

    參考文獻陳春明. 中國成人體質指數分類的推薦意見簡介[J].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 2001, 35(5):349-350.王悠清.成人體質指數與死亡風險的前瞻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5.賀媛,曾強,趙小蘭. 中國成人體質指數、年齡與血壓水平相關性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1期):69-72.劉磊, 馬亞楠, 王寧寧, et al. 中國孕產婦體重指數與剖宮產的關係:劑量-反應Meta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 2018(4).郭麗娟, 袁蘭所, 鄭群, et al. 成年人肥胖指標與血脂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醫藥導刊, 2011, 13(7):1111-1114.楊帆, 崔靜, 苑東敏, et al. 中年人群肥胖指標與新診2型糖尿病的關聯研究[J]. 現代預防醫學, 2019(10).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下午 2:19 慄宇, 崔晶, 任繼平, et al. 肥胖指標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篩查中的應用[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9, 26(04):44-4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裡有將近200萬左右現金,請問如何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