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腦洞大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今天介紹一部印度科幻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片名Endhiran / Robot (2010),別名鐵甲戰神(臺) / 鐵甲情痴終結者/ 機器人。
大家都知道,科幻電影能夠代表一個國家電影重工業發展水平。根據資料顯示,本片耗資約16.5億盧比(約3500萬美元),是截至2010年為止,寶萊塢史上的最貴電影。隨後這個最貴電影記錄被《巴霍巴利王》(2015)的25億盧比打破。
好鋼用在刀刃上。觀眾們可以看到,《寶萊塢機器人之戀》將3500萬美元基本都用在了電影特效方面,,透過光怪陸離的特效鏡頭,配合編導隕石坑一般的腦洞,完成了一個頗具印度口味的科幻故事。
影片最大的亮點和看點就是片中各種各樣的無邊腦洞。
七弟被設定為近乎全知全能的存在,可以遠距離操縱金屬,行動迅速可以以一敵百。
混跡網路有點時間的人,即便沒有看過完整電影,也會見過動圖。網路上流傳著眾多動圖和影片片段,全部擷取自《寶萊塢機器人之戀》中的高光時刻。
很多沒有看過電影的人會覺得十分新奇,想問出自哪部電影。答案很簡單,都是出自這部神奇的《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說實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的劇情並不複雜,單純的透過加入大量支線情節和寶萊塢歌舞,拉長了影片長度。《寶萊塢機器人之戀》片長177分鐘,將近3小時的片長足夠拍攝兩部常規長度的影片了。
科學家瓦西研製成功一款智慧機器人,起名“七弟”,想讓七弟服務人類,更想讓成為量產武器服務印度國防事業。就像想要研發一個軍民兩用的超級智慧機器人一樣,想功能多又想全面普及,這裡面肯定會有問題。
七弟在融入人類社會過程中,憑藉其無知,鬧出了不少笑話。隨後奸人亂入,瓦西的老師波拉教授想要以此發財,給七弟植入攻擊模組,想要改造七弟為大殺器,結果玩火自焚。隨後瓦西為作出一系列努力挽救女朋友和七弟。
就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人工智慧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程式只是按照設定行事,沒有道德標準的情況下,人工智慧只是工具。在譴責機器人的時候,人類更應當反思自己。如果人類沒有那麼多私慾,不要總是想著毀滅同類,或許創造出來的工具也就不會那麼邪惡,《終結者》中的機器人也就不會想著消滅人類了。
七弟在獨白中表示:波拉教授給我新增的戰鬥殺人程式,人類身上也有類似的東西,那些關於自私背叛欺騙等等的陰暗面,幸好我不是人類,我拔掉晶片就好了。
科技不斷髮展,特別是資訊科技發展,人們關於人工智慧的思考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阿西莫夫在1942年的短篇小說《Runaround》(《環舞》)中首次提出三定律: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後來鑑於三定律bug頗多,阿西莫夫又加入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因不作為使人類整體受到傷害。
史皇2004年主演的《機械公敵》就是根據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說集改編的,同樣也是強調機器人三定律。
倫理問題是人工智慧繞不過去的坎兒,機器人三定律雖說不是特別完備,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
當印度科學家開始研究人工智慧時,倫理問題只是他們考慮的一個方面,但絕不是最優先考慮的內容。
片中的智慧機器人名叫“七弟”,他多次強調自己的配置以及能力,比如CPU多快、記憶體多大,這也正說明印度的人工智慧還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因為在發展初級階段,效能功效是首要問題,解決人工智慧從無到有才是首要任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影片中研製方、研製成品“七弟”都一直在強調效能。
如果人工智慧非常成熟了,研製方自然會考慮其中的倫理問題。比如是否要遵循三定律,對機器人暴力行為設定邊界條件。在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階段,這是必然需要考慮的事情,比如《機械公敵》《升級》等影片,都是其中比較成熟的作品。
既然印度的人工智慧只是起步階段,那麼印度電影人在腦洞大開的時候,就會充分體現出人工智慧初級階段的特點。比如影片中極度強調人工智慧的效能,恨不得把所有能夠想到的全部表現出來,邏輯問題留給別人思考去吧。
相反,發展過於成熟的人工智慧反而會在影視作品表現上受制太多,難以突破。成熟的影視作品和成熟的人工智慧自然會考慮邏輯性,缺少了點天馬行空的腦洞,看起來也會少了點印度特色。
印度腦洞大電影,
天馬行空不著地。
印度腦洞大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今天介紹一部印度科幻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片名Endhiran / Robot (2010),別名鐵甲戰神(臺) / 鐵甲情痴終結者/ 機器人。
大家都知道,科幻電影能夠代表一個國家電影重工業發展水平。根據資料顯示,本片耗資約16.5億盧比(約3500萬美元),是截至2010年為止,寶萊塢史上的最貴電影。隨後這個最貴電影記錄被《巴霍巴利王》(2015)的25億盧比打破。
好鋼用在刀刃上。觀眾們可以看到,《寶萊塢機器人之戀》將3500萬美元基本都用在了電影特效方面,,透過光怪陸離的特效鏡頭,配合編導隕石坑一般的腦洞,完成了一個頗具印度口味的科幻故事。
影片最大的亮點和看點就是片中各種各樣的無邊腦洞。
七弟被設定為近乎全知全能的存在,可以遠距離操縱金屬,行動迅速可以以一敵百。
混跡網路有點時間的人,即便沒有看過完整電影,也會見過動圖。網路上流傳著眾多動圖和影片片段,全部擷取自《寶萊塢機器人之戀》中的高光時刻。
很多沒有看過電影的人會覺得十分新奇,想問出自哪部電影。答案很簡單,都是出自這部神奇的《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說實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的劇情並不複雜,單純的透過加入大量支線情節和寶萊塢歌舞,拉長了影片長度。《寶萊塢機器人之戀》片長177分鐘,將近3小時的片長足夠拍攝兩部常規長度的影片了。
科學家瓦西研製成功一款智慧機器人,起名“七弟”,想讓七弟服務人類,更想讓成為量產武器服務印度國防事業。就像想要研發一個軍民兩用的超級智慧機器人一樣,想功能多又想全面普及,這裡面肯定會有問題。
七弟在融入人類社會過程中,憑藉其無知,鬧出了不少笑話。隨後奸人亂入,瓦西的老師波拉教授想要以此發財,給七弟植入攻擊模組,想要改造七弟為大殺器,結果玩火自焚。隨後瓦西為作出一系列努力挽救女朋友和七弟。
就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人工智慧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程式只是按照設定行事,沒有道德標準的情況下,人工智慧只是工具。在譴責機器人的時候,人類更應當反思自己。如果人類沒有那麼多私慾,不要總是想著毀滅同類,或許創造出來的工具也就不會那麼邪惡,《終結者》中的機器人也就不會想著消滅人類了。
七弟在獨白中表示:波拉教授給我新增的戰鬥殺人程式,人類身上也有類似的東西,那些關於自私背叛欺騙等等的陰暗面,幸好我不是人類,我拔掉晶片就好了。
科技不斷髮展,特別是資訊科技發展,人們關於人工智慧的思考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阿西莫夫在1942年的短篇小說《Runaround》(《環舞》)中首次提出三定律: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後來鑑於三定律bug頗多,阿西莫夫又加入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因不作為使人類整體受到傷害。
史皇2004年主演的《機械公敵》就是根據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說集改編的,同樣也是強調機器人三定律。
倫理問題是人工智慧繞不過去的坎兒,機器人三定律雖說不是特別完備,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
當印度科學家開始研究人工智慧時,倫理問題只是他們考慮的一個方面,但絕不是最優先考慮的內容。
片中的智慧機器人名叫“七弟”,他多次強調自己的配置以及能力,比如CPU多快、記憶體多大,這也正說明印度的人工智慧還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因為在發展初級階段,效能功效是首要問題,解決人工智慧從無到有才是首要任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影片中研製方、研製成品“七弟”都一直在強調效能。
如果人工智慧非常成熟了,研製方自然會考慮其中的倫理問題。比如是否要遵循三定律,對機器人暴力行為設定邊界條件。在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階段,這是必然需要考慮的事情,比如《機械公敵》《升級》等影片,都是其中比較成熟的作品。
既然印度的人工智慧只是起步階段,那麼印度電影人在腦洞大開的時候,就會充分體現出人工智慧初級階段的特點。比如影片中極度強調人工智慧的效能,恨不得把所有能夠想到的全部表現出來,邏輯問題留給別人思考去吧。
相反,發展過於成熟的人工智慧反而會在影視作品表現上受制太多,難以突破。成熟的影視作品和成熟的人工智慧自然會考慮邏輯性,缺少了點天馬行空的腦洞,看起來也會少了點印度特色。
印度腦洞大電影,
天馬行空不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