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雹藍天
-
2 # 馬Dame
軸心國一直處於一種矛盾的結盟,例如日本全面入侵中國,德國宣佈中立,德國入侵波蘭,日本和義大利宣佈中立,德蘇戰爭,日本宣佈中立,而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更是水火不容,同樣針尖對麥芒的還有保加利亞和克羅埃西亞,更要命的是保加利亞,幾乎出工不出力!
-
3 # 尊華攘夷
謝謝邀請!手機作答就簡略一些吧。二戰時為了實現不同區域侵略戰爭的需要,日德意於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正式簽署了同盟條約,結成了真正的軍事同盟,這是鐵定的事實。但在各自的戰區,日德意卻各打算盤,除了義大利這個豬隊友坑苦了元首而外,倭奴這個猥瑣物種出於儲存自己實力、打通海上通道的需要,先後拒絕與德國合擊蘇聯、沒有及時佔領阿三領土、冒險發動偷襲珍珠港逼美國提前加入敵對陣營……直接打亂了元首的軍事佈局,加速了日德意的覆亡。它們之間的軍事同盟,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軍事同盟只避免了它們之間的互相對抗,卻沒有實現戰略上的高度協調統一。
-
4 # 馮瑋
德國、日本雖然是同盟國,但在二戰中幾乎“各自為戰”,他們真的彼此視為同盟嗎?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瞭解軸心國是如何建立的。
首先希望結盟的是德國。1938年1月,即將就任德國外務大臣的裡賓特洛甫,向前往祝賀新年的日本駐德大使館武官大島浩提出,希望進一步加強日德合作。為了顯示誠意,當年5月,德國承認了“滿洲國”,同時召回了派往中國的軍事顧問團,停止了對華武器供應。8月5日,德國向日本提議,如果一方遭受“締約國以外的第三國”攻擊,另一方須提供援助。
對於德國的提議,日本陸軍和海軍就何為“第三國”,形成了不同意見。陸軍希望儘快和德國締結同盟,主張“第三國”不一定限於蘇聯,但是,海軍堅持“第三國”必須限於蘇聯。最終,雙方達成妥協:以搗糨糊的方式,不明確規定“第三國”是具體指哪國,並將日方意見告訴了德國。10月8日,大島浩升任駐德大使。11月1日,德國非正式地提出了修正案。
籤,還是不籤?日本陸軍和海軍依然意見對立,於是,日本政府一個“五相會議”接著一個“五相會議”,居然開了70個“五相會議”!面對日本的磨磨唧唧,德國終於等得不耐煩了。1939年8月23日,德國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就是說,如果日本和蘇聯開戰,德國不會幫日本去打蘇聯。另一方面,1941年4月13日,日本也和蘇聯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因此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根據條約,日本也不能幫著德國去打蘇聯。因此,名為“同盟”,實為“同床異夢”。
回覆列表
二戰邪惡軸心的德意日三國,可以說外表上看來的確是軍事同盟,甚至超過了軍事同盟的界限,但實際上呢?德意之間更加的牢固,而日本由於遠在亞洲,德國納粹的很多軍事主張也無法和日本達成共識,這就成為了德日之間即相互依託,又各行其事,說白了就是形似而神離。
二戰的整個戰場,日本已亞太為主要目標,我們就成為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大批的日軍被牽制在我們境內,為整個二戰盟軍的勝利提供了可靠有力的保障。
為何說日本和德國同屬邪惡軸心,本該是堅固的同盟,但事實上兩國各有私信,換句話說,日本就如同永遠喂不熟的白眼狼,怎樣也無法換取他的忠心。蘇德戰爭爆發時,德國最為期待的就是日本能北上共同進攻蘇聯,如此蘇聯必定大敗,但最終日本未能按照希特勒的要求行事,而是選擇了偷襲珍珠港,過早的將美國牽扯進來,這也加快了二戰盟軍勝利的步伐。
再者,德國希望日本能進攻印度並佔領,如此即可開啟亞歐大陸,真正將與德國形成兩線夾擊的戰略意圖,這一次,德國又失望了,日本依然按照著自己的戰略意圖調整和部署著兵力。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德日頂多算是口頭上的聯盟,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