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戈壁灘駝鈴

    “非幾所安,不加於物。”這是佛教經典中的句子,我沒有研究過佛教典籍,所以這裡說一下自己的理解。

    從字面來看,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自己感到不安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但是最後一個字是“物”,而不是“人”字。這個和佛教的教義有關。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下》:“佛者 漢 言覺,將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浄,其精者號為‘沙門’。”

    這裡就解釋清楚,為什麼最後一個字用“物”代替“人”,這個是由“人”推廣到所有有生命的東西,表現了佛者對待萬物所持“慈悲”的情懷。

    這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理解為自己感到不安的事,不要加在凡有生命的物身上,包括人。例如對待死亡誰都有恐懼感,就不能去傷害所有生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孔子對他的弟子們說的話。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去做。這是為人處事的道德原則。

    有的人曲解這句話,說這句話不對呀!你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並不代表別人也不願意做。

    實際應該從善的本意來理解。這裡的“施”是強加、逼著別人去做。我沒有逼著你去做就好,至於做不做,那是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沒有違背道德底線。

    古代儒、釋、道思想有共同之處,都是出於善的本意。所以這兩句話意思是相近的,只是前者把“人”推廣到“物”,表現出對萬物存著悲憫的情懷,也就是慈悲心。

  • 2 # 呂永亮

    人生在世,還有什麼比生命的意義來的更為重要呢?

    就說一條人命吧,有‘’輕如鴻毛,重比泰山‘’的豪言壯言,同時又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經典語錄。該聽哪個呢?能理解“不怕沒柴燒”的又屬於那種人呢?

    這二句話的“境界”確實很高,特別是對修煉者來說可能是一輩子的修行目標……

    但是,對充滿了 ‘’七情六慾、貪嗔痴 ‘’的人類社會來講,註定了只能是個自我約束的美好願景,歷史也不斷的重複證明了人類這一“醜陋”現象……

    所以,只有透過法律與法制來約束人類“天生”的各種慾望才是‘’正道‘’。

    儘管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只要能取得最大公約數的事情就屬於“善事”了……

    需要說明的是,在大事大非面前還有一句響徹雲霄的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 3 # 國學解讀人生

    大家好!我是一個國學愛好者,現對這兩句名句發表一下淺見:

    個人認為區別事物之見的差異、本質、是非要從其本源著手,這兩句名言很好地詮釋了佛、儒兩家的思想。“非己所安,外加於物”來源於佛學,而“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來源於儒學。佛學講究的是“我”,一切以清淨無為至上;而儒學講究的是修身治學。“非己所安,外加於物”著重強調“己”,也就是對“我”把握控制,意思是自己感到不安樂不安分的不要強加給任何外物。舉個例子,我的兩位好朋友動起手打架了,怎麼才能讓他們收手停止呢?從佛學角度講,能讓他們停止的最好方式就是各自或一方放下“自我”,他們每一個人可能有自己的怨氣和理由,但只要不執著於“我”,一切怨氣和理由煙消雲散,真正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不但強調對“己”的控制把握,還要考慮外人的感受。意思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他人,是典型的仁義禮教之術。還拿打架為例,我的兩位好朋友大打出手,作為中間的我如何勸和呢?從儒學來講,如果我直言直語說某一方的過錯,可能不但和解不了雙方,作為我來說,也不願這樣說自己的朋友,因為可能傷及朋友間的感情!明明知道這樣說是不對的,我卻這樣做了,這就是己所不欲硬是強加給人,所以這不是儒家的仁教禮儀,也不是勸和的上上之策。智者的做法是先讓他們停下手來,分析他們打假的原因,然後用高明仁教思想說服他們,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心底裡佩服我這個勸架人,這就是“要想先正人必要先正己”的儒家高尚思想禮儀。

    馬雲對佛、儒、道學說精神深有體會感觸,他曾說,“阿里巴巴現在有很多錢,如果把這些錢財看作是我的,那麻煩可就大了!”這句話很有哲學味,從佛家來說,阿里巴巴是馬雲一手建立起來的,如果馬雲一味地執著於“小我”,阿里的所有都是他的,那不只是馬雲的不幸,更是阿里這個“大我”的不幸!從儒學來講,馬雲將阿里看成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屬於阿里人的!這是一種仁道師範,更是一種高超治學風範的提現。掌門人只有這種高尚仁義的學術風範,才能更好的贏得手下人的服從跟隨,這樣才能團結一致,奮發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從事什麼職業易得癌症?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