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果說情感

    史記中,司馬遷把孫武和吳起放在同一篇列傳中,自然是認為二人才華和功績可以相提並論,在一個重量級的,就像白起王翦列傳,司馬遷是個惜墨如金的人,像趙奢,李牧這樣的名將還只是在廉頗藺相如列傳蹭了一席之地,專門給以冠名的那必然是牛人中的牛人了。孫子並不只是專指孫武,列傳中海油一個人,孫臏,孫武的後代,也被稱為孫子,也許作者的潛臺詞是孫武和孫臏加在一起才能跟吳起的功績放在一個檯面上,這一點我深為贊同,但是司馬遷承認吳起的功績,佩服他的才華,但是不喜歡他的刻薄寡恩,就跟商鞅一樣,所以在文末重點批評了一下。

    孫武是兵聖,但是,平心而論,相比曠古爍今的軍事理論,他的軍事功績是不足為道的,史書上寥寥幾句,一筆帶過,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這句話是說得很寬泛的,唯有第一句西破強楚,是具體的戰績,但那還不只是孫武一個人的功勞,是跟伍子胥一起的,須知伍子胥也是天下奇才,而且對楚國恨之入骨,急於報殺父之仇,滅楚的功勞孫武能佔多少未可知,更何況吳王闔廬也是很會打仗的,他就是那位用專諸刺殺父王寮的公子光,當時是憑藉對楚國作戰的軍功建立起威信的。

    再看吳起

    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為將,身在哪裡,都能縱橫馳騁,威震諸侯,很好地說明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這句話,在魯國這樣一個一直夾雜列強中間的備受欺侮的小國為將,都能大破兼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齊國。後來去了魏國,沒多久就獻上一份回饋大禮給魏文侯,大敗秦軍,攻下五座城池,最終拿下秦國河西之地,後來在楚國戰功赫赫,連續攻城略地,吞併陳國蔡國,收服南越,擊敗韓趙魏,而且還主持一場變法。不僅如此,還留下一部兵法,吳子兵法流傳後世。

    吳起是儒家出身,卻在兵家和法家思想的實踐上達到極致,歷經魯國,魏國和楚國,論學識才華之淵博廣泛,人生經歷之曲折豐富,是勝過孫武很多的。

    所以,各有所長,孫武重在理論和思想,吳起在戰功上更勝一籌。個人而言,更喜歡吳起,孫武是超凡入聖,仰望不及,吳起是一個有缺陷的英雄豪傑,縱橫天下的一代名將,一個胸懷理想的改革家,一個懂權謀,擅隱忍,敢想敢幹的野心家。

  • 2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我認為還是孫武厲害,孫武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孫子兵法》一直被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著作。孫武是中國兵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人。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但“勝可知”。他提出決定戰爭勝敗的基本因素為“五事”和“七計”。所謂“五事”,指“道、天、地、將、法”所謂“七計”,指“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他認為知己知彼是正確地指導戰爭的先決條件,“勝可為”的關鍵在於全面分析利害、眾寡、強弱、勇怯、逸勞等矛盾雙方,並促使其轉化。在作戰指導上,他強調“因敵而制勝”,靈活地掌握“奇正之變 " 。

    孫武雖然善於用兵,精於戰鬥,但他認為戰略的最高境界是“不 戰而屈人之兵”。戰爭的目標,在於使對手屈服,使敵人服從於我方的意志;要實現這一目標,自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所以,用最小的代價去實現最大的戰略目標,就成為一切戰爭活動最基本的指導原則。而代價之小,趨近於零,就是“不戰”;其目標之大,可全伍可全卒,可全旅,可全軍,最大的則是使對方“全國”屈服。

    孫武認為戰爭並非善事,是隻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的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武軍事思想的最高境界。如何能夠不戰面屈人之兵呢?要實現這一日標,或者以德服人,或者以謀勝,或用威相 懾,或用外交。最重要的是自身修明政治,使得“近者悅,遠者來",以德勝人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自然捲留什麼髮型,什麼樣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