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粵新農人

    茼蒿菌核病由子囊菌亞門核盤菌屬侵染所致,各地栽培的茼蒿均會發生菌核病害,菌核病菌不僅危害茼蒿,還危害辣椒、番茄、茄子、甘藍、花椰菜、大白菜、青菜、菠菜、高首、刀豆等50多種蔬菜,可以說菌核病菌是蔬菜生產上需面臨的重要病害之一。

    菌核病菌生態環境

    菌核病菌喜溫暖潮溼的環境,在蔬菜生產上,生長中後期的蔬菜較容易感染菌核病,病菌潛育期可達15天;在0℃~30℃溫度下都會引發病害;在20~25℃溫度,空氣相對溼度達到90%時發病機率較高;在5℃~10℃,空氣相對溼度低於70%菌核子囊孢子會被抑制滋生。

    茼蒿菌核病傳播方式

    菌核病菌以菌核遺留於土壤越冬或者越夏,遇適宜的溫度、溼度條件,便會萌發產出子囊盤散放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藉助氣流、雨水、昆蟲、農事等傳播至植株上從植株受傷處入侵引起初次感染,發病部新滋生的菌絲會蔓延到鄰近植株,或者透過摩擦重複感染鄰近植株,直致植株死亡或生長惡化,受感染的植株上的菌核又會落入土壤中潛伏起來越冬或越夏,危害下一茬蔬菜。

    茼蒿菌核病發病規律

    每年的2月~4月、10月~12月是茼蒿菌感染菌核病害的高發期;春季栽培的茼蒿比秋季栽培的茼蒿較容易感染菌核病,病情也較重;年度間早春低溫、連續陰雨或多雨,晚秋季低溫、寒流早、多雨、多霧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保護地栽培最易發病,地勢低窪、排水不良、連年種植芹菜、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發生菌核病重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因寒流作物受凍、霜害、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

    識別茼蒿菌核病

    茼蒿栽培,茼蒿由苗期~成株期均可感染菌核病害,菌核病菌對於茼蒿的危害主要表現茼蒿莖基部。

    茼蒿莖基部感染菌核病時,發病初期的發病部會呈現水浸狀斑點,隨著病菌的擴散,發病部會逐步演變為灰褐色腐爛狀,最終導致植株倒伏或枯死;當空氣溼度大時,發病部的表面會滋生一層白色菌絲體,至後期時白色菌絲體會轉變成鼠糞狀黑色菌核。

    茼蒿菌核病預防措施

    ☆清理田塊。茼蒿採收後需及時清除遺留于田中的病殘體,並帶離田間燒燬或者深埋,同時對土壤深翻暴曬,土壤深翻可加快殘留于田中的病殘株的腐爛和分解,暴曬可透過太陽紫外線滅殺潛伏於土壤中的病菌。

    ☆田間管理。茼蒿栽培時,儘量作高畦種植;播種時不要過於密植,確保植株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排水溝需經常疏通,不讓田間積水,儘量將田間的溼度下降下來;澆水時,切忌大水漫灌,降雨後要及時排除積水;施肥時需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培育出健壯的植株來抵抗病入侵。

    ☆病區處理。茼蒿栽培過程中如遇田間始現青枯萎症的菌核病病株時,需及時拔除,並將發病株周圍的植株勻稀;當發病中心多時要採用疏植,改善發病區域的通風采光條件,有利於抑制病菌擴充套件。

    農藥防治

    針對茼蒿菌核病大田普遍防治較為困難、即使噴藥也很難到達作物根基部特點,防治中採用在發病中心大劑量區點防治,可選用的農藥有:嘧黴胺、啶醯菌胺、多氧黴素、乙烯菌核利、腐黴利、異菌脲。每隔7~10天用藥噴霧1次,需連續噴霧2~3次防控病菌擴散。

    在防治菌核病菌期間,農藥的使用劑量,需視病害的危害程度,根據農藥的使用說明使用,病情較嚴重的可適當增加劑量和噴霧次數。(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獨立醫學影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