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堯居
-
2 # 宋安之
這裡是指晚清時期,清軍面對西方列強軍隊屢戰屢敗的問題吧?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就四個字“不進則退”!
清朝的火器總數量的確不遜於明朝,但問題是清朝在明朝火器的基礎上並沒有什麼大的進步啊,可以說是原地踏步。
以1644年清軍入關,再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間差不多二百年時間,清朝原地踏步,但西方列強可不會等著你,在這段時間可謂是突飛猛進,這樣一來,清朝與西方列強的差距越來越大。
而這種差距已經不是透過數量可以彌補得了,所以晚清清軍面對西方列強是屢戰屢敗,輸的是一塌糊塗。
首先,我們聊一下清朝軍隊的組成部分。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明朝統治的末期,努爾哈赤發動了起義,建立了後金政權。在建立的初期,後金軍隊確實以冷兵器為主,與明朝軍隊作戰的過程中經常吃虧。當然,明朝軍隊自身也有問題,在野戰過程中,明顯不如後金軍隊。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在一次作戰中,被明朝軍隊的炮火擊傷。努爾哈赤去世以後,皇太極繼承了汗位。皇太極希望自己的政權更加正規化,將國號改成了大清,自己成為了大清皇帝。出於對火器的稀奇,清朝軍隊開始使用繳獲的明朝火器,並且進行了仿製。
但根本沒有成體系,直到孔有德叛變以後,清朝軍隊才終於擁有了成體系的火器部隊。 起初,清朝僅僅擁有專門的火器部隊,大部門清朝軍隊沒有裝備火器。但是清朝入關以後,清朝軍隊逐步察覺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尤其是與準噶爾部的戰爭中,清朝不得不增加自身火器的數量。雖然準噶爾部屬於西北遊牧部落,但是依靠自身得天獨厚的條件,準噶爾部裝備了3萬多把火槍和火銃,火器的比例遠在清朝軍隊之上。鑑於戰爭的需要,清朝軍隊加強了自身的火器配置。雍正皇帝在位時期,針對各種部隊的武器標準都立下了嚴格的規定:“官兵所用軍需內鳥槍一項, 能衝銳折堅, 最為便利。內陸省份, 地勢平坦, 利用弓矢;沿邊沿海各省份,山深林密,利用鳥槍。將內陸省份,每兵千名,設鳥槍三百杆;沿邊沿海省份, 每兵千名,設鳥槍四百杆”
換句話說,內陸各個省份的部隊中,每1000人裝備300把鳥槍。沿海各個省份的部隊中,每1000人裝備400把鳥槍。在西北前線,由於需要與準噶爾部軍隊作戰,清朝軍隊的火器比例更高。根據統計,山東省登州地區總計駐紮了900多名官兵,其中裝備了400多把火銃和鳥槍,此外還有12門火炮。由此可見,清朝軍隊冷熱兵器的比例,基本上接近於一比一。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總計擁有各自口徑的火炮10萬餘門,各種火槍20多萬把。
如果僅僅從火器的數量來說,清朝軍隊是非常彪悍的。但是從火器的質量來說,則是另一個樣子,因為火器的質量和技術都不行。 在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當時的緬甸軍隊利用和東印度公司的關係,進口了大量的西方火槍。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要明顯強於清朝軍隊。清朝的騎兵確實弓馬嫻熟,但是被西方火槍直接射翻。
清朝軍隊的火器數量不少,但技術水平已經嚴重滯後。進入清朝統治的中後期,貪汙腐敗的情況非常嚴重,生產出來的武器質量根本無法保證。根據當時的紀錄,清朝軍隊的火器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殘次品。由於數量和質量都不如對手,再加上指揮、戰術等方面的落後,以至於清朝軍隊在近代的戰爭中一敗再敗。如果僅僅從火器數量上,清朝軍隊並沒有太大的劣勢,因為同時期的英法軍隊也需要裝備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