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主流的山地車的速別一直在進行著改變,發展歷程大概是這樣的:3x8=24速→3x9=27速→3x10=30速→2x10=20速→2x11=22速→1x11=11速→1x12=12速。
SRAM的1x12變速系統:
我製作了一個折線圖,從左到右代表時間的遞進。可以看出,雖然會有小幅的上升,但山地車的整體速別,是在呈下降趨勢的。曾經流行的3x9、3x10等較多的速別,目前已經被前1-2速、後10-12速的較少速別所代替。
用不到那麼多檔位:
經常騎山地車越野的朋友都知道,在騎行過程中,3碟片的配置實際上用處並不大。以我個人為例,在3盤時代,我基本上會用大盤騎公路,中盤爬坡或越野,對於前後速比的調節,更多地應用在後撥上,22齒左右的小盤基本是用不到的,因為它實在是太“輕”了,感覺像蹬空一樣。而且在使用中,3盤系統會有很多的前後速比重疊,實際上是過於冗餘的。
另外,現在的專業山地車輪徑多為27.5或29英寸,比傳統的26寸大了許多,大輪徑再配上較大的牙盤,腳感非常重,對於越野騎行來說並不適用,所以廠商便會將牙盤齒數壓縮,降至更適合越野的齒數,例如34-36齒的單盤,或加上一片26齒左右的小盤。
這樣做能夠讓騎行者在越野騎行中獲得更合適的踩踏力度。
目前,主流山地車的飛輪均為10、11速,SRAM更是在近期推出了12速的飛輪,對於已經過時的8、9速飛輪時代,現在的飛輪涵蓋了更多的速別,配合雙盤甚至單盤,都已經完全夠用,而且齒數遞增區間較小,能夠獲得非常精細的齒比遞增/遞減——精細的變速更多地體現在飛輪而不是牙盤上。
過多的檔位會讓你操作起來覺得非常複雜,特別是在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並隨時應對多變地形的越野騎行中,簡便的操作尤為重要。所以,精簡變速系統,能夠讓車手更多地將精力集中於騎行當中。而且,越高強度的山地車騎行,越偏重於下坡,變速系統的使用頻率也就越少。
目前,3x9、3x10的速別仍然還在使用,但多集中於26寸的硬尾山地車,3x9的速別基本只應用於入門級山地車。雙盤變速系統多見於中高級別,27.5或29寸輪徑的硬尾山地車,越野強度較大的軟尾車(帶有後避震的山地車)基本都使用單盤變速系統。
山地車的變速檔位,並不是越多越好的,對於某一種車型來說,最實用,才是最重要的。
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主流的山地車的速別一直在進行著改變,發展歷程大概是這樣的:3x8=24速→3x9=27速→3x10=30速→2x10=20速→2x11=22速→1x11=11速→1x12=12速。
SRAM的1x12變速系統:
我製作了一個折線圖,從左到右代表時間的遞進。可以看出,雖然會有小幅的上升,但山地車的整體速別,是在呈下降趨勢的。曾經流行的3x9、3x10等較多的速別,目前已經被前1-2速、後10-12速的較少速別所代替。
為什麼速別越來越少?用不到那麼多檔位:
經常騎山地車越野的朋友都知道,在騎行過程中,3碟片的配置實際上用處並不大。以我個人為例,在3盤時代,我基本上會用大盤騎公路,中盤爬坡或越野,對於前後速比的調節,更多地應用在後撥上,22齒左右的小盤基本是用不到的,因為它實在是太“輕”了,感覺像蹬空一樣。而且在使用中,3盤系統會有很多的前後速比重疊,實際上是過於冗餘的。
輪徑越來越大:另外,現在的專業山地車輪徑多為27.5或29英寸,比傳統的26寸大了許多,大輪徑再配上較大的牙盤,腳感非常重,對於越野騎行來說並不適用,所以廠商便會將牙盤齒數壓縮,降至更適合越野的齒數,例如34-36齒的單盤,或加上一片26齒左右的小盤。
這樣做能夠讓騎行者在越野騎行中獲得更合適的踩踏力度。
飛輪檔位逐漸增多:目前,主流山地車的飛輪均為10、11速,SRAM更是在近期推出了12速的飛輪,對於已經過時的8、9速飛輪時代,現在的飛輪涵蓋了更多的速別,配合雙盤甚至單盤,都已經完全夠用,而且齒數遞增區間較小,能夠獲得非常精細的齒比遞增/遞減——精細的變速更多地體現在飛輪而不是牙盤上。
便於操作:過多的檔位會讓你操作起來覺得非常複雜,特別是在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並隨時應對多變地形的越野騎行中,簡便的操作尤為重要。所以,精簡變速系統,能夠讓車手更多地將精力集中於騎行當中。而且,越高強度的山地車騎行,越偏重於下坡,變速系統的使用頻率也就越少。
實際應用:目前,3x9、3x10的速別仍然還在使用,但多集中於26寸的硬尾山地車,3x9的速別基本只應用於入門級山地車。雙盤變速系統多見於中高級別,27.5或29寸輪徑的硬尾山地車,越野強度較大的軟尾車(帶有後避震的山地車)基本都使用單盤變速系統。
山地車的變速檔位,並不是越多越好的,對於某一種車型來說,最實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