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
2 # Oo浟湙oO
對酒沒那麼深的瞭解,不過都喝過。一般喝37度酒,正常酒量在6到8兩。題主說的後勁大不大其實挺籠統的,不知道是頭疼的強度大小,還是斷不斷片區別。簡單說一下感覺吧,之前喝的藥酒大約是37度左右,口感上跟普通的糧食酒差不多,只要不是假冒偽劣或者挺次的酒泡的,喝過之後都還好,沒有斷片過,頭也不怎麼疼;果酒喝過的有藍莓酒、葡萄酒,一般葡萄酒度數在13度左右,喝的時候口感不衝,喝多點,慢慢的有頭暈的感覺,倒頭就能睡,睡著都叫不醒的那種,第二天不會有頭疼現象;至於米酒,是朋友帶的自釀米酒,度數應該在20度左右,乍喝有點甜、綿柔的感覺,到量的時候感覺身體很沉,睡醒頭有點微疼。由於度數不同,所以題主的假設我不好評斷,大可憑我的感受有個比較,多謝邀請。
自然是藥酒後勁最大了。
酒的後勁,源於酒中所含的雜醇油,它是除了酒精外,另一樣能使人麻醉的物質。
雜醇油是酒精的主要副產物,包括正丙醇、異丁醇、異戊醇、活性戊醇、苯乙醇等。高階醇的含量越大,酒的後勁越大。
同量、同度數的藥酒、果酒、糧食酒,假設糧食酒所含的雜醇油單位為1。
果酒所含的雜醇油單位,有可能高於1,也有可能小於1,這跟果實的種類有關。簡單來說,自然狀態下,果實的香氣越大,製成果酒後雜醇油越少,越不容易上頭。
同類果實,因生熟度不同,也會有這個現象。比如青梅酒與黃梅酒。
而藥酒所含的雜醇油單位都會高於1。視藥材不同,其中雜醇油的含量達到一般酒類的幾十倍也是有可能的。
這是因為,藥材本身就有副作用,在制酒的過程中,醇溶到酒液裡的,不僅有正面功效的物質,同時也有負面功效的物質。當然了,其實就算是正面功效的物質,也有可能是在特定條件下分解或合成、轉化為雜醇油物質的關鍵。也就是說,藥酒是在基酒的基礎上更加增添那些麻醉人的物質的,那自然它的後勁就要比一般酒類大了。
因此,在中藥藥酒製造中,不會永遠採用“泡酒”的方式,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可能採用藥材釀造藥酒,或是採用複合配方,即使用中藥的“君臣佐使”理論,來減輕藥酒經服用後對人體增加的負擔。
不過,後勁最大的不是酒本身。
若是因喝酒被老媽、老婆、女友囉嗦起來,她們的“後勁”那才是真的大。或許你很久之後才再次喝酒,但是哪怕數年後,她們都能想起這些事來,真可謂“後勁界”首屈一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