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攝政王與輔政王不同在於,攝政王實權,輔政王虛權;但在實際上也不盡相同。

    一.攝政王,攝,字義為治理,如攝事(治事,理事);假借為“代”字,代理、兼理之意,如攝位(代理執行),攝行(代人處理職務),從字義可以看出,攝字本義為治事、理事,引申為代理、兼理之義。

    攝政王,代替或代表出國的、年幼的、生病的、神志不清的等不具備執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國家領導權,直接處理國家政務,執掌國家政權;君主處於虛位狀態,名義上的國家最高領導人,並不掌控實權!

    如歷史上留下“周公一餐三吐哺”美名的西周時周公攝政;西漢時外戚王莽攝政。

    清末攝政王載灃

    清末帝溥儀,年幼3歲登基,尚不通世事,也無治國理政能力,由其父醇親王載灃任監國攝政王,代其執政治國。清末攝政王載灃,右為清末帝溥儀

    二.輔政王,顧名思義,輔佐、輔助君主處理政務,處於輔臣同樣的地位,只不過級別比輔臣高而已;君主執掌國家政權,直接處理國家政務,具有至高無上的最終決策權利;

    輔政王只是輔佐君主,不具有決策權,權力較攝政王小多了,君主賦予多大權利,才有多大權利;亦有強勢輔政王,君主弱勢不敵,則權利與攝政王相差無幾;君主強勢不給權利,或母后、皇親、外戚參政,掌握實權的情況下,也就是個諮政而已!

    更有甚者,清咸豐皇帝臨終遺命的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肅順為首的八位贊襄政務顧命王大臣等輔王臣被慈禧太后斬盡殺絕或革職。

    輔臣如殷商時期的著名賢臣,箕子以太師身份,輔佐殷紂王管理國家。

    清太宗皇帝皇太極去世,其子福臨即位,既清世祖順治皇帝,年僅6歲,不能親政,經王公貝勒會議決定,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任輔政王,輔佐順治皇帝治國理政,但多爾袞專權豪橫,不把年幼的順治帝放在眼裡,排擠濟爾哈朗,與攝政王無異,埋下禍根,順治帝成年親政奪回權利,殺無赦!

    僅供參考。

  • 2 # 幾葦渡

    清代的攝政王只有兩位,一是多爾袞,一是載灃。稱輔政王的也有兩位,一是濟爾哈朗,一是多鐸。

    皇太極死後,皇位之爭很激烈。最終各方平衡後的結果,冊立莊妃所生的六歲福臨為帝,即後來的順治帝。由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兩個人輔政,總有一個為主的。憑實力和能力,都是多爾袞。濟爾哈朗也順水推舟,甘居次位。

    不久,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上吊自殺,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個笑話),多爾袞帶清兵入關。這個功勞非常大,而當時軍政大權也都被多爾袞所掌控。於是多爾袞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又有人提出應該是“皇叔父攝政王”,經討論表決:贊同!。過幾年,再次升級為“皇父攝政王”。結果多爾袞命不長,雖然死後被尊為義皇帝,但很快又被打倒清算。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正式平反,恢復了睿親王的世襲罔替。但他沒有親兒子,以弟弟多鐸的一個兒子為嗣。

    見《清史稿》:

    ①(崇德)八年,太宗崩,王與諸王、貝勒、大臣奉世祖即位。諸王、貝勒、大臣議以鄭親王濟爾哈朗與王同輔政。

    ②濟爾哈朗諭諸大臣,凡事先白王,書名亦先之。王由是始專政。

    ④上稱叔父攝政王,王為上叔父,惟上得稱之。若臣庶宜於叔父上加‘皇’字,庶辨上下,尊體制。”下禮部議行。

    ⑤(順治)五年十一月,南郊禮成,赦詔曰:“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勳勞,宜加殊禮,以崇功德,尊為皇父攝政王。凡詔疏皆書之。”

    關於輔政王,除了上面提到的鄭親王濟爾哈朗,還有多爾袞的親弟弟多鐸。這位豫親王也是滿清佔領中原的關鍵人物,且與多爾袞親密無間。所以有了“集諸大臣,語以豫親王功懋,宜封輔政叔王,因罷鄭親王輔政,以授豫親王。”於是在“(順治)四年,進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

    另一位攝政王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同父異母弟弟,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溥儀繼位才三歲,所以由載灃攝政,“命為監國攝政王”,其本爵是繼承的醇親王。

    攝政王與輔政王的區別,攝是代替的意思,輔是協助的意思。

    歷史上有個有趣的年號叫“居攝”。西漢平帝死了,找個宗室小孩孺子嬰為皇太子卻不繼位,於是王莽攝政,定年號叫“居攝”,一共使用了三年,改元初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腹部脂肪吃什麼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