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nnjhg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雖然親密,但對孩子說話也不能隨隨便便。因為,孩子與父母在年齡、閱歷、心理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不注意這一點,對孩子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勢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應注意自己的措辭。父母對孩子說話時要有所忌諱,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忌說損傷話有些性格急躁的父母,恨鐵不成鋼,動輒損孩子。什麼“你這個笨蛋”、“一點出息也沒有”、“活著幹什麼,還不如死了”等等,孩子耳濡目染,身心定會受到創傷。“你怎麼不像你姐姐?她門門功課都拿滿分!”這樣的話語,無疑會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殆盡。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正給孩子造成了不安的情緒。“是啊,為什麼我不能像她一樣?父母不喜歡我了。”他的反應往往是:第一,覺得遭到了貶責,一無是處甚至沒有希望;第二,擺脫人見人愛的姐姐;第三,為沒人喜歡自己而憤憤不平。這時,更為恰當的表達是:“我知道你擔心你的成績不如姐姐好。我要你記住:你倆各有所長。我們也很看重聰明的孩子,你們各有惹人疼愛的優點。”——忌說嚇唬孩子的話“如果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個人拋在這裡!”你真會這麼做嗎?孩子當然希望你不會當真。因為小孩子最怕單獨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但可能他聽多了類似的威脅,已對此充耳不聞了。這種爭執往往發生在公共場所,一旦你失去控制,孩子就贏了。較有效的方法是:當他太出格時,你把他抱起來。這樣,他就會明白你不允許他在公共場所胡鬧。——忌說命令話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耍威風,沒有一點民主意識。有的家長一味限制孩子,什麼也不準。說話就是下禁令。例如:“放學後不許與同學玩,不許到同學家裡去,不許把同學帶到家裡。”“你每天除了學習,別的什麼也不許幹。”由於孩子生活在命令中,孩子就會變得遲鈍,沒有創造力。——忌說氣話有些缺乏修養的父母,稍不順心就拿孩子撒氣。在家沒好臉,說話沒好氣。孩子不敢接近,又躲避不了。如“去去去,滾一邊去”、“不要說話,給我裝啞巴”。孩子有時問點事情,也沒好氣地說:“不知道,別問我。”“老問啥,沒完沒了的……”這些使孩子橫遭冷落的氣話,是父母應該忌諱的。——忌說侮辱話有的父母不理解孩子心理,當發現孩子有什麼“不端”,則認為大逆不道,不是冷靜地弄清情況,而是憑主觀臆斷,說什麼“你這個不要臉的小畜生”、“小流氓”……有的稍文雅的父母也有旁敲側擊、指桑罵槐的現象,弄得孩子反駁也不是,解釋也不是,只好委屈地忍受著。有傷孩子心理的話,也是父母與孩子交往時應該忌諱的。——忌說埋怨話當孩子犯錯誤之後,他會感到很無助。“我怎麼會這樣?我真傻。”他後悔當初沒聽從父母的話。就在這時,媽媽說:“我早就跟你說過會這樣。”轉眼間,孩子的無助就變成了自衛,出於反抗母親輕蔑的語氣,出於擺脫自視蠢笨的自卑,他開始辯解。要麼在絕望中屈服,要麼在憤怒中反叛;兩樣都不利於孩子成長。較好的表達方法是,媽媽說:“你試過自己的方法了,可沒成功,對嗎?真為你難過。我也是這麼過來的。”——忌說欺騙話有些言行不一的父母,言不信,行不果。欺騙孩子的話一般有:“聽媽媽話,明天給你做好吃的、買漂亮衣服。”“好好唸書,考好給你錢。”這些話不落實,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信了。這種話比沒說的後果還壞。——忌說寵愛話有些不清醒的父母,溺愛子女,常常說“你是媽媽的心肝兒”、“命根子”、“眼珠子”。有時孩子耍潑要東西,他們趕緊哄:“好,媽這就給你換。”甚至有的家長當孩子罵自己時也笑,打自己時還說“好”。這些容易造成孩子形形色色的壞毛病,應該改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睡前喝一杯牛奶長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