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釣魚始祖之鄉——姜太公釣魚臺位於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境內,南依秦嶺,北望渭水,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距西安150公里,寶雞市30公里。二級旅遊專線與西寶高速公路、西寶南線相連,交通十分便利。
景區內人文古蹟聞名海內外,名貫古今的“姜子牙釣魚、周文王訪賢”的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裡。漢代立祠,興盛唐時的殿堂祠廟隨山就勢,氣勢宏偉;巨大如丘的“釣磺靈磯”石,跪痕猶存、被稱為中國第一釣臺的姜子牙“跪石”及粗需三人合抱的四棵“唐柏”更為這內涵深厚的人文古蹟錦上添花,給人以知識的薰陶和歷史的感悟。
位於寶雞市伐魚河谷,為周初名臣姜太公隱居垂釣、周文王訪賢與之相遇的地方。傳說中姜太公當年垂釣跪坐的痕跡猶存,與《水經注》記載相符。谷內還有璜石、文王廟、太公廟、三清廟等古蹟名勝。這裡山清水幽、古柏參天,近來年又建水庫一座,大壩雄峙,流瀑飛瀉,蔚為壯觀。釣魚臺三國時稱箕谷,亦是古代關中通往巴蜀的孔道之一。史載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一出祁山“使趙雲、鄧芝為疑兵,據箕谷,關中大震”。是三國時著名的戰場。
姜太公釣魚是發生於商周時期的歷史傳說故事。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興起了一個國名叫周的強國,周的祖先姓姬,歷史很悠久,據說他們的遠祖后稷在堯的時候擔任農師,以後世世代代承襲這個職務,管理農業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政府腐敗,農業衰弱,周的祖先就西遷到現在的甘肅東部和陝西西部一代,自己組成了部落。商朝後期,周族遭受西北的狄族的侵擾,周族的首領古公儃父率領族人從岐山北邊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上居住,並且在那裡建築城郭宮室,開墾荒地,設定官吏。大概從那時起,周族逐漸形成了奴隸制國家。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在位時,周的勢力強大起來。商朝的王感到周的威脅,就殺害了季歷。
季歷死後,她的兒子姬昌繼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為祖先做過農師,周文王也十分重視農業。他待人寬厚,對待老年人很尊敬,對待小孩很愛護,所以百姓都很擁護他。周文王特別尊重有本領的人,請他們幫助他治理國家。許多有本領的人紛紛來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擁有許多文臣武將。
殷紂王看到周勢力越來越強,十分害怕,就找個理由把周文王找來,囚禁在羗裡(今河南省湯陰縣西北)。周文王的臣子為了搭救文王,蒐羅了美女、好馬和珍寶獻給紂王,並買通商朝的大臣,請他在紂王的面前求情。紂王很貪財,又喜歡美女,收了禮物,聽了大臣的話,把文王釋放了。
周文王獲得自由以後,決心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以便尋找機會,推翻商朝,報仇雪恥。他看到自己手下雖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將,可是還缺少一個文武全才能夠統籌全域性的人,幫他籌劃滅商大計。因此,他經常留心尋訪這樣的大賢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邊上遇見了一位釣魚的老人。老人鬚髮斑白,看去有七八十歲了。奇怪的是他一邊釣魚,一邊嘴裡不斷地嘮叨:“快上鉤呀上鉤!願意上鉤的快來上鉤!”再一看,老人釣魚的魚鉤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是直的,不是彎的,上面也沒有釣餌。文王看了很納悶,就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
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遠古時代炎帝的後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湯陰縣)宰過牛,在黃河邊上的孟津賣過酒。他不會做買賣,虧了本,所以到渭水邊上來釣魚了其實是在等待賢明的君主來尋訪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談話中,發現姜尚是一個眼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政治、軍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對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分析的頭頭是道。他認為商朝的天下不會很長久了,應當有賢明的領袖出來推翻它,建立一個新的朝廷,讓老百姓能過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話句句都說到了文王的心裡。他本來就是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處去尋找大賢人,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尋訪的大賢人嗎?文王懇切的對姜尚說:“我們盼望您很久了,請您到我們那裡去,幫助我們治理國家吧!”說完就叫手下人趕過車子來邀請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車,回到都城裡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裡,先被立為國師,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後來升為國相,總管全國政治和軍事。周文王的父親太公季歷在位的時候,就向望著姜尚這樣的大賢人了,所以人們尊稱姜尚為“太公望”。後來人們乾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棟樑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國相,幫助周文王整頓政治和軍事,對內發展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征服個部族,開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輔佐下,先後打敗了大戎、密須得部族,征服了嗜、閣等小國,並且吞併了從屬於商朝的崇國,在崇國的地盤上營建了一個豐城,把都城從岐山南邊的周原遷到了豐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時候,周的疆土大大擴充,西邊收復了周祖的老家,現在陝西、甘肅一帶地方,東北進展到現在山西的黎城附近,東邊到達現在河南沁陽一帶,逼近了殷紂王的都城朝歌,南邊把勢力擴充到了長江、漢水、汝水流域。據說周文王已經控制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為滅商奠定了可靠了基礎。
中國釣魚始祖之鄉——姜太公釣魚臺位於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境內,南依秦嶺,北望渭水,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距西安150公里,寶雞市30公里。二級旅遊專線與西寶高速公路、西寶南線相連,交通十分便利。
景區內人文古蹟聞名海內外,名貫古今的“姜子牙釣魚、周文王訪賢”的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裡。漢代立祠,興盛唐時的殿堂祠廟隨山就勢,氣勢宏偉;巨大如丘的“釣磺靈磯”石,跪痕猶存、被稱為中國第一釣臺的姜子牙“跪石”及粗需三人合抱的四棵“唐柏”更為這內涵深厚的人文古蹟錦上添花,給人以知識的薰陶和歷史的感悟。
位於寶雞市伐魚河谷,為周初名臣姜太公隱居垂釣、周文王訪賢與之相遇的地方。傳說中姜太公當年垂釣跪坐的痕跡猶存,與《水經注》記載相符。谷內還有璜石、文王廟、太公廟、三清廟等古蹟名勝。這裡山清水幽、古柏參天,近來年又建水庫一座,大壩雄峙,流瀑飛瀉,蔚為壯觀。釣魚臺三國時稱箕谷,亦是古代關中通往巴蜀的孔道之一。史載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一出祁山“使趙雲、鄧芝為疑兵,據箕谷,關中大震”。是三國時著名的戰場。
姜太公釣魚是發生於商周時期的歷史傳說故事。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興起了一個國名叫周的強國,周的祖先姓姬,歷史很悠久,據說他們的遠祖后稷在堯的時候擔任農師,以後世世代代承襲這個職務,管理農業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政府腐敗,農業衰弱,周的祖先就西遷到現在的甘肅東部和陝西西部一代,自己組成了部落。商朝後期,周族遭受西北的狄族的侵擾,周族的首領古公儃父率領族人從岐山北邊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上居住,並且在那裡建築城郭宮室,開墾荒地,設定官吏。大概從那時起,周族逐漸形成了奴隸制國家。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在位時,周的勢力強大起來。商朝的王感到周的威脅,就殺害了季歷。
季歷死後,她的兒子姬昌繼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為祖先做過農師,周文王也十分重視農業。他待人寬厚,對待老年人很尊敬,對待小孩很愛護,所以百姓都很擁護他。周文王特別尊重有本領的人,請他們幫助他治理國家。許多有本領的人紛紛來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擁有許多文臣武將。
殷紂王看到周勢力越來越強,十分害怕,就找個理由把周文王找來,囚禁在羗裡(今河南省湯陰縣西北)。周文王的臣子為了搭救文王,蒐羅了美女、好馬和珍寶獻給紂王,並買通商朝的大臣,請他在紂王的面前求情。紂王很貪財,又喜歡美女,收了禮物,聽了大臣的話,把文王釋放了。
周文王獲得自由以後,決心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以便尋找機會,推翻商朝,報仇雪恥。他看到自己手下雖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將,可是還缺少一個文武全才能夠統籌全域性的人,幫他籌劃滅商大計。因此,他經常留心尋訪這樣的大賢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邊上遇見了一位釣魚的老人。老人鬚髮斑白,看去有七八十歲了。奇怪的是他一邊釣魚,一邊嘴裡不斷地嘮叨:“快上鉤呀上鉤!願意上鉤的快來上鉤!”再一看,老人釣魚的魚鉤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是直的,不是彎的,上面也沒有釣餌。文王看了很納悶,就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
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遠古時代炎帝的後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湯陰縣)宰過牛,在黃河邊上的孟津賣過酒。他不會做買賣,虧了本,所以到渭水邊上來釣魚了其實是在等待賢明的君主來尋訪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談話中,發現姜尚是一個眼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政治、軍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對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分析的頭頭是道。他認為商朝的天下不會很長久了,應當有賢明的領袖出來推翻它,建立一個新的朝廷,讓老百姓能過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話句句都說到了文王的心裡。他本來就是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處去尋找大賢人,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尋訪的大賢人嗎?文王懇切的對姜尚說:“我們盼望您很久了,請您到我們那裡去,幫助我們治理國家吧!”說完就叫手下人趕過車子來邀請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車,回到都城裡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裡,先被立為國師,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後來升為國相,總管全國政治和軍事。周文王的父親太公季歷在位的時候,就向望著姜尚這樣的大賢人了,所以人們尊稱姜尚為“太公望”。後來人們乾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棟樑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國相,幫助周文王整頓政治和軍事,對內發展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征服個部族,開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輔佐下,先後打敗了大戎、密須得部族,征服了嗜、閣等小國,並且吞併了從屬於商朝的崇國,在崇國的地盤上營建了一個豐城,把都城從岐山南邊的周原遷到了豐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時候,周的疆土大大擴充,西邊收復了周祖的老家,現在陝西、甘肅一帶地方,東北進展到現在山西的黎城附近,東邊到達現在河南沁陽一帶,逼近了殷紂王的都城朝歌,南邊把勢力擴充到了長江、漢水、汝水流域。據說周文王已經控制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為滅商奠定了可靠了基礎。